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国际贸易毕业正文

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25次
  • 评分5
  • 29
  • 0

李萍凤 江西中医药大学

茶叶从16世纪开始由中国传到英国并深受英国人的喜爱,由于两国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在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中国茶文化相迥异的英国茶文化。因此,我们需要从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探求茶叶商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吸引眼球的最佳语境效果。

一、 中英茶文化的差异

(一)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物质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茶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叶的种类、茶具、饮茶场所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中英两国在物质文化层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品饮种类的不同。中国的茶叶种类包括绿、红、白、青、黑、黄等六大类茶,还有花茶、药用保健茶等。其中,中国人最为喜爱的是绿茶。英国人最喜爱的是汤浓味醇、营养丰富的红茶,红茶在英国被视为国饮,这与英国的地理环境有关。英国四面环海,气候阴冷潮湿。红茶性暖,英国人往往喜欢在红茶里加入糖和牛奶,把茶水当成甜饮料来饮用;品饮茶点的不同。中国的茶点内容丰富,凡是食物都可以当做茶点。包括坚果类、水果类、肉禽类、奶制品类等。与中国丰富多样的茶点相比,英国茶点的选择比较固定,英国茶点一般都以面食类配以肉类和糕点为主;品饮场所的不同。中国人对品饮场所统一叫做茶馆。英国人则对饮茶的场所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也曾有过茶室这种称呼。茶室是当时专供英国上流社会阶层的少数人群品饮的场所;品饮茶具的不同。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由于中国人个性内敛,很多人钟情于古朴而有文化底蕴的紫砂茶具。英国人对茶具极为讲究,包括精致的银质茶壶,高贵的骨瓷茶杯,再配以精美的蕾丝花边桌布,用鲜花和蜡烛加以点缀,体现了英国人热情奔放的个性。

(二)制度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国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茶叶的生产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的茶政措施,这是中国茶文化在制度层面的表现。以茶生产和管理为例,中国古代茶谚中有许多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这说明茶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对生产、经济的影响。如“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茶谚,至今仍对茶类生产和保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英国因为不产茶,有关茶生产和管理的谚语基本没有。但是茶文化作为制度文化层面在英国也有表现,给服务员付小费的习俗就始于英国的茶叶制度文化。付小费习俗的来历与茶相联系,当时茶室的侍者把一个上锁的小木盒放在茶室的桌子上,木盒上刻有T、I、P、S四个字母,这是“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为确保快捷的服务)的字母缩写。如果客人想要侍者快点端上茶来,他就要往小木盒里投入一枚硬币,以享受快捷的服务。由此,付小费习俗开始在英国形成。

(三)行为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以饮茶礼仪为例,中国人认为饮茶随时可以进行,没有固定的仪式。以茶待客成为中国人家庭生活和日常社交中最基本的礼仪。客来敬茶;奉茶时,茶水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上茶时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等。英国人则有嗜茶、尊茶的风气,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喝一杯醒早茶(Early Morning Tea);上午11点是红茶佐茶点(Eleven’s Tea);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Five oclock Tea);晚上睡觉前喝告别茶(After Dinner Tea)。

(四)心态文化层面的差异。茶叶心态文化是指人们由茶而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层次的文化。以茶道精神为例,中国的茶道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构成,总体基调是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饮茶作为一种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注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二、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品牌混乱,茶叶商标翻译标准不统一。我国长期以来是以茶叶原产地来对茶叶命名,这使中国茶叶品牌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格局:根据茶的发酵程度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红茶、黑茶、花茶、白茶、黄茶等。根据原产地命名进行分类,包括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庐山云雾等;在原产地品牌下又有不同的品系,如武夷岩茶之下又有大红袍、水金龟、肉桂、玉女掌、名枞、水仙等子系列。品牌的混乱带来了茶叶商标译名的混乱。如福建名茶——“铁观音”目前就有十多种英文译名:Tie Guan Yin;Ti Kuan Yin;Iron Goddess; tit gwun yam;Thih-koan-im;Tit Kwun Yum;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 Tea of the Iron Bodhisattva; Iron Avalokite vara。这种现象削弱了中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中国茶叶进军国际市场。

(二)忽视中英文化的差异,生搬硬套。茶叶商标的翻译是跨文化传播活动,要充分考虑目的国的文化差异,尊重其风俗习惯和文化禁忌。比如“龙井茶”被译为“Dragon Well”是不准确的。因为在中国,“龙”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图腾崇拜,被视为高贵、权威的象征。但在英国人眼中,龙(Dragon)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使人联想到残暴、贪婪、邪恶。因此,龙井茶作为中国名茶,在国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可以直接音译为“Longjing Tea”。又如受到云南纳西族人喜爱的“龙虎斗”茶被错误译为““the fighting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事实上“龙虎斗”茶是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 然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白酒的杯子冲泡调和而成,杯内发出悦耳的响声,就像龙虎在争斗,遂得此名。再如武夷岩茶中的名品——“大红袍”被错误译成“Red Robe”。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贬义词,它象征着残暴、危险、流血。译为“Dahongpao Tea”是比较准确的。

(三)没有采取正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目前茶叶商标翻译中过多采用音译法。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英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内涵不甚了解,采用拼音翻译出来的茶叶商标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一些茶领域的术语,如果断章取义,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会造成错译。如“熟茶,生茶”分别被译为“ripe”and “raw”。其实,“熟茶”是指发酵茶,生茶是指未发酵茶,所以译为“fermented”and “unfermented”比较合适。又如“竹叶青”茶是由于泡开后形似竹叶,青秀悦目而得名,因此被翻译为“Bamboo Leaf Green”是不准确的,这容易被误解为用竹叶做成的绿茶,无法反映茶叶的原料和性质。再如珠茶,因外形圆紧,呈颗粒状,身骨重实,宛如枪弹,故译为“gunpowder”,但由此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解。1984年初,浙江省茶叶公司去科特迪瓦共和国洽淡贸易,一位印度商人看了珠茶样品很中意,但签订合同时却一再要求我方品名栏只能写“中国绿茶”,不能显示“gunpowder”字样,理由就是免得被当地海关误认为是一笔军火交易,招来麻烦。

三、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改进方法

(一)结束茶叶商标命名的混乱局面,统一翻译标准

茶叶商标翻译的准则是商标的命名必须能够吸引消费者、识别产品、联想产品、广告宣传,因此翻译商标译名也必须个性鲜明,优美悦耳,内涵丰富且顺口易记,以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营销。目前我国茶叶商标命名处于混乱局面,国外消费者不容易从茶叶的名称了解到茶叶所属种类。因此,茶叶厂商应该能够在茶叶的商品名称下标示该茶叶分类上的名称,以便顾客了解所买茶叶的具体种类。我们可以将茶分成四大类,即“不发酵茶”(Non-fermented)如“绿茶”(Green Tea);“后发酵茶”(Post-fermented),如“普洱茶‘(Puer Tea);“部分发酵茶”(Partially fermented),如“乌龙茶”(Oolong Tea);“全发酵茶”(Completely fermented),如“红茶”(Black Tea)。如果进一步地分类,我们可将”绿茶”再细分成“蒸青绿茶”(Steamed Green Tea)、“粉末绿茶”(Powdered Green Tea)、“银针绿茶”(Silver Needle Green Tea)、“原型绿茶”(Lightly Rubbed Green Tea)、“松卷绿茶”(Curled Green Tea)、“剑片绿茶”(Sword Shaped Green Tea)、“条型绿茶”(Twisted Green Tea)、“圆珠绿茶”(Pearled Green Tea)等八种。将“普洱茶”再细分为“陈放普洱”(Age-Fermented Prer)与“渥堆普洱”(Pile-fermented puer)。将“乌龙茶”再细分为“白茶乌龙”(White Oolong)、“条型乌龙”(Twisted Oolong)、“球型乌龙”(Pelleted Oolong)、“熟茶乌龙”(Roasted Oolong)与“白毫乌龙”(White aaatipped Oolong)。将“红茶”再细分为“条形红茶”(Unshredded Black Tea)与“碎型红茶”(Shredded Black Tea)。

(二)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出于对中英文化差异的考虑,茶叶商标翻译中应尽量采用符合外国消费者语言习惯的词语,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中文的茶字和其英文相对应的“tea”概念意义有些不同。在英语中,“tea”的词义得到了扩展。“tea”既指“茶叶”,又指“茶树”、“茶点”、“茶会”,还指下午五六点钟的便餐。又如中国的传统“黑茶”被翻译成“Dark Tea”。在英文中,“dark”是与“暗”同义的,也有无知的、忧郁的含义。“Dark Tea”这个商标名是无法打入国际市场的。事实上,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应该直接采用“Heicha”的拼音译法。再如中国红茶正确的英文翻译应是“Black tea”。这是因为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所以红茶不能译为“Red tea”。但确实有一种茶的英文名字叫“Red tea”,这里的“Red tea”实际上是“Rooibos”茶,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不是真正的茶叶。但由于“Rooibos”茶冲泡后呈红色,中文译名就是“红茶”。

(三)采用正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1.直译法。“当源语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几乎没有差异,并且对商品名称的认知角度、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趋于一致时,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大多数的茶叶名称英译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比如武夷岩茶被译成“Rock Tea”,这是因为武夷岩茶生长在山间岩石上,无污染,“rock”能突出武夷岩茶具岩骨花香韵味的特征。而且“rock”在英文中带有振奋,动感的意思。又如不发酵茶(Non-fermented)即绿茶(Green Tea),绿茶(Green Tea)可以再细分为八种,其中五种茶名的翻译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园珠绿茶(Pearled Green Tea)、剑片绿茶(Sword Shaped Green Tea)、蒸青绿茶(Steamed Green Tea)、银针绿茶(Silver Needle GreenTea)、 粉末绿茶(PowderedGreen Tea)。

2.音译法。音译法不适用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知名度的茶叶产品,但对于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茶而言,采用音译法是翻译的最佳方法。翻译比较知名的茶叶品种时,如果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可以采用“拼音+tea”的形式。如屡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Xihu Longjing Tea)、安溪铁观音(Anxi Tieguanyin Tea)、洞庭碧螺春(Bi Luo Chun Spring Snail Tai Hu)”等,有些茶叶是产地+品种的形式也可采用音译法,如“太平猴魁”产自安徽省黄山市,音译为“Taiping Houkui Tea”;“六安瓜片”产自安徽省六安,音译为“Luan Guapian tea”。

3.意译法。意译法是指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的差异,两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往往不同,有时差别很大。这时信息意图可能违背交际意图,翻译者就要考虑变通翻译手段,采用改写,增删等方式。如“青沱”被翻译成“Age Bowl Puer”,该译名提供了“普洱生茶”的认识语境;“熟饼”被翻译成“Pile Cake Puer”,该译名提供了“普洱熟茶”的认识语境。又如福建名茶铁观音的翻译就是采用意译法的经典案例。外国人也知道观音(Buddha)是中国佛教神话人物,“铁”又跟“Tea” 音相近,因此“铁观音”意译为 “Tea Buddha”就很好地把茶产品和佛禅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又如“碧螺春”被翻译成“Green Spiral”,“大红袍”被翻译成“Robe Tea”都是采用意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