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国际贸易毕业正文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 投稿Zpuz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80次
  • 评分4
  • 59
  • 0

罗 艳 南华工商学院

印度每年的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数、电影从业人员数等均居全球之冠,除仅次于美国电影业外,无论在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上都优于其他任何一国的电影产业。印度与我国在地理、文化、经济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两国同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地处亚洲文化圈、具有悠久传承的历史等,但印度所取得的电影国际化成就,是中国无法比拟的。比如在2011年度北美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前10名中,印度电影独占8部,而华语片只有《雪花秘扇》排在第7位。2012年,中国在这一榜单中的成绩表现更差,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印度电影却仍在前十位中占据8席位置。博鳌亚洲论坛文化产业会上,史坦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汪康懋指出:亚洲各国均重视电影出口,只有中国出口少。中国电影出口表现不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印度的电影国际化经验对我国尤具借鉴意义。

一、印度电影国际化崛起的发展趋势

(一)电影产量世界第一

印度的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常与美国的好莱坞影业相提并论,国际上对印度宝莱坞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印度共有三大影视基地,另外两个是凯莱坞和托莱坞。这三大影视基地所生产的影片各有侧重,如宝莱坞生产的大量歌舞片受中下层民众的喜爱;托莱坞的影片偏重文艺、新潮,目标观众是知识分子;凯莱坞崇尚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俘获了大量年轻观众。据统计,数十年来印度每年的故事片产量都保持在世界第一位。图1中的数据显示,印度从2005年开始,其年电影产量就一直保持在1000部以上,2008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电影年产量有小幅下降,但在2012年又达到一个新的产量高峰值1602部。单从产量上看,印度各年的产量均远超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中、美两国。

(二)电影出口势头强劲

全球化为电影业带来了更大的销量、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广泛的知名度。在过去10年中,越来越多的宝莱坞电影,特别是高投入、制作精良的影片都投放到西方市场。如2009年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获得7.1亿卢比的全球票房收入,其中海外票房占到总票房的一半,成为印度影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成功引起全球电影市场注目;2013年的《金奈快递》更是打破多项记录,在海外获得11.9亿卢比的票房收入。据印度电影协会(FFI)统计,印地语电影的出口自1996年开始大幅增长,到2001年,印度电影的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来自UNCTAD数据库的数据表明,印度在2003至2011年的9年间,电影出口额在2010年达到2900万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6%,与世界第一大电影出口国(美国)的出口差距也越来越小,反映了印度在世界电影出口市场上的强劲表现。

(三)国际电影公司青睐的外包基地

印度在承接电影制作外包业务上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劳动力成本低、熟练运用英语语言和相对成熟的技术等,因而成为欧美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后期制作外包生产基地,具体可提供的外包服务包括影片的扫描、编辑、音响和画面特效以及包装等,其成本是英国的1/8,美国的1/4。2007年以来,印度孟买的Prime Focus公司为好莱坞电影《惊变28周》和英国独立电影公司的电影《河岸故事》等进行了后期制作。印度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将外包作为其全球价值链的最佳镶嵌点,一方面发挥了自身优势,增加了电影贸易额;另一面,在提供外包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了电影工作室的技术水平,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四)吸引了大量国际影视公司的投资

在2002年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大出风头的《德夫达斯》(即《宝莱坞生死恋》),在美国33家大型电影院上映,其宏大华丽的制作,顶级明星的出演,感人泣下的爱情故事以及浓郁的印度风格,就像一道奢华的盛宴,让无数观众大饱口福,为之深深迷醉。有西方媒体说:“宝莱坞拥有全世界一半的忠实观众。如今,西方的影迷也发现了宝莱坞,并逐渐成为宝莱坞的另一半观众。”电影《德夫达斯》的成功,让一向对金钱和机会嗅觉灵敏的好莱坞传媒大亨们从中闻到了财富和商机的味道。美国八大电影公司正在密切关注新概念印度电影,一些有影响力的好莱坞电影制片机构相继进军印度电影市场,包括迪斯尼公司投资印度,并启用孟买当地的制作人负责原创印度电影的制作和购买;以及索尼影业娱乐公司也投资拍摄印地语电影并负责它的发行。

二、印度电影业国际化崛起的原因分析

(一)印度文化推动电影业的国际化进程

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哲学、宗教、音乐、舞蹈、小说、绘画、神话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电影素材,特别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为电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题材。同时,在这片宗教热土上,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实践体系,民众崇尚精神生活,在电影中能体验到和宗教相似的精神感受,使得民众乐于走进影院。而这种观影爱好使印度电影业需求旺盛,主要表现在印度的影院从城市深入乡镇,分布广泛,如印度在2010年的总屏幕数达到10020块,相比之下,中国的总屏幕数只有6256块,相差了3764块。而且,电影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意义重大,印度电影导演Sehdev Kumar Gupta曾说过:“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因此,印度形成了“全家总动员”式的观影习惯。据统计,印度电影院每天有超过两千万的观众,平均每人每月观影不少于两场,如此之多的观影人数应是印度所独具的一个特色。

与此同时,印度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扩大了印度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像东南亚文化从古代起就广为接受印度文化的滋养,印度文化几乎是它们根源性的“母体”。这种文化上的亲缘性使印度电影在东南亚地区具有天然且众多的接受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印度文化圈,例如印度的纱丽、瑜伽和其他传统形式的民族文化,在美国和欧洲特别受欢迎,加上许多新潮的娱乐明星的引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电影就是其中一种满足他们对印度文化好奇心的方法,这些文化的追随者也就成了印度电影的潜在观众。如印度电影《乍喜乍悲》在南非上映6周,便超越了当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记录。特别是曾经殖民统治过印度的英国是印度最大的海外电影市场,在2005年,有74部印度电影在英国发行,创下了新纪录,英国发行的本土电影则只有61部。

(二)政府支持促进电影业国际化

印度政府非常重视电影产业的发展,因而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市场经济政策,形成了较为灵活的电影产业运作机制,促进了电影业的发展。一方面,在税收等政策措施上给予优惠。印度政府取消娱乐税,使得电影票价大大降低。根据UNESCO的统计数据,印度在2010年的平均票价仅为0.5美元,相比2006年的票价增长47%,但中国2010年的平均票价达到5.18美元,是印度平均票价的10.36倍,相比2006年的票价增长了178倍。同时,在UNESCO现有的数据统计中,印度也是平均电影票价最低的国家。另一方面,政府畅通了电影融资渠道。1999年之前,由于电影制作需要大额资本投入,使得许多电影公司通过黑社会借贷进行电影拍摄。印度政府在1999年把电影纳入官方认可的产业范围,不再看作是传播和弘扬印度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从而电影产业可以申请到合法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并获得安全保障,印度工业发展银行也由此成为第一家为电影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同时,政府针对外商投资,颁布法规批准可以直接投资于印度电影业,并在2001年补充规定外资投资比例可以高达100%。而由外商投资带来的先进电影技术和理念,使得印度制作了许多如《机器人之恋》这样的高水准影片。

(三)海外推广深化电影业国际化

印度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电影的国际推广。首先,印度电影发行公司在海外发行力度非常大。如影片发行商Reliance BIG Pictures公司在进行电影推广时,不仅要在各地媒体投放电影广告,而且还对潜在观众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布定位,然后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包括电子邮件、海报、宣传页等)覆盖所有目标人群。除此之外,会多次举办以该影片为主题的推广活动,每次活动全体主创人员都参加。其次,为了提高影片的国际亲和度,印度电影大量使用英语,以及调整片长适应海外需求。据统计,2009年较受关注的81部印地语影片中,有49部使用了英文片名。而印度的歌舞片一般片长为18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为符合海外观众的习惯,缩短了电影中的歌舞片段。如2010年上映《风筝》,针对本土和海外发行了124分钟和90分钟两个版本。最后,利用国际电影节宣传印度电影。印度是世界上电影节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印度每年举办各类国际电影节10余次,国内电影节不计其数。中央政府举办的比较有影响的国际电影节有三个:一是印度国际电影节,是印度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故事片电影节,1952年举行第一届,是亚洲最早的电影节;二是始于1997年的孟买国际电影节,该电影节为纪录片、短片和动画片电影节,是印度唯一由专业电影机构主办的国际电影节;三是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每两年一届。除此之外,印度热衷在海外举办电影颁奖典礼,争取国际电影界和媒体的关注。例如自2000年起已在英国、南非、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素有“印度奥斯卡奖”之称的“国际印度电影学院奖”,该颁奖典礼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海外推广印度电影,典礼上宝莱坞大腕云集,吸引了全球目光的观注,达到了电影营销的目的。而对于国际上知名的电影节,印度也积极参加,最为重视的是戛纳、柏林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每届都选送许多影片、著名影星参加。

三、 中国借鉴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一)解决电影业融资问题,理顺融资渠道

中国目前年生产600多部电影,排名世界第三。一批大制作商业电影如《英雄》、《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功夫》、《霍元甲》、《投名状》等在海外收获了不错的票房,扩大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5年来中国的电影在海外市场中影响力较小,国际市场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仅停留在功夫片的层面,中国的电影贸易仍处于逆差状态,是全球文化贸易中的弱势方。不可否认,印度电影国际化走在中国的前面,印度电影在融资、审查、海外推广、引进海外电影等方面给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印度电影业在1999年把电影纳入官方认可的产业范围后,理顺了电影的融资渠道,电影业获得了大量的投资,使得电影生产的数量、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国的电影业发展受到资金制约,由于自身资金规模有限,因此在行业外寻求资本合作,由此初步形成了国有投资、民营投资、其他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现状,这有利于电影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但是电影产业的融资方式仍处于初级阶段,远未达到拥有顺畅的投资渠道的程度,也没有多样化的融资方式,目前的电影项目还是以股权融资为主,在国外比较成熟的债权融资、版权预售方式仍在摸索经验。因此,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改善融资问题:(1)在政策导向上,以政府提供信息咨询和窗口指导的方式,支持电影企业之间的适度合理兼并,促使好莱坞式的大电影制作公司引领电影产业。(2)政府以减免税、低利率贷款、奖励等方式吸引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并畅通电影融资渠道,建立资本退出制度,让投资资本合理进出电影产业。(3)改革融资制度,推动电影企业上市。形成规模性的电影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但国内电影企业上市较难,如中影集团的上市仍进行中,除华谊兄弟传媒股份公司、光线传媒和华策影视在A股上市外,其它的一些公司如博纳影业、星美国际集团等则选择了境外上市。

(二)改革电影审查制度,引入民间审查机制

电影作为大众娱乐与艺术的载体,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共道德利益的责任,因此有必要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出适合的电影审查制度,但这有时会对电影产生不必要的限制,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印度电影的审查制度遵从市场商业原则,正是这种相对不严格的审查制度促进了印度电影业的发展。例如获得多项大奖,创下票房奇迹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对印度贫民生活的赤裸裸呈现,在印度公映时,抵制该片的人向法院呈交了请愿书抗议该片内容,当地最高法院院长在观看这部电影后,认为这部电影显示了“印度贫民区居民的潜力和观察力”,认为它“提供了我们应对众多重大社会问题的工具和灵感”,所以驳回了这项抗议。我国电影审查的主要依据包括1997年颁布的《电影审查规定》,及自2002年开始实施,并在2008年3月重申的《电影管理条例》和2006年实施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审查程序严格,导致许多影片成为为了通过审查而拍摄的影片。因此,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正越来越成为桎梏电影创作的重要因素,无法满足多元的、商业化的电影市场需求。为了激发、创新电影创作,我国应放宽电影审查制度,实行电影分级制,与此同时,可设立民间审查机构作为电影审查制度的补充,民间审查机构可以代表民意,反映民众对电影的态度信息,促进电影审查制度的完善。

(三)积极完善进口影片措施

印度对进口电影采取非常自由的态度,每年进口300-400部电影,对进口影片数量没有限制,这种自由开放政策反而使得宝莱坞电影迅速发展。对比而言,我国对待进口电影的态度非常保守,包括禁止外资电影企业在境内独立摄制电影,严格控制每年进口电影的数量,以及规定外国资本在国内电影的制片、发行和院线建设改造中的比例不能超过49%。实际上,我国自1994年开始采取进口分账形式进口国外最新的电影“大片”,引进的大片不仅刺激了国内电影市场的需求,而且有利于电影产业的市场体制、竞争格局、推广营销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与变革。但是这种影响较为有限,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我国承诺在2016年放开中国电影市场,因此中国电影市场最终会失去保护伞。现阶段我国不能像印度一样完全放开电影市场,但可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进口电影:(1)建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具体的操作可按我国加入WTO所达成的协议框架进行影片进口,为开放电影市场奠定基础,也倒逼国内电影提升质量、增强内功。(2)坚持多样化进口国外大片,选择一些优秀的非好莱坞电影进行宣传推广。(3)学习海外先进的电影技术,例如好莱坞的数字片和特种片的引进激发了中国数字影院和IMAX影院的建设及中国数字电影和特种电影的制作。

(四)加大海外推广力度,多样化营销策略

印度的大量影片通过合拍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印度已与德国、意大利、巴西、英国等国签订了《电影合拍协议》,一方面使得与这些国家合拍电影变得容易,而且可以在当地享受优惠待遇;另一方面,合拍电影在当地更具市场吸引力,获得较好的票房成绩。而且印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电影节的宣传作用,使得国际市场对印度电影的接受程度高于中国。相对而言,中国电影的营销推广水平远远落后于宝莱坞,我国具体可采取以下海外推广和营销手段提升电影的国际化水平:(1)采取合拍片的方式,按照国际上流行的商业运作模式进入海外国家主流院线。这种方式更易为国际市场接受,而且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享受与当地影片同样的补贴及税收优惠。例如派拉蒙等公司投资德国的UFA公司,通过建立合资发行公司,争取到电影的发行和制作权,成功进入德国电影市场。(2)电影节营销策略,不仅增加中国电影的知名度,而且带动电影贸易。世界上共有700个左右的电影节,由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批准认可、并有着较高质量的国际性电影节大约有50个左右。通过参加欧洲和北美洲的主要国际电影节,增加中国电影的影响力,使之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而且,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市场交易平台,可以促进电影贸易。比如,每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是全球最大的电影交易平台,迄今已举办17届的“北京放映”成为境外电影采购商和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来我国选择电影的重要窗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吉莉莉.印度电影:“三板斧”挣外汇[N].中国文化报,2012-4-2(003).

[2]赵晴.今日印度电影[J].世界博览,2000(11).

[3]佚名.西边好莱坞,东边宝莱坞,不一样的精彩[N].信息时报,2003-10-19,(C10).

[4]王国强.我们可有拍摄《贫民富翁》的勇气[N].中国青年报,20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