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国际贸易毕业正文

从乌克兰危机谈中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

  • 投稿立凹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81次
  • 评分4
  • 34
  • 0

■ 殷建平 周小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4年上半年,由克里米亚归属问题引发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全面的政治经济危机已经从区域性矛盾上升为国际性事件。导致本次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很多,但能源问题无疑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乌克兰的能源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二是天然气价格非市场化。尤其是以政府主导的天然气定价机制不仅形成了价格倒挂怪象,累及乌克兰国家财政,更成为一次次俄乌争端的导火索。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具有行政管制色彩,而乌克兰在天然气定价机制上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一、乌克兰天然气定价机制分析

乌克兰天然气资源匮乏,储量仅为邻国俄罗斯的1/52,天然气产量连续十年维持在186亿立方米上下,最高只有192亿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该国年均585亿立方米的消费总量,因此近400亿立方米的缺口都依赖进口填补。以2012和2013年为例,乌克兰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量分别为329亿立方米和281亿立方米,占当年国内需求量(495亿立方米、450亿立方米)的比例分别为66.5%和62.4%。

在乌克兰,天然气以国家身份(国有垄断企业)从俄罗斯等国购进,然后在国内按企业和居民用途分别销售,主要用于加热、取暖和供电。乌克兰天然气的进口价格是与俄罗斯等国签署的经济合同中规定的,而国内销售价格则由政府制定,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按照市场定价法则,商品的售价须紧盯进货价格,因为只有高于成本才有盈利空间。但长期以来,乌克兰天然气价格尤其是民用天然气价格十分低廉,往往不及进口价格的一半,因而出现严重的价格倒挂现象。

乌克兰天然气价格倒挂现象源于该国制定的特殊政策,主要为了经济以外的目的,其间的差价通常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这种政府定价机制引起的天然气价格倒挂现象持续时间长了必然连累国家经济,财政补贴的无底洞也永远填不满,结果是天然气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到了偿还能力临近极限时,乌克兰政府往往十分被动。IMF曾多次督促乌克兰当局改变落后的天然气定价方式,并愿意以此为条件满足乌克兰的经济援助请求。但围绕天然气涨价和汇率调控问题,双方立场差异较大,始终无法达成协议。

乌克兰历届政府,无论路线上亲俄还是亲西方,都不愿在天然气价格改革上做出实际行动。他们之所以情愿忍受额外的财政负担,并能够抵制IMF的贷款诱惑,一如既往地坚持缺陷明显的定价机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权力斗争考量。独立二十余年,乌克兰政治转型失败,动荡的政局削弱了中央集权,腐败丑闻与党派纷争拖垮了经济发展。2012年乌克兰GDP只相当于1990年的69.4%,人均GDP 仅相当于1990年的81.1%。如今乌克兰基础设施落后,贫富差距悬殊,政府的信任度极低。执政党为了执政时间更长久、在野党为了能上台,无论哪个派别都以讨好选民为己任,而天然气等关乎民生的公共物品价格就成为拉拢人心的利器,结果导致用天然气价格严重倒挂换取更广泛的民众支持。

二、乌克兰天然气定价机制多次给该国带来麻烦

进入本世纪,国际天然气价格快速上行,原有定价机制弊端显现,迟迟不能上调的国内气费制约了进口价格市场化推行,给乌克兰多次造成麻烦,其中就包括两次俄乌天然气争端以及2013年11月以来的国家危机。

(一)第一次俄乌天然气争端

第一次俄乌天然气争端发生于2005年末至2006年初。此前双方互为盟国,在政治经贸领域保持着亲密关系。作为独联体成员国,乌克兰更是俄罗斯地缘政治版图中极关键的一环。为了拉拢这个邻居,2005年以前俄罗斯长期以50美元/千立方米的优惠价格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另外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用部分天然气换取输欧管道过境费。

转折发生于2004年,由于俄罗斯扶持的亚努科维奇在乌克兰大选中败给亲西方的尤先科,使得莫斯科前期大量投入成为沉没成本。加上新政府上台后明显的“脱俄入欧”行为令两国渐行渐远,终致双边关系趋冷。

2005年12月,俄罗斯将出口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提高到230美元/千立方米,同时要求取消以货易货机制,实现货币化交易。针对俄方举措,基辅当局虽然接受以市场价格购进天然气并同意用现金结算,但借口保护本国产业,坚持分阶段逐步提高天然气价格,且不愿彻底放弃“以气付费”的贸易方式。相应地,乌克兰通过增加输往欧洲的天然气过境费率作为反击,将原先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的价格上涨到2.0-2.5美元。两国都表现出单方面提价行为,天然气价格产生的争端,难掩莫斯科对基辅政权的失望之情。由于乌克兰自爆发“橙色革命”后,离心化趋势日渐明显,因此俄罗斯着手调整对乌能源政策,拒绝再为其提供廉价天然气,之前每千立方米50美元的气价不但远低于220-230美元的国际水平,而且也仅是俄出口欧洲天然气平均价格196.5美元的25%。据测算,光是每年给予乌克兰的天然气补贴即令俄罗斯损失30-40亿美元。故从经济角度考虑,俄也有涨价冲动。但天然气涨价,给乌克兰带来的压力更是巨大的。一旦天然气价格激增三倍,原材料成本将提高数十亿美元,钢铁和其他重工业等支柱行业势必受到剧烈冲击,使乌克兰GDP下降五个百分点、通胀率上升30%。

俄乌两国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在天然气价格上无法取得共识,以致于2006年1月1日,俄罗斯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此举波及欧洲管线,引发输气量大幅下降,造成欧洲部分地区民众用气紧张、饱受寒冬困扰。虽然最终在欧盟斡旋下,双方达成折中意见并签署了天然气协议,供气也在三天内得以恢复,但问题的根源没有解决,俄乌在价格上的分歧依然存在,为第二次“斗气”埋下隐患。

(二)第二次俄乌天然气争端

第二次俄乌天然气争端发生于2008年12月,双方因债务问题、天然气价格和过境费率再次发生争执,在谈判破裂的情况下,俄罗斯于2009年1月1日关闭了向乌克兰供气的阀门。

当时,俄罗斯向乌克兰索要2008年11和12月拖欠的21.5亿美元天然气款项,同时,要修改2009年出口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提出从原来的每千立方米179.5美元上涨到400美元。在之后的两国谈判中,俄方报价250美元/千立方米,乌方则坚守201美元/千立方米上限;作为“回敬”,乌克兰建议管道过境费不低于每千立方米/百公里2.0美元,而俄罗斯希望维持先前的1.7美元水平。双方始终难以协商一致,债务纠纷更无法妥善处理,俄罗斯再次祭出停气杀手锏。

2009年1月7日,俄乌“斗气”持续升级。乌克兰借口“技术性用气损耗”截留了部分欧洲管道气,而俄罗斯指控其偷气行为,同时完全终止了向欧盟输送天然气。供气中断导致欧洲18个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用气困难,数百万居民面临严寒中供暖无法保障窘境。为此,欧盟积极介入两国纠纷,从中调停。1月18日三方会谈取得重大进展,俄乌就天然气价格和过境费率等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并于次日举行了合同签署仪式。合同规定:2009年俄方将基于欧洲价格给予乌方20%的天然气价格折扣,在此条件下保持2008年过境费率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7美元不变。此外还约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两国天然气购销价格和过境费将完全按照欧洲标准公式生成。随后,俄罗斯对欧供应的天然气恢复正常,俄乌第二次天然气争端告于段落。

(三)2013-2014年乌克兰政治危机

乌克兰在尤先科执政时期便拥护北约欧盟双东扩,此举引发俄罗斯警惕并对其实施了重重遏制。尽管这样,乌克兰始终没有放弃“欧洲梦”,特别在2009年东部伙伴计划启动后,欧盟主动接纳姿态让乌克兰看到了希望,加上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国内经济恶化,更坚定了乌克兰实现欧洲一体化的决心。

原定在2013年11月举行的维尔纽斯峰会上,乌克兰将就联系国地位和自由贸易区问题与欧盟进行磋商。然而时任总统的亚努科维奇却临阵变卦,暂时放弃签署协议,转而加强与俄罗斯及关税同盟的经贸联系。不料却激起国内民愤,反对派利用亲西方民众的怒火导演了一出街头政治,迫使政府解散、总统下台,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

事情一波三折,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国内革命向无序化发展。亲俄的激进分子掌控了克里米亚局势并宣布独立,随后通过全民公投加入俄联邦。尽管乌克兰临时政府和G7西方各国纷纷对此强烈反对,不承认其法律效力,但俄罗斯乐得重新收回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危机进入白热化阶段。按照以往经验,每当俄乌关系紧张时,天然气必然成为双方你争我夺的“高地”。反之,天然气购销价格与过境费率的涨跌也预示着两国关系亲疏。果然,在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俄乌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对抗扩散到能源经济方面。

2014年3月4日,俄方借口乌逾期未付的15.49亿天然气债务,终止与其去年12月达成的购销协议,乌克兰不再享有进口优惠政策。4月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对乌出口天然气提价至385.5美元/千立方米。不到三日,俄罗斯二度提高天然气价格,理由是哈尔科夫协议作废,在原有零关税基础上应征收100美元,此举意味乌克兰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价格变为485美元/千立方米,相比去年12月份协定价格暴涨80%。乌克兰也不示弱,将俄罗斯过境天然气运费上调10%。两国围绕天然气价格和过境费率针锋相对。

6月16日,俄罗斯再次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同时宣布鉴于乌方没有在最终期限前支付天然气欠款,俄方将对乌克兰改用预付款制度。截止7月9日,俄气公司声称乌克兰拖欠天然气的总债务已达到53亿美元。根据预付费机制,在没有缴清欠款之前,俄罗斯是不会向其供气的。乌克兰则根本不承认每月递增的所谓天然气欠款,认为近500美元/千立方米的单价是政治价格十分不合理,因而主张按照涨价前的268.5美元优惠价格作为计算基数。俄乌双方各执己见,恢复通气遥遥无期。

三、乌克兰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一)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原则

我国进口天然气包括来自中亚的管道气、来自中缅天然气管道的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即LNG)。因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最近几年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和其他公司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的价格都很高,基本上都在 15 -20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折算到国内价格相当于每立方米3.3-4.3 元。即便是从缅甸以 9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到达我国云南边境口岸折算起来也达到每立方米3.0 元左右。由于终端用户的气价相对较低,尤其是居民用气价格平均在2.4元附近,使得天然气进口商进口越多,亏损越多。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年报显示,2013 年该公司天然气与管道板块销售中亚天然气亏损 282.59亿元,销售进口 LNG 亏损 202.81 亿元,销售缅甸气亏损 4.2 亿元。

因此,未来我国要确保进口天然气不亏损,就要根据天然气进口成本,适度调整天然气消费价格。况且天然气相比煤炭、石油是一种优质清洁燃料,其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远低于煤炭和原油。天然气调价时应充分考虑优质优价原则,对天然气采取相对较高且合理的定价政策。

(二)充分考虑市场供求关系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若要完全满足全国用气需求,则2013年我国天然气供需缺口达220亿立方米。

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结果,在基准情景下,2020年和203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为3500亿立方米和5000亿立方米;在低碳经济背景下,2020年和203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则为4000亿立方米和5500亿立方米。由于国产天然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会越来越多。

根据供求规律,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应该适当提高。因此,未来我国应采取相对较高的天然气价格政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月份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明确释放出能源体制革命的信号,其中“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体系,形成由市场决定的能源价格机制”成为主要目标之一。不久发改委即发出通知,决定从2014年9月1日起上调非居民用气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0.4元。除了推动市场化天然气定价机制,更重要的还应从“开源节流”入手间接增多供给、减少需求,以降低国内用气成本、缩小乃至消除价格倒挂。

(三)提高现有天然气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我国长期以粗放式经济增长为主,能源利用效率一直低下。2012年数据显示,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6.2亿吨标煤,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天然气利用方面同样存在低效利用和浪费现象。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渠道主要有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发电四类,其中城市燃气占比39%为第一大用气途径。相比煤炭,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能源且价格较低,因此近年来各地掀起煤改气、油改气热潮,气头化工、燃气电厂等项目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带来资源低效利用和投资误导。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直接在锅炉燃烧会将产生的大量热能浪费在烟气中;用大型燃气轮机发电效率也只有40%;城市燃气项目现逐渐推广使用天然气,但设备和技术的落后不能将天然气产生的热量充分利用。通常煤气燃烧值只有3000多大卡,而天然气的燃烧值约为9000大卡,约是煤气燃烧值的3倍,可生活中天然气消费往往只能实现它所有热量的70%。

(四)增加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

近几年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速明显,2013年达到1170亿立方米,相比十年前增加了1.8倍,晋升世界第六位产气大国。据统计,2008~2013年天然气产量年增长比例分别为6.2%、11.1%、8.3%、4.9%、9.3%,若能持续提高开采量幅度,则基本能满足未来国内2/3需求量的自给。到目前为止,我国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3万亿立方米,在2012年基础上增加了6%,更是2003年的2.5倍。按照这个趋势,剩余可开采量将维持在一个客观水平,表明地质勘探一直有所进展。

过去的半个世纪,我国已发现气田二百四十多个,初步形成四大气区,其中鄂尔多斯和新疆地区年产天然气516×108立方米,占中国年总产量48%;四川盆地和南海北部气区年产天然气312×108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年产量29%。随着天然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资金的重点投入,我国的海陆天然气产量一定会有所跃升。

(五)立足非常规天然气重点发展页岩气产业

非常规天然气作为对天然气的重要补充意义非凡。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技术可采量达到34×1012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的2倍。据EIA测算,中国页岩气储量为36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储量的20%,占世界第一位,高于美国的24万亿立方米。尽管潜力惊人,但是囿于技术、地质条件、环保、资金设备等因素,我国2013年的页岩气产量仅有2亿立方米,和美国的3000亿立方米比简直天壤之别。

目前,国内页岩气开发投入大、成本高(是美国的4倍)、回收周期长,提高了该产业的进入门槛,也使得上游领域竞争性很低。现在超过80%的页岩气资源掌握在三桶油手中,虽然几家公司实力雄厚,但始终无法提供像美加那样成百上千大小公司竞争合作的市场繁荣。下一步,政府应该重点扶持页岩气产业,放开上游市场,引入民间资本,进一步提高竞争密度以降低开采成本。同时,国家应进行适当补贴,因为页岩气边际生产成本高昂,市场价格上很难和常规天然气竞争。如果市场与政府分工合理,那么页岩气的分布不均、地层条件复杂、水资源匮乏、水污染和技术处理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页岩气的商业化运营并非不可能。

总的来看,国家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的现实不容忽视。东西部富裕程度不同、南北用气量有差别、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都客观要求不能完全放弃政府干预、补贴;我国还拥有13.5亿人口,天然气的使用及其价格系重大的民生问题,如何在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的同时,保证人民生活不受影响,是一个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2013年乌克兰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同比减少15%[EB/OL].俄罗斯中文网,2013-01-13.http://xinwen.eluosi.cn/cis/201401/82004.html

[2]陈成,潘亦帆. 2009年俄乌天然气争端起因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煤气,2012(02).

[3]左凤荣.克里米亚再次牵动世界[EB/OL].人民论坛,2014-04-15.http://www.rmlt.com.cn/2014/ 0415/257976.shtml

[4]梁瑞红. 俄乌天然气争端的起因及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