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国际贸易毕业正文

中俄石油贸易中的障碍因素与策略选择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716次
  • 评分4
  • 44
  • 0

翟立强 黑河学院 韩玉军 中国人民大学

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七位,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资源而能够独立发展经济的国家。2013年俄罗斯石油年产量约5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重达12.9%,加之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与出口国。乌克兰变局后,美欧联手孤立并制裁俄罗斯,作为回应,俄罗斯则更加积极推动与亚太地区在石油等能源领域的合作,中国石油消费市场在俄罗斯石油出口市场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俄石油贸易发展的现状和障碍因素,对中俄石油贸易的发展策略进行探讨,促使两国石油贸易发展跨入新的阶段,夯实两国的共同利益基础。

一、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发展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经贸关系发展极为迅速,经贸合作逐步拓展与加深,尤其是能源贸易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贸易是中俄能源贸易的主体,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从要素禀赋结构、合作意愿与市场供需关系等方面来看,中俄石油贸易有着强烈的互补性与互利性,这也成为中俄石油贸易发展的基础。笔者运用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等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分析中俄石油贸易发展的现状。

从两国石油贸易总量上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0年以前俄罗斯向中国年出口石油总量一直未超过百万吨,1995—1999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分别为3.7万吨、31.9万吨、47.5万吨、14.5万吨和57.2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0.02%、1.41%、1.34%、0.53%和1.56%。2000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首次超过百万吨,达147.7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为2.10%。2004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首次超过千万吨,达1077.4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为8.78%。2005—2006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分别为1277.4万吨与1596.5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0.07%与10.99%。2013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为2435万吨,较2012年增长0.07%,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量的比重为8.65%。

从两国石油贸易总额上看,1995—2012年年均增长率高达50.35%,增速超过两国能源贸易的整体增速。1995—1996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分别为0.23亿美元与0.26亿美元。1997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首次超过1亿美元,达3.14亿美元。2003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达16.11亿美元。2008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大关,达110.46亿美元。2009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较2008年大幅下降38.4%,为68.05亿美元。2010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较2009年上升35.7%,为92.32亿美元。2011年中俄石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额迅猛增长,2011—2012年年均超过2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6.95亿美元与225.84亿美元。

从两国石油贸易发展趋势上看,石油贸易规模将呈现扩大的趋势,且以中国扩大进口规模为主。目前中国剩余石油储量仅为23.80亿吨,按照现在生产和开采的速度计算,仅能维持14年左右,而且国内石油供给增速一直无法满足需求增速,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国际石油市场供求的变化与价格的波动都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俄罗斯而言,寻找一个稳定的石油消费市场,并与其共同完善石油定价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中俄石油贸易发展战略合作度不断提高、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互补性增强、两国的地理优势降低了石油运输的成本与风险等有利条件。因此,两国的石油贸易规模必将呈现出继续扩大的态势。

二、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中的障碍因素

(一)中俄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性

俄罗斯石油战略目标是充分利用本国突出的石油资源优势,发挥石油资源潜力,强化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与中国开展石油贸易的积极性取决于俄罗斯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程度。乌克兰变局后,欧盟努力摆脱对俄罗斯石油资源的依赖,作为回应,俄罗斯调整了石油战略,加速建立面向亚太地区的石油开发战略体系,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俄罗斯石油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和基础市场。中国、日本、韩国与印度作为亚太地区主要石油进口国,对俄罗斯石油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而俄罗斯采取平衡战略,“泰纳线”石油管道建设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俄罗斯为了不失去中国与日本石油消费市场,保障东部地区石油出口面向整个亚太地区,所以采用了“泰纳线”方案。

另外,从地缘政治关系来看,俄罗斯在引进中国资本开发东部地区石油项目的同时,担心中国“控制”和“掠夺”俄罗斯石油资源与石油项目合作对俄罗斯经济构成威胁。中国为了解决极其严峻的石油安全问题,实施了“立足国内,瞄准世界,走出国门,实现石油来源格局多元化”的石油战略,其中最主要措施是强化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从而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目前,中国正大力强化从中东主要产油国、西(北)非、中亚和美洲等地的石油进口,逐步降低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减少俄罗斯调整石油战略给中国石油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中俄在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国利益协调存在困难,石油战略目标与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差异性明显。

(二)中俄两国贸易发展依赖于石油贸易

中俄贸易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是能源贸易占比过大,而能源贸易又依赖于石油贸易,2012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额已占从俄罗斯进口商品总额的51.2%。两国贸易发展依赖于石油贸易会导致三个明显的问题:

一是俄罗斯国内生产要素分配失衡,阻碍其他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的提升。石油工业属于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俄罗斯为了发展石油产业会将国内资本投入过度向该产业集中,大量的资本投入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扩大了产能,有助于促进俄罗斯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将使俄罗斯国内生产要素分配失衡,对其他产业的资本投入不足,阻碍其他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是如果石油资源枯竭,后续产业将无法支撑俄罗斯经济增长。虽然俄罗斯可以通过向石油产业增加资本投入来扩大产能,依靠出口石油获得丰厚的贸易收益,但石油属于资源性商品,存在开采穷尽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单纯依靠出口石油将使俄罗斯经济增长面临巨大的风险,一旦石油资源枯竭将难以出现后续产业继续支撑俄罗斯经济增长;

三是容易激发俄罗斯部分民众的不满。由于历史上的领土争端、社会文化不同与价值观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仍有一定的市场。加之受到西方舆论和极端民族主义影响,导致俄罗斯部分民众心理失衡,认为两国开展石油贸易虽然在短期内会给俄罗斯带来可观的贸易收益,但从长期来看却阻滞了俄罗斯调整经济结构与实现经济现代化,并担心成为中国崛起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三)中俄两国石油产业链缺乏进一步整合

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发展与国际产业专业化的加速,促使产业链分工更加细化。石油产业链包括勘探、开采、运输、加工、储存、贸易、工程技术服务与设备进出口等诸多环节,中俄石油产业链分工总体还是以石油贸易为主,缺乏优势互补及石油产业链进一步整合。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与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其本身的附加值比较低,需要加工成柴油、汽油、塑料等产品才能增加附加值。

现阶段,中俄在远东石油管道建设、石油贸易、钻机与修井机等设备供应技术服务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由于俄罗斯严格限制外国企业进入石油勘探领域、中国石油开采技术国际竞争力较弱、双方在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合作时间较短及俄罗斯外资政策不稳定等方面原因,两国石油产业链缺乏进一步整合,在石油合作方面并未形成 “上中下游”一体化与“利润分享、风险共担”的石油经济共同体机制。

(四)美国与日本石油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国获得石油的目的除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外,其真正意图在于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与价格,削弱他国的石油安全,保持对世界石油资源的控制地位。美国一直以来是石油消费大国与进口大国,但由于对页岩油气的大规模开发,石油产量逐年递增,石油自给率不断上升。2014年9月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美国页岩油的日产量从低于50万桶增至接近400万桶。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美国石油产量将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随着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兴起,对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可能对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产生新的冲击。

日本是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石油完全依赖于进口,石油战略采用“超成本”战略,企图以石油资源为介质,阻碍竞争对手顺利开展石油贸易。譬如,中国与日本作为亚太地区主要的石油进口国,都在积极争取与俄罗斯扩大石油贸易规模。日本充分利用资金与技术优势,通过为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与各项技术援助,不断加强与俄罗斯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共同签订协议开发石油项目。面对中俄石油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日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阻挠,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上中国提出“安大线”方案的搁浅,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搅局的结果。

三、发展中国对俄罗斯石油贸易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合作与互信,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

政治优势是中俄石油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的重要因素,但仍存在两国石油战略目标与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差异性明显、美日石油战略制约等阻碍因素。中俄石油管道铺设之所以存在困难,除了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外,主要还是两国政府间的合作与互信没有达到相应的地步。因此,目前依然需要双方加大政府间的合作与互信,努力提升共识,探求两国石油贸易利益诉求的契合点,为石油贸易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强化两国副总理级能源合作协调机制,为中俄深入且卓有成效地开展能源贸易提供组织机制的保障。要继续本着互谅互让、合作共赢的原则扩大新能源、新技术、核电和电力等领域的合作,致力于构建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应注重通过推动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合作,把命运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两国的区域合作之中,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充分发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两国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全面务实地推进教育、卫生、旅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

(二)完善两国石油定价机制,保持石油价格的稳定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幅度更为剧烈,旧的国际石油市场定价机制面临挑战。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国际油价上涨或处于高位可以改善其贸易条件,获得丰厚的贸易收益,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但国际油价下跌会使其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收益减少,对其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冲击。一般情况下国际油价高企可以增加俄罗斯贸易收益,但也不是石油价格越高对俄罗斯越有利,因为石油作为上游产品对整个下游产品的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成本效应。如果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下游厂商一定会开发新的替代品以减少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因此,国际油价波动对于石油供给方与需求方而言都是不利的,完善石油定价机制对于稳定石油价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完善中俄石油定价机制可以解决俄罗斯石油出口价格波动对其经济造成冲击的问题,平滑俄罗斯石油出口收益,这样可以达到不在石油价格上涨时贸易盈余过多,而在石油价格下跌时贸易盈余大幅度减少的目的。对于中国石油进口企业而言,也可以降低由于俄罗斯石油出口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敞口。完善石油定价机制需要两国企业一起商讨,可以根据盯住国际油价进行调整或根据国际石油市场前N个交易日的均价进行调整,总之,需要找到一条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道路。

(三)丰富中俄贸易产品种类,优化双边贸易结构

从广义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中俄双边贸易主要以传统的货物贸易为主。中国从俄罗斯主要进口资源类产品,向俄罗斯主要出口轻工业产品。从狭义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中国从俄罗斯主要进口石油、原木、铁矿砂等资源类产品,向俄罗斯主要出口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产品种类单一与贸易结构低级化不利于两国加强经贸关系与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出口商品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对俄应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的种类,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更加注重与俄罗斯在高科技领域、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实现双边贸易结构的动态升级,避免出现贸易结构固化。军工产品和重工业产品一直是俄罗斯传统的优势产品,在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的基础上,两国政府通过加强沟通与协调,扩大俄罗斯优势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俄罗斯科技优势,加强两国在产学研领域的合作,开发新的贸易部门,增加新产品对中国的出口,提升俄罗斯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既可以丰富两国贸易产品的种类,还可以优化双边贸易结构,实现两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加强两国的经贸关系,从而保障两国石油贸易的发展。

(四)中俄两国整合石油产业链,促使石油领域合作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近年来,中俄在石油产业链分工上缺乏优势互补及进一步整合。中俄可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探索石油领域合作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途径。中国具备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生产能力优势和资金优势,但在石油产业技术和生产设备方面国际竞争力较弱,严重阻碍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不断向石油产业链高端延伸。因此,中国作为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应增加对石油产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资,提升石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俄罗斯具备雄厚的石油资源和研发技术,但在发展石油产业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老化、石油开采难度不断加大、运输和石油深加工效率不高等瓶颈制约,因而急需外国资本对石油产业的投资和技术改造。中国可采取贸易、投资与劳务合作相结合,引导能源企业对俄直接投资与吸引俄罗斯能源企业对华投资相结合,区域共同开发、合作勘探、合资经营、“石油换贷款”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俄罗斯石油领域的合作,整合石油产业链,促使合作不断向石油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快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与“利润分享、风险共担”的石油经济共同体机制。

(五)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共同推动实质性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提升两国石油贸易发展的共识

美国和日本实施的石油战略给中俄石油贸易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美国“页岩气”革命与节能新技术的出现。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进出口国,提升两国石油贸易发展的共识与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演变中的话语权具有现实意义。伴随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目前已成为G20集团中相当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力量与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几年来,各成员在经贸、信息安全、教育等诸多领域加强合作,并已发展成为新兴的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俄罗斯作为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共同推动世界新的能源体系形成,对于两国而言意义重大。因此,两国可借助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对话平台,共同推动实质性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实体石油合作体系的形成,强化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对美日主导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构成挑战,增强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演变中的话语权,从而避免由于国际石油市场缺失统一的法律规则与良好的贸易秩序对中俄石油贸易发展产生的阻碍,提升两国石油贸易发展的共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翟立强,韩玉军.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能源贸易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3(12).

[2]朱显平,刘锋,吴慧君.俄罗斯面向亚太的东部能源开发战略及中俄合作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3]郝宇彪,田春生.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动因及影响[J].东北亚论坛,2014(5).

[4]谢文心.从贸易互补性看中俄能源合作发展[J].经济问题,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