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国际贸易毕业正文

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及中方的对策

  • 投稿丽水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46次
  • 评分4
  • 25
  • 0

段婷婷 张静中 河海大学

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72年,双边贸易总额仅为10.4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831.5亿美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两国贸易发展速度更为惊人,2013年双边贸易额已达3127.06亿美元,比建交初期增加了300多倍,两国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然而,从出口和进口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双边贸易的推动作用存在差异,相对而言中国对日本进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出口,使得中国对日贸易逆差由2002年的50.3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最大值556.93亿美元,2002至2013年中逆差累计额达3206.14亿美元,日本成为中国外贸逆差的最重要来源地之一。

目前,有关对中日贸易失衡现象的研究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期望作一次深入的探讨,以便保持两个经济大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两国贸易中获得双赢的效果。

一、中日贸易失衡的变动态势分析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日贸易飞速发展。从贸易总额来看,中国对日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877.5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127.06亿美元,年均增长11.17%,而增长速度最快的2003年,增长率高达31.07%。虽然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不良影响逐渐显现出来,2009年日本经济严重受挫影响了中日双边贸易,中日贸易总额大幅下滑。但2010年,由于中国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收效显现,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促使中日贸易迅速恢复。2011年,中国对日贸易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达3428.34亿美元。从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来看,出口额由2001年的449.58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15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0.59%;同期,进口额由427.97亿美元增长至1623.06亿美元,年均增长11.75%。

就两国贸易差额来看,在贸易总额不断扩大的同时,两国贸易关系呈现出 “中方逆差,日方顺差”的特征,日本成为中国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地。2000年中国对日本还存在21.6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然而,自2002年中国对日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至今为止一直处于逆差状态。2002年逆差额只有50.32亿美元,到 2010年达到最大逆差值556.93亿美元,约为2001年的11倍。2011年日本遭遇大地震导致许多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加上2012年受 “钓鱼岛事件”的影响,中国从日本进口大幅减少,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规模开始缩小。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日贸易失衡的基本状况(详见表1所示)。由图1也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中国对日本贸易呈现出持续逆差的发展状况,且2002-2010年逆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2010-2013年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额大幅回落,而2010-2013年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额的大幅下滑,是受特殊事件影响出现的暂时性状况还是两国贸易趋于平衡发展的实质性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二、中日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分工不同

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本,而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使得日本把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所以,中日贸易还是以垂直型的分工为主,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原材料和粮食等初级产品,而从日本进口各种技术产品。

因此,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日本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中国则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生产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形成了“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装加工—全球销售”的国际分工链条,这就导致中国需要大量从日本进口先进设备和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国内组装成成品进行就地销售,同时在中国生产日本不愿意生产而又必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返销日本,最终形成了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状况。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

2005年中国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整体贸易顺差的扩大,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中间价由2005年7月的8.1持续升值到2013年12月的6.1。图2显示2001-2013年人民币对日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波动趋势。国际经济学理论表明,在名义汇率一定的情况下,实际汇率内含了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一国物价水平高于贸易伙伴国,一般会导致贸易逆差。因此,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日本导致人民币兑日元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日贸易逆差产生显著影响。

(三)两国经济增速差异较大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3年间,中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14.2%,最低也有7.7%,年均增长9.98%;反观日本经济,2001年以来日本经济最高增速也仅为4.7%,低于中国的最低值,而2009年跌至-5.5%,年均增长仅为0.82%,与中国相差9.16个百分点。另外,统计数据还表明,2001- 2013年间日本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仅为0.7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降到-5.4%;同期,中国人均GDP保持了惊人的增长速度,其中有三年增速高于10%,最高增长率达13.6%,平均增速为8.65%,高出日本人均GDP平均水平7.87个百分点。

因此,日本持续低迷的经济发展,导致国内需求不旺,限制了进口扩张能力的提高,进口量减少。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有效需求的增加,提高了进口扩张能力,从而加大了对日本高科技设备和技术的需求。与此同时,一国人均收入的增加也会促进进口量的增加。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对日本汽车、电子电器等高档产品的需求也逐步增加。所以,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日本,经济增长率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进口需求增长率大大高于日本,最终推动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的扩大。

(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加剧了双边贸易失衡

2001年中国加入WTO,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当年投资额达43.48亿美元,此后几年日本对华投资规模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直到2006年,部分日本企业投资趋于理性,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影响了对华投资的热情,投资金额逐渐回落。然而,此后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额开始逐年上升,2012日本对华投资额已经突破70亿美元,高达73.82亿美元,见表2所示。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大部分源自日本跨国公司,它们把资金投入到中国后,为了在中国生产,就需要从本国进口一些高端的原材料和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带动中国从日本的进口。跨国公司生产的许多成品除返销日本促进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外,也大量在中国市场以及欧美市场销售。所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极大的推动了双边产业内贸易,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相关产品的生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因此,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导致从日本进口产品的大幅增长以及日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成品销售市场的分散,是导致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政治因素的影响

2010年9月钓鱼岛海域发生非法扣抓中国渔船事件,中日两国关系遇冷。2012年以来发生的钓鱼岛领土领海争端事件以及日本政府的“购岛国有化”问题,致使中日政治关系急剧恶化,给双边贸易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钓鱼岛事件引发了中国民众广泛抗议抵制日货的活动。中国是日本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钓鱼岛事件的升级导致作为日本经济支柱的汽车产业在中国市场连连受挫,夏普彩电、索尼、松下等电子产品在中国的销量也大幅下滑;然而,中国出口到日本的产品中资源与半成品所占比重较高,日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钓鱼岛事件的影响导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汽车和电子电器等产品大幅减少,而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相对稳定,这无疑会在一段时期内减少中国对日贸易逆差。

三、改善中日贸易失衡现状的中方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日本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而中国则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现阶段,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中,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比较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主要向中国出口高技术水平的机械和电子产品等。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是改善中日贸易失衡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国内企业应在与日资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与升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向通信、电子以及金融等方向发展,逐步将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谨慎调整人民币汇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导致美日欧等国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然而,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对中国出口到日本的纺织品、食品等以低价取胜的产品带来巨大冲击,进一步扩大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因此,中国要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扩大汇率波动的范围,促进人民币汇率自由波动,降低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此外,中国政府还应积极采取多种手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按照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渐进的方式对人民币汇率作出恰当的调整,使汇率水平真实的反映当前的经济状况,尽量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深化,中国应建立灵活健全的外汇市场,为进出口商提供良好的对冲机会,进而降低人民币汇率风险,保证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和外汇市场的稳定。

(三) 积极引导日本对华直接投资

虽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比较大,但是投资重点主要是其国内不再大力支持的、丧失比较优势的行业,或需要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真正涉及高技术含量的领域比较少。所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也增加了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加剧了中日贸易失衡。因此,首先中国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日资企业在华建立研发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其向产品研发环节投资,强调技术在引资中的重要性。其次,合理引导日资企业的产业投向,不要单纯的注重引资的数量,更应注重引资的质量,鼓励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国内企业应通过与跨国公司联盟,发挥出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

(四)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自由化

中日两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两国的发展对东亚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现阶段,中国和日本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也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两国的资源禀赋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两国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快建立中日自由贸易区可以消除两国贸易中存在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打开各自的国内市场,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发挥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将会为日本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而日本市场对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扩大中国优势产品的出口,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中日贸易失衡,还将促进两国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五)改善两国政治关系

当前,中国因钓鱼岛事件激化了双边关系的矛盾,不仅导致两国政治、经贸关系恶化,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建立和改善两国的政治关系,是巩固和发展双边贸易关系的重要前提,所以,针对两国政治问题,首先要承认争议而不要否认争议,要搁置争议而不要激化矛盾,争取尽早妥善解决钓鱼岛争端,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恶化。其次,双方应意识到政治的稳定是推动经贸发展的基础,缺乏良好的政治环境,两国贸易发展便失去了外部支撑,使贸易风险加大。双方只有通过积极沟通、加强协商、相互妥协、增强合作以改善两国政治关系,为双边贸易健康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才可以最终化解政治风险,实现双边经贸互利共赢。

注释:

①以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人民币对日元的名义汇率(人民币/100日元),r表示中日之间的实际汇率,则r=e×,,分别表示日本和中国的物价水平,以两国2000年为基期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