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国际贸易毕业正文

中国与中东欧国际际友好城市间推进旅游合作发展的探讨

  • 投稿小鲸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400次
  • 评分4
  • 42
  • 0

张晶晶 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

中东欧16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等)地处欧洲的东中部,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和交融之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千多年前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元13世纪,马可·波罗从故乡克罗地亚出发,通过丝绸之路,到东方游历中国大地,开启了东西方人民互相了解和交流的历史篇章。

2013年9月,主席倡议用新的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务院印发的2014年31号文件也指出,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动中国同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可见,中国一中东欧旅游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旅游合作,既符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方的利益,又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一中东欧友好城市发展历程

国际友好城市(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ity)是世界各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联谊与合作关系,国外称“姐妹城市”(SisterCity)或“双胞城市”(Twin City),国际友城关系发展到今天,已从最初的感情交流型演变为经贸、文化交流型,成为了地方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国际友好城市之间易于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便于旅游人才、信息和技术交流,合力打造旅游产品,共同开发旅游线路,联手开展市场营销,推进旅游企业紧密合作,最终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发展的国际旅游合作新格局。

中国同外国结成友好城市始于1973年,天津市和日本的神户市签署了友好城市关系协议,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将国际上习惯称谓的“姐妹城市”改称“友好城市”,以体现城市不分大小、平等互利的精神。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友好城市活动也随之复兴,并专门成立了友好城市管理机构——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目前我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和391个城市与五大洲130个国家的422个省(州、县、大区等)和1307个城市建立了1871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

中国与中东欧16国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包含友好省州)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权力下放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各地方开始注重开展对外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中国与中东欧友好城市活动由此开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心,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心态日益开放,地方在对外交往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迅速被调动,友好城市的数量迅速增长。此时中东欧国家刚经历剧变之痛,正面临经济转轨的难题,急于寻求对外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国际友好城市活动随之掀起了新一轮高潮。2012年,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在北京成立,并举行首次各国协调员会议,标志着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2013年,首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重庆召开,使得“以经贸合作为方式、以地方合作为平台”的中国一中东欧合作进一步具体化,在“布达佩斯原则”和“布加勒斯特原则”的指引下,2013年中国与中东欧友好城市活动达到历史最高峰,当年双方11对城市结好。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与中东欧16国共有113对友好城市(包含友好省州),在中东欧16国分布广泛,除爱沙尼亚外,在中东欧其他15国中均有分布。在中国与中东欧的友好城市中,罗马尼亚与中国的友好城市数量居于首位,达到30对,匈牙利紧随其后,与中国的友好城市数量共有25对,波兰位于第三位,双方共有23对友好城市。中国与中东欧的友好城市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在中东欧16国GDP排名中也比较靠前,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分别位居第三位、第四位和第一位。从中国与中东欧友好城市在中国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平衡,集中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显然,中国与中东欧友好城市的分布疏密,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一、友好城市推进中国一中东欧旅游合作存在的障碍

目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往来非常有限。2011年,中东欧16国来华旅游人数仅为22.9万人次。自2012年开始,中国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2014年,中国的出境游人数由2013年的0. 98亿人次增加到1. 09亿人次,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所限,中国赴中东欧国家的游客规模不大。究其原因,除了双方地理位置相距遥远,还包括:

(一)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中东欧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情差别较大。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冲击下,不少中东欧国家经济呈现衰退迹象,特别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人口、经济双双衰退。例如,1994年中国洛阳市与保加利亚的普罗夫迪夫市结为友好城市,但洛阳方面多次邀请,对方皆因缺少来中国的路费而未能成行。相比较而言,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状况较好,投资政策相对规范,其他国家仍处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经贸往来不对称,冷战结束后,双边贸易总额始终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贸易依存度约为0.4,而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还不到0.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旅游合作过程中,中国应注意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地缘政治状况复杂多变

中国与中东欧16国中的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在1949年就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除黑山共和国外,中国与其他中东欧国家建交也有20年。60年来,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1981年,中国长春市与前南斯拉夫维萨德市、中国天津市和前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市分别结为友好城市,但南斯拉夫内战的爆发,使得两对友好城市往来一度中断,目前交往恢复正常。冷战结束后,双方原有意识形态认同优势消失,价值观认知和社会制度立场差距较大,人员和信息交流的渠道不畅。东欧剧变后,双方在台湾、涉藏、人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时常成为干扰双方深化合作的障碍。由于历史原因,除了主体民族占本国人口90%以上的波兰、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三国,中东欧各国民族矛盾比较突出。乌克兰危机导致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普遍抱有警惕,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东欧国家造成心理压力。另外,中东欧16国中有近3/4的国家加入了欧盟,欧盟对其对外交往施加了较大影响。因此,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中,要努力寻求各方的利益平衡点和契合点。

(三)友好城市缺乏实质性合作

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不仅有互信保障,而且便于项目开展,已经成为促进国际旅游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有效载体,作用日益增大,但中国与中东欧友城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在2010年对华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80个获奖省市名单中,中东欧国家中只有塞尔维亚的莱斯科瓦茨市(与兰州结好)入选,而且少数中国与中东欧友好城市关系处在“休眠”状态,特别是民间来往较少。友好城市间的交流活动应包括“引资、投资、经贸、国企改革与发展、经济、技术合作、进出口、经援、科技、文化、体育、教育以及人才培训等”,但个别友好城市之间缺乏实质性交流,考察活动络绎不绝,落地项目寥寥无几,鲜有实际成果。例如,1995年中国陕西省与匈牙利的琼·格拉德州结好,但双方的交流仅限于人员互访,其他方面的交流几乎为零。

三、友好城市促进中国一中东欧旅游合作的作用机制

(一)缔结友好协定,为旅游合作提供保障

2013年11月26日,中国与中东欧共同发表的《布加勒斯特纲要》,为进一步推进双方的旅游合作奠定基础,支持建立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机构和旅游企业联合会,将继续举办旅游产品专场推介会,采取有效措施便利人员往来。中国深圳市与波兰波兹南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以来,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2014年3月,深圳市代表团赴波兰考察访问,举行了深圳一波兹南友城合作会议等系列活动,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进一步增进双方在经济、教育与培训、文化体育与旅游、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2014年6月,中国宁波市与8个中东欧城市缔结友好关系,分别与罗马尼亚克卢曰纳波卡市、阿尔巴尼亚杜拉斯市、拉脱维亚文兹皮尔斯市、斯洛伐克马丁市、立陶宛阿利图斯市签署了《两市建立友好关系协议书》,与马其顿比托拉市签署《两市建立友好关系备忘录》,与塞尔维亚克拉古耶瓦茨市签署《两市建立交流关系备忘录》,与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市签署《两市加强经贸教育合作备忘录》。

(二)设立相应机构,为旅游合作搭建平台

2012年9月,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首次各国协调员会议,标志着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2014年5月22日,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机构和旅游企业联合会协调中心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中国一中东欧旅游促进机构与旅游企业联合会行动计划》同时签署。这是中国一中东欧合作框架下的6个多边合作机制之一,在互送客源、相互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深化中东欧16国与中国的旅游合作,建立并分享旅游数据库,开通中英文双语16+1旅游合作网站,推出适合中国、中东欧游客的精品旅游线路。鼓励中国与中东欧16国游客互访,把双方旅游合作推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将双方的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旅游合作成为拉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要增长点。在此框架下,举办2015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旅游合作高级别会议、中国旅游产品推介会以及“中国旅游日”等活动,互相邀请媒体和旅行商代表团考察旅游产品和线路,为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业界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三)推进海外投资,为旅游合作奠定基础

出境旅游与商贸活动、海外投资紧密结合、互相带动,商务旅游活动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便利,口碑良好的海外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2004年6月,华为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成立子公司,2014年2月在匈牙利设立软件应用和服务开发创新中心,开展互联网电视等领域的研究,为当地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和大量就业。为加强与匈牙利人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华为公司要求中国员工学习匈语,了解匈牙利文化,同时要求匈牙利员工学习汉语,便于了解中国文化,华为还为两家匈牙利大学的学生推出了3000万福林的奖学金计划。2011年,中国山东烟台万华集团斥资12.3亿欧元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立足当地加强经营,使这家老牌化学公司从破产边缘起死回生,保住了数千当地人的就业。由此,匈牙利成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中匈经贸联系愈加紧密,旅游合作基础日益巩固。

(四)举办会展活动,为旅游合作开拓市场

中东欧国家“专场旅游产品推介会”、“文化合作论坛”、“教育政策对话”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激发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热情,拓宽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领域。上海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作为友好城市,轮流举办“上海日”和“萨格勒布日”,双方每年都有大量团组互访,积极开展务实合作,丰富了双边关系的层次和内涵。2010年9月8日,上海举办“2010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2012年11月,举办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产品专场推介会。2013年4月24日,“第二届中匈友好城市大会”在匈牙利格德勒市举行,引起匈牙利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力推动了中匈在经贸和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对中匈地方政府合作和民间友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3年11月,中国绍兴举办“2013绍兴?中东欧友好经贸交流会”。2014年3月.保加利亚“深圳精品展”启动,举办普洛夫迪夫一深圳投资合作洽淡会。2014年6月举办的中国宁波一中东欧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周,成为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城市之间“扩大经贸合作、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在波兰举办“中国音乐周”、中国京剧院访问演出、中国文化展和“欢乐春节”访演,波兰在中国举办“波兰电影周”、“波兰文化日”、“波兰文化节”等。中国一中东欧国家互办节事活动及文艺团体互访,既增进了解,又利于旅游合作。

(五)加快交通建设,为旅游合作开辟道路

旅游发展,交通先行。由于相距遥远,交通是制约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中东欧国家都面临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更新改造问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交通基建合作,不仅可以帮助中东欧国家实现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中国高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论相关装备、技术,还是施工经验,都步入了国际一流行列,而且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2013年7月在重庆召开的首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上,决定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2013年11月25日,中国、匈牙利与塞尔维亚三国总理在布加勒斯特共同宣布,将合作建设连接布达佩斯与贝尔格莱德的高速铁路——“匈塞铁路”,并建立工作组,尽快推进该项目,预计2017年通车,这对中东欧相关国家基建发展发挥带动效应,成为中国一中东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2014年7月,上海铁路局与土耳其铁路局首次跨国合作,开通新东方快车,游客先从上海坐飞机飞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然后乘坐“新东方快车”,跨越亚欧大陆分界线博斯鲁斯海峡,开始11天6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奥地利)火车之旅,最后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乘飞机返沪。支撑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的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第二欧亚大陆桥从中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铁路已全线贯通,其中中国段复线已全部建成,中国一中东欧国家主要城市间的国际航线也已开通,立体交通网初步建立。

(六)依托孔子学院,为旅游合作培训人才

挖掘孔子学院的旅游培训功能。孔子学院在中东欧16国分布广泛,截至2013年年底,中东欧16国已有14个国家设立了23所孔子学院和8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以发展中外友好关系、构建和谐世界为宗旨,以汉语教学为基本任务,担负着培育新时期的“马可·波罗”和“汉学家”的光荣使命,有助于克服中国与中东欧合作中的语言障碍问题,有利于增强中国与中东欧之间的相互认知和了解,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中东欧的旅游往来、旅游合作。孔子学院鼓励并部分赞助海外学生的暑期中国修学旅游项目,极大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海外市场培育与开发。例如,通过搭建“汉语桥”平台,给予当地汉语比赛优胜者一定数额的奖学金,来华参赛、参观,让其充分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孕育了一批中国与中东欧旅游合作的使者。介绍中国文化、推介中国河山是孔子学院教学和活动项目中的重要内容,既普及了海外学习者对中国风光的认知,又从文化上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者。为顺应中国一中东欧旅游合作发展的需要,可进一步将中东欧孔子学院的办学内容向旅游业延伸,开办专业化的旅游孔予学院。

(七)复兴“丝绸之路”,为旅游合作规划愿景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上东西方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动脉,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和不朽功绩,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为中国一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提供了契机和铺设了愿景。许多政府和组织致力于推动“丝绸之路”复兴。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等机构积极支持重建“丝绸之路”,欧洲也对“新丝绸之路”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1995年欧洲联盟委员会提出了建设欧洲一高加索一亚洲交通走廊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启动“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和“丝绸之路区域项目”,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由世界公民组织(wc0)发起的“丝绸之路市长论坛”,迄今已举办9届,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通过组织各国政府官员、商业组织、民间协会互相交流,促进相关地区城市文化、旅游、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西安宣言》,呼吁将丝绸之路整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十年来,世界旅游组织(WTO) -直致力于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绸之路旅游统筹规划项目的实施,在制订旅游产品标准,简化边境旅游手续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据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20年,“丝绸之路”将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将接纳全世界1/3的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