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通过梳理工科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现状,分析了该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最后,给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工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235-02
伴随波及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随后的经济疲软,最近几年世界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国内外需求的减少,这使得国际贸易在交易量和交易金额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虽然,刺激内需和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是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长期国策,然而继续提高或保持现有的外贸出口额仍然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途径。显然,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高质量产品是外贸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但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管理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将是外贸得以顺利开展的软实力,这不但对业内实务操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和相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现实和更高难度的挑战。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培养单一的理论知识人才,而是熟悉国际贸易全过程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改变现有《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发展更具实用价值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是一项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改革课题。
一、工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特点
与专业贸易和财经类院校不同,工科院校的学科发展特点是以理工科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使得无论从授课学时还是从教学条件上,经济管理类课程仍然处于附属地位。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一些主要优缺点如下:
1.理科生源为主,学生具有理工科的思维习惯
一般而言,不同于经济贸易财经院校的生源,工科学院招生特点偏爱具有理科背景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具备较好的数学或者与数学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偏爱以理解和逻辑思维为主的理工科课程,但并不太喜欢需要大量记忆的教学课程。[1]然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学科特点,比如课程中所涉及的各国贸易法律法规、《2010国际贸易通则》、FOB等国际贸易术语、商品品质和数量的相关条款、国际货物运输方式及其保险、进出口商品作价、国际商品结算手段及其业务流程、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等内容,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大量记忆”的教学内容,并且国际贸易中的单证实务、报关报检、制单结汇等大量实务操作具有枯燥和乏味的特点。总体而言,这将导致了理工科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具有不适应、不喜欢、课堂教授效果不高和总体学习兴趣不大等特点。因此,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授方式与理工科学生思维模式结合日益成为了急需开展的教学新内容。
2.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实验条件较为薄弱
匹配于学校的学科设置,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编制以自然科学类老师为主,人文社科类老师为辅,这导致了在经济管理类学院的教师队伍配置较为不足,“一师担任多门课程”的情况频频出现。然而,工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仍然参照国家培养方案或者标准进行设置,课程门类与专业经济管理类院校没有太大区别。同时,工科院校在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实验条件建设方面显得较为薄弱,经费投入仍然处于不足的状态。
3.教学方法和知识考核方法较为单一化
目前,工科院校中包括《国家贸易实务》在内的大多数人文社科类课程,一直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闭卷考试”为唯一的考核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和考核手段导致了学生只能采取“机械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结果就是“玩手机”、“上课睡觉”和“迟到早退”等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屡见不鲜。
4.“闭门培养”导致了与社会需求较大脱轨。
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走进校园的企业大多偏爱招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高校传统“闭门培养”的纯粹理论教学模式在相当大程度上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这导致了高校毕业生逐步出现了“毕业就失业”的现象。[2]特别是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如果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开立信用证、港口码头上租船订舱、仓储物流、签订保险合同、海关报关、银行票据开立与结算等方面的实务操作训练或者实际现场感受,那么学生将难以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
二、《国际贸易实务》的有效教学及考核方法分析
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冷柏军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所有的十二章内容全部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然而,观察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如果想要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可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将十二章内容进行分解,将能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讲授+视频”相结合,提高知识理解能力
第五章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价格换算及其相关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价格术语间的价格换算和相应的计算内容,适合采用讲授方式。第八章国际商务谈判是让学生熟悉商务谈判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商务谈判的策略与技巧和商务谈判的全过程等内容,虽然现实的商务谈判难以让学生直接参与,但这部分内容可通过下载一些国际上经典的商务谈判视频进行播放,给学生更为具体的商务谈判策略与技巧的视觉感知,以强化他们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一些经销、代理、寄售、招投标、展览会、来料加工等国际上传统和现代的国际贸易方式,显然,直接进行课堂讲授,学生难以完全理解这些贸易方式的特点及其运作流程,因此,播放一些贸易方式的实例视频资料将能加强学生的现实感知力,为工作以后从事相关的贸易方式工作奠定一些直观基础。
2.“讲授+案例”相结合,提高实际分析能力
第一章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作用及相关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由于第一章内容是全书基础,并且术语来自国际上多年的贸易规则,表面看来这部分内容易采用讲授方式,然而国际贸易术语本质上属于价格术语,涉及到买卖双方关于交易风险和费用的划分,这也是双方容易出现争议的焦点内容。七章主要涉及国际贸易中让学生了解不可抗力的具体规定和外贸仲裁的具体做法,这种内容难以在书本中完全掌握对于争议处理的相关实际操作技巧。因此,这两章内容应该在讲授的同时给学生大量的案例进行学习,以便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扎实地掌握各个贸易术语的相关含义、特点和相关的争议处理办法等知识点。
3.“讲授+现场”相结合,提高现实感知能力
第二章标的物及相关条款和第三章国际货物运输主要介绍了一些关于货物品质、数量、包装、海陆空运输方式等内容,单独讲授这些内容将产生枯燥和乏味的特点。因此,在老师有组织地带领下,学生通过去火车站、海港码头、内河港码头、航运站等仓库、货场和堆场等地方进行参观,能大幅度强化学生的现实感知能力。
4.“讲授+模拟”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第六章国际贸易货款的结算和第十章进出口合同的履行涉及到国际贸易中保险单填制、汇票填制、信用证开立、报关报检和制单结汇等大量实务操作问题,但这些问题在课堂讲授中并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以至学生在学习阶段难以把握各种单证填写的注意事项,也不能准确掌握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部过程,缺乏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的全面把握和理解。通过计算机模拟,让学生实际参与并能够填写运输单据、进出口合同及信用证等国际贸易的实务操作环节,使得学生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务能力,
5.采用加权平均方式,进行课程考核
总体而言,根据前述四部分教学改革设计,总体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实践环节=总分。具体而言,闭卷考试仅占据50%总分分值,其余50%分值则分别通过对“视频和案例”的个人分析成绩、“计算机模拟”成绩和“现场实习”报告成绩进行综合评估。显然,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难以通过依靠考前突击来获得综合成绩,这将能够有效地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发展成为“考试+实践”的新型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及意义
根据第二部分分析,表1给出了各个章节的教学设计。
通过观察表1可知,除了第五章内容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其他各个章节均在讲授的同时穿插了案例、模拟、视频和现场感知等教学手段。
采用本文所设计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能够补充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比较薄弱的实践操作环节,并可以根据现实的经济贸易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更新,不仅能从理论上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而且能够全面提升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与工程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最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面向企业和市场的就业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涵.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世纪桥,2011,(13).
[2] 楚金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09,(8).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