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史琳玉 何照新
辗转三大洲,逃亡36年,参与英国“火车大劫案”的劫匪罗尼·比格斯凭借自己令人咋舌的经历,不仅成为警方和媒体共同追踪的对象,而且引起许多国家的普通人甚至名人的追捧。与其他逃犯过着“无入区”般隐居生活不同,比格斯则把“逃亡”变成生意:发行音乐专辑《邮袋蓝调》、与朋克乐队录制的单曲《没人是清白的》甚至跻身英国单一唱片排行榜第七名、出演自传式电影《里约热内卢的囚犯》的主角、出版个人传记《怪人出狱:最后一根稻草》……
2001年5月7日,疾病缠身的比格斯为了享受英国的免费医疗制度,选择回国伏法。2013年12月18日,84岁的比格斯在伦敦辞世。
除此之外,其他著名的国际逃犯,在逃亡之路上又经历了什么、结局如何9为何古巴等拉美国家成为英美逃犯的集中归宿地?这其中包括引渡在内的国际刑法又如何发挥效应?
英国火车大盗逃亡录
2013年12月18日,曾参与英国“火车大劫案”的劫匪罗尼·比格斯在伦敦辞世。被判刑后,比格斯仅服刑15个月便成功越狱。随后,他携家带口,辗转三大洲,逃亡36年,凭借其令人咋舌的逃亡经历,成为媒体报道中的焦点人物。
参与英国火车大劫案
1963年8月8日,在比格斯34岁生日这一天,他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扭转。凌晨3点钟,火车大盗案的主,谋布鲁斯·雷诺兹带领15名壮汉等待在白金汉郡西尔斯隧道,打算实施一项已经预谋近半年的“大事”。比格斯则在指定的卸货点等待。
当预期的英国皇家邮政列车即将驶过时,他们通过调整信号灯,使其显示为特殊情况的红色,迫使列车司机紧急刹车。随后,劫匪用铁棍将司机杰克·米尔斯打晕,让提前准备好的一名退休火车司机斯坦·阿加特将载有贵重物品的挂号信车厢拉走。然而,阿加特却不懂得如何操作邮政列车。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迫使血流如注的邮车司机为他们效劳,将指定车厢开至半英里外比格斯所在的达布里迪哥桥。
在桥下,劫匪们从邮车上卸载了120包邮袋,价值260万元英镑,相当于今天的4000万元英镑。这起劫案因数额巨大成为震惊世界的世纪大劫案。
里热斯雷德农场是劫匪预先选好的分赃点;在这里,比格斯分得14.7万元英镑。分赃完毕,他们雇人将农场点燃,想借此销毁证据。然而,熊熊大火却迅速招来警察的注意。最终,警察根据比格斯留在番茄酱瓶子上的指纹等诸多证据,迅速将案件侦破。
1963年9月,比格斯与11名同伙被判入狱。有过案底的比格斯被重罚,获刑30年。
1929年8月8日,比格斯出生在英国伦敦朗伯斯区的一个工人家庭。比格斯兄妹五人,他排行最小。15岁时,因为偷盗橱窗内陈列的橡皮,比格斯第一次进入法庭。18岁时,他加入英国皇家空军。不久,因为进入一家药店行窃,比格斯被解除军籍,后被关入莱文斯青年管教中心4个月。比格斯第三次入狱发生在一次汽车偷盗案之后。也正是这次入狱,让他在英国东南部旺兹沃思的牢狱中遇到了布鲁斯·雷诺兹。
假释后,比格斯金盆洗手,学习了木匠技艺。1960年2月,比格斯与一名小学校长的女儿、21岁的查米安·鲍威尔结婚并生育2个儿子。1963年,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比格斯联系上雷诺兹,向其借500元英镑。而此时,雷诺兹正在谋划一场火车大劫案。因苦于没有火车时刻表和货物运载情况以及合适的火车司机,雷诺兹很焦躁。得知比格斯曾经给一名退休的火车司机阿加特维修窗户、还知道一些列车运行内情时,雷诺兹欣喜若狂。他给比格斯开出4万元英镑的最低报酬,盛情邀请他加入劫案。“我加入。”比格斯爽快地答应了雷诺兹。只是他没有想到,此门一入50年。
环球逃亡36年
比格斯入狱15个月后,1965年7月8日,趁着其他犯人正在运动场分散了狱警的注意力时,他通过一根自制绳梯爬上8米高的围墙,跳到狱外匪友保罗为他安排的一辆敞篷搬家卡车上具有缓冲作用的床垫上,开启了环球流亡生涯。
在伦敦休整几天后,比格斯乘船逃至布鲁塞尔。当警方察觉时,比格斯已在巴黎。比格斯通过信件告知妻儿,让他们到巴黎与他会合。比格斯在巴黎消费4万元英镑做了整容手术,还获得新的身份证明。1966年,比格斯带着妻儿飞到澳大利亚。
在悉尼停留几个月后,他们在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安顿下来。比格斯曾改名特里·金、特里·库克,后来又以迈克尔·海恩斯为名当起了木匠,为顾客打造屋顶和家具。1967年,比格斯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匿名信,信中说国际刑警组织已经怀疑他在澳大利亚,劝他赶紧离开。于是,比格斯仓皇地独自搬至墨尔本。感觉风声不太紧时,他在墨尔本第9电视台承包了一些建筑工程。安稳的日子持续2年后,再起波澜。
1969年,有关英国火车大盗的新闻开始在澳大利亚播出。5,个月后,比格斯的同事在电视上看到劫火车的新闻后认出了海恩斯就是比格斯并报警。然而,当警察破门而人时,比格斯早已先行一步拿着医生朋友的护照坐船偷渡至巴拿马。而后,他又伪造护照在2周内飞往巴西。这一次,他没能再带走妻儿,从此与家人两岸相隔。
在巴西,比格斯为了更新护照,需要每半年到阿根廷和巴西交界的丛林处办理假护照。这种前有警察、后有记者的日子并没有让比格斯消弭。他在里约著名的耶稣巨型雕像下斥资买房,坐在家中俯瞰苏加洛夫山河柯帕卡巴娜海滩;投资足球俱乐部,夜夜笙歌。比格斯拿着自己所剩无几的钱财,在那个阳光国度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没多久,他就把自己置于穷困之境。
1974年,在比格斯逃亡10年之际,英国《每日快报》记者柯林·麦肯兹得知比格斯在巴西后与他取得联系。比格斯打算用曝光逃亡秘密的筹码换取对方帮他周旋回国免受刑罚的结果。但是,当他赶赴商谈地点时,却没料到,等待他的还有闻讯赶来的侦探杰克·斯利伯尔。比格斯被关人巴西监狱。
尽管没有了匪友的扶助和通风报信,但命运之神又给了比格斯一位新贵人。在狱中,狱友告诉他如果可以证明自己是巴西籍孩子的父亲,就可以得到司法援助。这让他想到了正怀着自己孩子的、在海滩上遇到的19岁巴西籍脱衣舞女女友蕾米达。于是,比格斯不断上诉以求拖延时间,直到8个月后,一个男婴出生。这使得当时与巴西没有引渡协议的英国想通过选择将比格斯驱逐出境这一变相押解其回国的第二方案破灭。比格斯再次从法网中逃生,英国警官一行空手而归。
逃亡途中的挣钱“生意”
虽然英国警方多次碰壁,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从未停止追捕比格斯。1981年4月,比格斯被几名英国退伍军人绑架。他们欲通过将比格斯交给警方获取报酬,同时,获取劲爆的故事和照片卖给报社赚钱。然而,当他们的船行至巴巴多斯时,发生了机械故障。在得到水上警察的救援后,由于比格斯系被非法羁押,而巴巴多斯与英国也没有引渡协议,于是,巴巴多斯警方将其遣返回巴西。这一次,法律又一次给了比格斯可乘之机。
最终,警方的追捕,媒体的追踪,比格斯的屡次逃脱,使比格斯名声大噪,引起世界关注。面对债台高筑以及无法工作的非法身份,为了谋生,比格斯打起了自己的主意,通过贩卖自己的狼藉故事获利。这成为他此后多年的生存方式。
比格斯在家中举办烧烤宴会,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可以到他家中了解这位大盗的背后故事。其中,有很多远道而来只为一睹火车大盗尊容的英国民众。巴西当地的旅行社甚至为此开设了旅游专线。游客上门参观,与比格斯合影并获赠一件“火车大盗”T恤的费用是40美元,住一晚上听比格斯讲当年大劫案故事的费用是60美元,听比格斯讲故事并共进午餐的费用是25美元。如果来客是记者,则收费更高。比格斯甚至戴着英式警帽供人拍照。
在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访客中,出现过足球明星斯坦利·马修斯和摇滚明星菲尔·科林斯的身影。此后,印有“罗尼·比格斯”字样的马克杯、咖啡杯和印有“我在里约见到罗尼·比格斯”字样的T恤在巴西随处可见,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根支柱。
比格斯在巴西的逍遥生活还不止于此,他还进军影视乐坛。1974年,描述比格斯一生的音乐专辑《邮袋蓝调》发行;1978年,他与一支著名的朋克乐队一起录制的单曲《没人是清白的》在英国单一唱片排行榜上跻身第七名;1988年,比格斯在自传式电影《里约热内卢的囚犯》中担任主角;1994年,他的个人传记《独行客》出版;2011年,他又推出新书《怪人出狱:最后一根稻草》。
1997年,英国与巴西建立引渡条约。两个月后,英国正式向巴西提出引渡比格斯的申请。但是,巴西最高法院拒绝了,申请,因为有关34年前的那起劫火车案已经过了诉讼时效。这一次,比格斯获得在巴西的永久居留权。
回国伏法享免费医疗
在经历了传奇的逃亡生活后,比格斯终于没能抗衡过造物主的制裁。1998年3月,比格斯遭遇第一次中风。1999年,他勉强为自己操办了七十大寿的聚会后,又接连两次中风,右臂失去活动能力,语言能力也严重受损。
孱弱的身体状况给生活在没有免费医疗的巴西的比格斯家人带来不小的压力。1977年,蕾米达因不堪忍受比格斯的风流而离家出走。由比格斯独自抚养大的儿子迈克尔·比格斯后来成为巴西的流行乐歌手,婚后为照顾比格斯日夜操劳。
2001年,在远离英国36年之际,比格斯产生了叶落归根的想法。病痛使他永久地告别了海滩、美女和聚会。而自己成为儿子一家人的拖累,也让他觉得是时候离开了。他不断地跟人们提起自己多么想念英式啤酒、奶茶和牛奶蛋糊。当然,还有英国免费的医疗体制。
2001年5月2日,他不顾家人的多次劝说,向英国警方发去电子邮件,表达了自己愿意认罪伏法的意愿,并附上自己的手印以示诚意。为了帮助父亲获得最大程度的豁免,迈克尔多次飞往英国周旋此事,并将在自己开设的比格斯专网上售卖纪念品的获利捐助给英国的慈善机构。但是,外界评论认为迈克尔这么做不过是收买人心,为了给比格斯赢得一些同情。多方交涉未果后,迈克尔找到以煽情闻名的英国《太阳报》,《太阳报》提出由其协助比格斯回国,同时获得相关报道的独家权利。
最终,2001年5月7日,比格斯到达伦敦,被押入伦敦东南部一座高度设防的监狱。听闻比格斯回国服刑的消息,其61岁的前妻查米安和53岁的前女友蕾米达都对外界宣称她们依然深爱着比格斯。蕾米达于2002年在贝尔马什监狱与比格斯完婚,儿子迈克尔因此获得英国国籍。
人生落幕的“头条宝座”
入狱后的比格斯身体每况愈下。从无法咀嚼到只能通过软管输送食物,从无法说话、走路到肺部感染、臀部骨折。他多次申请假释,称自己多年被病痛折磨的经历已使他“罪罚相当”。2009年8月6日,比格斯的假释申请获得批准,成为两天后他80岁生日最好的生日礼物。
出狱后,比格斯被安置在伦敦北部的老年疗养院中接受照顾。但是,几近瘫痪的身体状况,令他当初的“像个英国人那样走进玛格丽特酒吧要一杯苦啤酒”的愿望无法实现。尽管如此,他的一举一动依然牵动着媒体的心。
2011年,比格斯出席新书发布会时,首次为劫案中受伤的火车司机创伤未痊愈并于7年后死于白血病的不幸表达歉意。但是,对于参与劫案,他仍不后悔,因为不论好与坏,这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2013年3月,比格斯出席雷诺兹的葬礼,他向蜂拥而来的记者摆出的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在英国,该手势意为嘲讽,而非胜利)成为当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图片。2013年8月,比格斯出席火车大劫案50周年庆典活动以及《火车大盗50周年纪念:1963~ 2013》新书发布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他告诉《每日镜报》记者,希望能以“好父亲、好丈夫、好兄弟、好朋友”的形象留在民众心中。
2013年12月18日,84岁的比格斯离世。他像光荣退场一样,在如洪水般50周年纪念的书籍、纪录片、音像制品的制作接近尾声时卸任。而他自越狱之后就与媒体结下的休戚与共的不解之缘也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从2013年12月18日去世到2014年1月3日举行葬礼,记者为比格斯进行了最后一次倾囊奉献,比格斯将自己的“头条宝座”坐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同样坚持到最后一刻的,还有他对权威的叫嚣。在比格斯的灵车后摆放着一个V字形手势的花圈,而灵车后面跟随的就是护送的警车。在他的棺材上,盖着英国和巴西两国的国旗。他留有遗愿,希望自己的骨灰在英国和巴西各撒一半。
半个多世纪以来,比格斯的传奇故事成为各类小说和影视作品的题材。连侦探斯利伯尔在读了比格斯的自传后都说:“我不敢说读了这本书后就喜欢上了他,但我承认他的个性的确非常讨人喜欢。如果我与他在度假时偶然相见,没准会成为好朋友。”
国际逃犯的末路归途
美国头号女性恐怖分子阿萨塔·沙库尔
阿萨塔·沙库尔(原名乔安妮·切西马德)是黑人解放运动成员、被FBI(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的头号女性恐怖分子,由于一起枪击事件造成美国骑警一死一伤被判终身监禁。服刑期间她被同伴救出,之后逃亡古巴。
2013年5月2日,一张黑白照片被摆在FBI官方网站最显眼的位置。照片下的说明是:头号恐怖通缉犯、逃犯乔安妮·切西马德,40年前谋杀美国新泽西州一名骑警,悬赏金额为200万美元(约合1228.5万元人民币)。
成为美国首位女性恐怖通缉犯的乔安妮于1947年出生在美国纽约贫民区。由于父母离异,年仅3岁的乔安妮只能搬去和祖母同住。少女时的乔安妮十分叛逆,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直到她的婶婶收留她,情况才有所好转。乔安妮先是上了曼哈顿的社区大学,后又到纽约市立学院读书。
1970年,乔安妮在一次旅途中结识黑豹党成员。黑豹党是一个以激进方式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黑人组织,大部分成员来自下层社会。23岁的乔安妮加入黑豹党,并成为纽约哈莱姆分支的领袖。后来,由于黑豹党男权当道,成员素质低,乔安妮和一些成员转而加入一个更激进的地下武装组织——黑人解放军。该组织声称要“拿起武器争取全美黑人的解放”,并实施了一系列炸弹袭击、谋杀等行动。1971年,乔安妮把名字改为阿萨塔·沙库尔,意为“挣扎着却心怀感恩”。从这一年开始,她便麻烦不断。最终让她身陷牢狱之灾的案件发生在1973年5月2日。
那天中午,乔安妮和两位朋友在新泽西州高速路上被骑警詹姆斯拦下,原因是他们驾驶的汽车的一个尾灯不亮。詹姆斯还找来了另一名骑警弗尔斯特。
事后,据FBI称,乔安妮拔出一把手枪向警察射击,乔安妮的司机也向警察连开数枪。枪战中,弗尔斯特腹部、右臂中弹。乔安妮捡起他掉在地上的手枪,以“执行死刑”的方式对着他的头部连开两枪。之后,乔安妮的司机被詹姆斯击毙,乔安妮和另外一人带伤被捕。医疗报告显示,乔安妮的锁骨被子弹击穿,还有一颗子弹几乎打断了她的右手。医生说,这样的伤只有在举起双手投降时才可能发生,这意味着她根本不可能扣动扳机。之后的4年里,乔安妮被起诉10次,罪名包括抢劫银行、绑架、谋杀等各种重罪。其中,9次审判以无罪、陪审团意见不一而告终。在等待审判的过程中,乔安妮一直待在监狱里。几十年后,她回忆起那段时光,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虐待,“我当时怀有身孕,但经常遭到守卫的毒打。非人的监禁甚至让我忘了如何开口说话”。乔安妮的律师称:“很少有嫌疑犯在被定罪前遭受这种待遇,困在男性囚房中,即使是最私密部位也遭检查。”
1977年3月,乔安妮因涉嫌谋杀骑警被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由7名法官组成的联合国人权小组称她的境遇“非常糟糕”。就在这一年年底,两名黑人解放军成员在探视乔安妮时,挟持狱警,越过层层关卡将她带出监狱。
1984年,乔安妮逃到古巴,寻求政治避难。如今,66岁的乔安妮称自己的生活轻松又惬意,她穿着随意的短裤和T恤,长长的黑发在哈瓦那美丽的阳光下闪着光芒。她说:“我住在四面环水的岛上,看书、写书、听音乐、见朋友,我还画画、织毛衣。”对于自己的过去,她虽不避讳,却也不爱提。“在美国时,我每一刻都要坚强,随时准备料理一切;在这里,我可以展现脆弱的一面。从小我就被培养成女强人;但现在,我可以不再拿这个标准要求自己,我可以哭,也可以寻找安慰。我知道我仍然随时处于危险之中,不过,我已经习惯了”。
美国中情局特工菲利普·阿吉
菲利普·阿吉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特工,流亡古巴30年。1975年出版《公司内幕:中情局日记》一书,透露多名美国间谍的名字并揭露了一些美国针对拉美国家的行动。
2008年1月8日,曾流亡古巴的美国中情局前特工菲利普·阿吉在古巴去世,享年72岁。第二天,古巴共产党机关报《格拉玛》刊登了一则阿吉去世的简短新闻,称这位当年曾轰动一时的流亡特工为“古巴的忠实朋友”。
阿吉曾在中情局工作12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拉美地区活动。1969年,他主动从中情局辞职。1975年,阿吉出版了一本名为《公司内部:中情局日记》的书,在书中揭露中情局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在拉美地区的活动以及对古巴采取的种种敌对行为。阿吉在该书中还特别披露了一个长达22页、据称是中情局特工的花名册。
中情局负责反恐事务的前副局长埃文斯·卡尼斯特拉罗说,阿吉的这本书“被认为给中情局的秘密活动带来严重打击”。他说:“由此而来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一些谍报人员被迫撤回国内。”
由于阿吉的“背叛”,美国国会在1982年通过并颁布《情报人员保护法》,规定泄露中情局秘密特工姓名的行为属于重罪,最高可被判处10年监禁。
1979年,美国国务院剥夺了阿吉的美国护照,并且拒绝向他颁发新护照,以至使他无法返回美国。即便如此,阿吉在美国却从未被起诉或者追究责任。据说,那是因为美国害怕这样的一场审讯会把那些以新的身份生活在美国的前苏联特工暴露出来。
2001年,在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阿吉在古巴开设了一家旅行社,名为“古巴琳达”,意思是“美丽的古巴”。他从一名特工变成了一名旅游专家,主要吸引美国人到古巴旅游。阿吉希望,他的旅行社能够吸引担心安全问题的美国游客在古巴度过愉快的假期。
中国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
赖昌星曾担任厦门远华(集团)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是震惊中外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1999年逃往加拿大,12年后被遣返回国。
1999年,震惊中外的中国远华走私案案发,300多人因此案受到法律追究,其中不乏高官显贵,可谓举世震惊。此案主犯赖昌星闻风携其妻儿辗转逃到加拿大温哥华。
潜伏在加拿大的最初一年多时间里,赖昌星白天泡在赌场排遣恐慌,晚上给国内打电话了解案情。在远华案最轰动阶段,赖昌星唯一的想法是如何利用加拿大的法律避免被遣送回国。然而,几场官司下来,赖昌星的辩护律师、加拿大著名律师马塔斯也无法保护他免遭遣送。赖昌星只能通过不断上诉的司法程序,将案件往后拖。
2011年7月21日,加拿大决定遣送赖昌星回国。2012年5月18日,赖昌星被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走私普通货物、行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违法犯罪所得予以追缴。
全球著名逃犯
罗伯特·韦斯科:美国金融家,1972年因被控诈骗2.24亿美元逃离美国。1982年,韦斯科在古巴露面,古巴因他非法销售一种据称可以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药物而判处他13年有期徒刑。
切萨雷·巴蒂斯蒂:意大利左翼分子,被控对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的4起杀人案负责,2007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被捕。他被关押至2011年时,巴西最高法院批准了前总统卢拉关于向巴蒂斯蒂发放签证允许他留在巴西的决定。
朱利安·阿桑奇:维基揭秘网创始人,泄密9万多份驻阿富汗美军秘密文件让他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2010年,阿桑奇因涉嫌在瑞典强奸及性侵犯2名女性被通缉。为了避免被引渡到瑞典,阿桑奇求得政治庇护后生活在厄瓜多尔驻伦敦使馆内。
(部分摘自《环球人物》《国际先驱导报》《新华国际》)
英美逃犯逃往拉美背后的政治风云
从罗尼·比格斯到阿萨塔·沙库尔再到菲利普·阿吉,世界著名逃犯纷纷到拉美国家寻求庇护。为什么古巴等拉美国家成为英美逃犯的归宿地?本刊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科学院学者李海军对此问题进行解读。
拉美国家何以挑战英美大国
综合梳理拉美各国反抗美欧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历史,英美逃犯纷纷到拉美国家寻求庇护,源于拉美国家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有着不解的民族斗争情结。因而,拉美国家利用政治犯不引渡等国际条款给予逃犯政治庇护,以此对抗强权、挑战英美等老牌殖民国家的权威。
以因“维基解密”(一个国际性非营利媒体组织,专门公开来自匿名来源和网络泄露的文件)成名的阿桑奇为例。厄瓜多尔踯躅数月,总统科雷亚最终批准阿桑奇的外交庇护申请,体现了拉美国家对抗英美背后的政治逻辑。导致科雷亚作出这一决策的原因是由于美国涉嫌发动针对科雷亚的未遂政变以及科雷亚对美国驻厄瓜多尔大使馆上下其手的做法颇为不满。为此,科雷亚曾多次引用另一位拉美反美硬汉——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的话,“世界上唯一没有政变的国家就是美国,因为那里没有美国大使馆”。
科雷亚收留阿桑奇的行为不仅出于政局考虑,而且在于这一决定有利于他在国内政治中树立民族英雄形象,进而吸引选民支持,借机打击国内亲美的反对派。而在拉美国家面对美欧国家的斗争中,前有古巴卡斯特罗,后有委内瑞拉查韦斯,科雷亚此举似乎有毛遂自荐之嫌,想以此获取更高的威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引渡逃犯事件只是拉美与美欧国际关系抗衡与制约的折射。
随着20世纪80年代第三波民主浪潮在拉美地区的激荡,拉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显著加剧。昔日,出于对抗苏联的现实政治,美国扶植了不少拉美政权的反共独裁者,如智利的皮诺切特和巴拉圭的斯特罗斯纳。但是,硬币分两面,宝剑有双刃。在美国民主法律制度影响下,拉美国家纷纷对这些逃亡在外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提出引渡回国受审申请。在欧风美雨之下,引渡毒枭受审与引渡独裁寡头一视同仁,已经是拉美民众的现代法律共识。
可以说,围绕这些“著名逃犯”和前国家政要头脑是否引渡,在国际舞台表面呈现的是纵横捭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幻。但是,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引渡法律制度,已经从国家间的政治交易过渡到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形式。
引渡逃犯需要国际司法协助
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或者说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包括引渡、诉讼移管、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以及其他诉讼行为。尽管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是现今国际社会共同惩罚犯罪的主要途径,但也应当看到这种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部分国家在国际合作问题上坚持双边主义而不是多边主义,认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是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延伸。对于关系好的国家,排除程序性阻碍以开展国际合作,反之则设置种种障碍。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主要形式的引渡,自然也少不了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引渡还是当下国家间最有效的移交罪犯的手段,也是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相互移交罪犯的最主要手段。
在引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被国际公认的指导各项引渡活动的准则。双重犯罪原则和引渡效果有限原则为引渡的必备要件。其中,双重犯罪原则是指被请求引渡人的行为,依请求国与被请求国的法律均须构成犯罪,即请求国与被请求国的法律均规定可就该项行为予以处罚时,才可引渡。而引渡效果有限原则是指被请求国经引渡程序,将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解交请求国时,请求国仅能就引渡起诉书所记载的犯罪进行追诉或处罚。但在实践中,符合这两个条件还不能最终确认是否达到准予引渡的要求,还要看该请求有没有规定例外情形。为了避免对引渡权的滥用,在国际实践中还有一些抑制引渡权的因素。
一般而言,引渡应当依条约规定,但也存在无条约引渡的情况,例如互惠原则,是指两国之间没有缔结条一约,甲国同意将其特定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引渡到乙国时,要求乙国保证甲国也得请求引渡同类犯罪嫌疑人或罪犯。
逃脱归国噩运的症结所在
拒绝引渡的法律条件是指国内法和双边条约均列为可以拒绝引渡的情形的犯罪,可以引渡也可以不引渡,介于准予引渡与不引渡的两可之间,被请求国可酌情处理,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如何适用拒绝引渡的法律条件成为国家之间较劲和角力的关键所在。通常把这些可以拒绝引渡的法律条件归纳如下:本国国民不引渡、死刑不引渡、管辖权竞合不引渡、人道主义不引渡等。
巴西最高法院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驳回英国政府引渡比格斯的申请,涉及被引渡请求国如何适用犯罪是否已过追诉时效或者执行时效期限的准据法。
《联合国引渡示范条例》第3条规定,若是依据任何一个缔约国的相关法律,被要求引渡人因为时效因素而免于遭受起诉和惩罚,那么,就不得同意进行引渡。这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经过一定的期限、对该犯罪行为就不得追究的制度。第二种情况是犯罪已过行刑时效,是指已判决的刑罚如果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未得到执行时效即告消灭,不得再予执行。
更为复杂的是,认定引渡请求书指控的犯罪是否已过追诉或执行时效期限需要确认准据法。确定准据法的过程,说到底是哪一个国家的法律说了算。然而,世界各国法律对犯罪追诉时效期限和执行时效的规定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国家法律进行认定,会得出不同的有关时效问题的结论。这就需要请求国与被请求国对此有条约约定或者相互磋商解决争议。
当然,依据时效已过而拒绝引渡也有例外。联合国《战争罪及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中规定,对于经联合国大会决议或者国际公约确认的战争罪、危害人类罪以及灭绝种族罪,均不适用法定时效,不论犯罪发生在何时均应予追究。在引渡问题上,不应援引时效理由将上述犯罪排除在引渡合作范围之外。
中国的新兴引渡法律事务
对于中国的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来说,引渡属于新兴的法律事务。直至2000年我国人大常委会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这部法律是目前国内解决中国引渡问题最主要的法律。此外,为了打击跨国犯罪的需要,中国政府也逐渐签署了一些国际公约和双边引渡条约。
在中国引渡实践中,不少犯罪嫌疑人外逃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和加拿大等移民国家,甚至有“大官最爱美澳加,小官逃向亚非拉”的说法。这是由于美国、加拿大没有与中国签订双边引渡条约。以赖昌星案为例,我国政府经过前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才终将赖昌星“引渡”回国。这是由于我国和加拿大之间并没有签订引渡条约,赖昌星是通过难民遣返程序被遣返回中国的,并不是被引渡回中国的,我国政府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从国际上看,《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等很多国际条约都对开展引渡合作作出了规定,但这些规定仅限于“以订有条约为引渡条件的缔约国”。由于历史政治因素,中国只与极个别发达国家签订了双边引渡条约,这与中国的现实需要是不符的。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待引渡问题均以双边条约作为引渡依据。因此,美国从来没有向中国正式引渡过一名逃犯,中国也只能以互惠原则和非法移民遣返等方式进行引渡,个中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