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法律毕业正文

正能量的补给线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868次
  • 评分4
  • 35
  • 0

文/杨英

带着节日的余兴,我们驱车驶向首都东南方向的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所辖的那五座“现代化文明监狱”。我们此行的目的,在于打开一个问号:在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清河分局的2200名监狱人民警察是怎样教育、转化新一代服刑人员的?

SUV行驶了90分钟的车程后,把我们载入了清河分局的所在地。这时,宣传处祁处长指着远处一座依稀可见的建筑物告诉我们:“这座监狱是清园监狱,这里有一条制衣生产线,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仪小姐和运动员的一部分服装是在这里生产的。”当年在奥运会上,东道主的礼仪小姐尽显东方女性的风采,众多运动员登上领奖台。他们所穿的彰显中国魅力的礼服,出自于这里的警官和服刑人员之手。

清河的人民警察把自己的智慧、信念融进了这次历史性的体育盛会。原来,奥运盛典的荣耀中,也有一份属于默默奉献的清河人民警察自己的荣光!

SUV继续前行,进入肃穆的监狱建筑群。此时已进四九隆冬,但是,监狱里栽种的常青藤和越冬草却依然湛青碧绿,凸显勃勃生机。绿色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也昭示着枯萎后的新生。监区里早已没有了“严打、严惩,死路一条”之类的刺激性字眼。院墙、楼道里挂着一些领导人、科学家的哲言、警句,中国监狱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通过建筑、设施而外化,堪称一种政治智慧。

SUV停下后,我们走进档案室。在翻阅一份份服刑人员的卷宗时,我们深深地感到今天的犯罪较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又一次发生了年龄、手段、成本投入和人员组成的结构性变化:大学生偷东西,研究生竞杀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诈骗大学教授。一位警官告诉我们:“这并不奇怪,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懂法律。专业知识的高低、文化水平的深浅并不构成犯罪个体的因果必然。”警官的话,证明了他们的确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

改造“不能矫治”的性犯罪者

在金钟监狱里,关押着一名性犯罪惯犯。这名张姓男子的坠落史起始于14岁那年。目前,30岁的他因第三次犯同样的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正在服刑。由于张某屡教不改,父母对他不再抱有希望,已从感情上将他抛弃。成为弃儿的张某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不是找茬打架、上吊、撞墙,就是顶撞管教警官。为此,他被送进惩教队进行严管。

对这名性犯罪累犯,惩教队指导员陈延武并没有蔑视。在他看来,前两次改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张某没有建立自尊和理性。一个没有理智和自尊的人,一旦遇到机会很容易重蹈覆辙。为此,陈延武决定从“家庭归属感”和“建立自尊和自信”两个方面人手对张某进行教育改造。

陈延武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张某意识到自己仍然是家庭中的一员。经了解,张某的一个妹妹和他保持着一点儿联系。每隔3个月,妹妹会给哥哥写一封草草的百十字的家书。陈延武便与张某的妹妹取得联系,并动员她来监狱探视自己的哥哥。

张某的妹妹如期而至,而且得到了零距离亲情接见的待遇。在陈延武的授意下,张某的妹妹深情地对张某说:“你三次犯那种罪,家里人都恨你。为了你,家里人在村子里低着头走路、侧着脸见人……”

听完妹妹的话,张某失声痛哭起来……

张某的妹妹又说:“陈指导员给我打了电话,让我来看你,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张某再一次掩面大哭……

在这次亲情接见后,张某的行为变得正常起来。他虽然没有做出突出成绩,但再无违纪行为。这意味着,张某有了家庭归宿感。

帮张某找回家庭归属感后,接着,陈延武帮助张某建立自尊与自信。

陈延武适时地给张某一些鼓励,表扬他“聪明”、“有志气”、“劳作中能动脑子”。对来自警官的表扬,张某用“做得更好”来表达珍惜之情。接着,陈延武又分配给他一个需要具备熟练技术的工种。在接受任务后,张某认真钻研技术,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操作手法。后来,他因超额完成任务获得减刑10个月的奖励。

在监狱这个特殊场所,张某这样的性犯罪者并非个例。在专门关押违反监规纪律罪犯的惩教大队,还有一名“五进宫”的吴姓服刑人员。

对自己的行为,吴某并不认为是犯罪。入监后,他对民警说:“我的行为不是犯罪,是女人勾引我、刺激我造成的。”在服刑期间,他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在挑衅监规的同时,甚至以撞墙、上吊来威胁大队长杨鸿杰。

面对这名危险而顽固的服刑人员,杨鸿杰从多维视角观察其行为规律。他发现,吴某对“强奸犯”这几个字特别敏感。有一次,有人说他是强奸犯,他便和对方大吵了一架。透过吴某的这一行为,杨鸿杰看到了吴某内心残留的对一个五次犯同一罪行的人来说弥足珍贵的自尊。因此,杨鸿杰在全大队做出了不准歧视性犯罪者、不准使用侮辱性语言等规定。在此基础上,他开始重塑吴某的自尊,使之既承认强奸犯罪的可耻,又能认识到可耻的昨天已经消逝,明天的太阳依然灿烂。

在杨鸿杰对他进行了一次通宵达旦的长谈后,自尊重新回到吴某的心中。从此,他积极改造思想,劳动中积极肯干。很快,他就被解除惩教。回到队里后,他不仅获得了“改造积极分子”的嘉奖,而且还被减了刑。

用现代科学矫治暴力型罪犯

一度被认为是边缘学科的“罪犯心理学”、“行为矫治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现在被清河分局运用娴熟。这里所辖的五所监狱都设立了“心理矫治室”,对暴力型罪犯做人格分类筛查,疏导、转化他们的愤怒情绪,在疏导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心理态势,以便下一步做针对性教育。

柳林监狱心理矫治室主任马玉正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19岁的严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5年徒刑。作为家中独子,严某因在骄纵中长大而养成蛮横无礼的性格。由于认为“拳头可以砸开一切”,他最终因打人致伤入狱。入监后,他依旧脾气暴躁,时常与他人打架。

马玉正首先对严某进行了“控制愤怒训练”。他把严某带到四壁通红的宣泄室,让他排遣愤怒。在戴上拳击手套对准橡皮人组合拳、直拳、摆拳、上勾拳一阵猛打并手足并用横踢侧踹地发泄了一番之后,严某停了下来。

“打,继续打!”马玉正对严某说。

在严某连连摇头表示不再打下去之后,马玉正把他带到第二间屋子——放松间。在这间四壁涂着温和的淡蓝色、摆放着沙发和音箱的屋子里,当马玉正问他想听什么歌曲时,严某从100张光盘中选中了《回家》这首歌。坐在沙发上,喝着清茶,听着悠扬的歌声,严某的神情处在微妙的变化中。歌曲终止时,已经泪流满面的严某要求再听一次。看得出,这个曾经不计后果的90后感到了深深的悔恨,感到自己不仅失去了5年的青春时光,还给父母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

经过“危机干预治疗”和“心理矫治治疗”以后,严某进入正常服刑期。心理疏导和管教民警的教育感化,让他变得积极上进,进而成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目前,监区的警官们正酝酿给他上报减刑。

分局医院治病育人

在清河分局医院,传染科主任的职责是带领全科医护人员治疗常规性传染病、扑灭紧急疫情、预防季节性传染病。但身处这一职位的黄玉柱并未满足于此。黄玉柱是一位博学而敬业的中年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投入了一场从病理学、心理学和病患心理学的层面上转化病犯的医疗实践。

2006年,危重病犯霍某被转入金钟监狱。此人患有三期梅毒,兼有高血压、糖尿病。经WBC分类化验,其免疫功能几乎为零。浑身上下长满梅毒脓疱的霍某因不愿继续承受痛苦,决心结束生命。他多次向监区书面申请“安乐死”,也向家属表明了心愿。

一个泯灭了生存希望的人,当然不会顾及法律、道德甚至人性的底线。霍某为拒绝治疗,竞丑态百出。在女护士为他检查腿上的脓疱时,他竟脱光衣服,使女护士掩面而逃。黄主任亲自去检查时,他故意捏破一个脓疱,把脓液挤到黄玉柱的衣服上,然后投去挑衅的一笑。面对这样的特殊病犯,黄玉柱毫不在意,当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认真检查霍某的病情。检查结束后黄玉柱告诉霍犯:“你的病完全可以治好。”回到医院,黄玉柱才对白大褂做了灭菌处理。

听了黄玉柱的话,霍某心潮起伏,他自问自答:“我这病真的能治吗?我没进监狱的时候也有过求医问药啊,怎么没治好?”

“可能还真的能治好。要不,我故意挤在黄主任衣服上的脓他一点儿也不在乎,说明我这病不是那么可怕”……

经过反复设问、解答、思考、推理,霍某确信自己的病可以治疗。从此,他开始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引流手术等治疗。在北京佑安医院几位名医的帮助下,黄玉柱为霍某制定了一套医疗方案。历经一年多的治疗,霍某的病情稳定了,他积极地参加绘画活动。现在,他的作品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还减了刑。

曹某是一名艾滋病服刑人员,已离婚,情绪暴躁。一天,他为了一件小事和管教警官争吵时竟以突袭的方式咬了警官的手。这起袭警事件发生后,他被当场关了禁闭。在禁闭中,曹某抗拒治疗并声称想“早点儿死”。

黄玉柱了解到曹某成长于一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等情况后,来到关押曹某的禁闭室。通过亲情攀谈,黄玉柱直击曹某的心理要害。在将对方的心扉打开之后,他向曹某提出三项要求:“第一,你要积极配合治疗,我保证你的病情稳定;第二,你对袭警问题写一份深刻检讨,我保证你早出禁闭室;第三,回队以后积极改造思想争取减刑。”泪流满面的曹某也向他作出了“我一定会按您的要求去做”的承诺。

简短而直通心灵的谈话,很快转化为一个执迷者迷途知返的动力。不久,曹某就走出禁闭室回到队里。此后,他不失承诺,积极改造,最后减了刑。如今,曹某已经回到家里和相依为命的母亲过着他想要的“能够尽孝”的平凡生活。

黄玉柱通过“爱恨我们的人”,用爱融化了对方的恨,让他也成为爱我们的人。

2014年一个初雪的清晨,黄玉柱刚进办公室就收到一封信。那封寄自北京市朝阳区的信中这样写道:“黄主任:我请您一定要爱护自己,千万别和病犯零距离接触。艾滋、肝炎、梅毒、结核,哪一样招到您身上都是您的不幸,也是我的疼痛。2007年7月23日我俩的谈话,至今依然余音不绝……”信的落款是“您所拯救的人,您的粉丝和朋友,曹某”。

人的犯罪,人的服刑,还有人的一时糊涂,都是暂时的。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却是长久的。2007年7月23日那页日历早已撕去,可撕不完的是服刑人员对监狱干警的怀念与祝福……

清河的人民警察通过传递正能量,在转化了无数危顽服刑者的同时,也让“恨”转为“爱”。

支撑敬业和操守的三股精神力量

清河分局始终把党的建设、增强党员的党性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在清河分局的党员看来,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在任何政治风浪面前,他们始终保持着这份忠诚。他们凭着党性、良心和嘱托,在艰苦复杂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坚守着。

清河分局的警官们说:“我们这些基层干警很少有功利意识,我们对工资福利从来都是作横向比较。我们认为自己的工资不低,同时还兼有一份‘人民警察’的光荣。”警官们还自豪地说:“我们的局长和政委在工作践行中提炼出一句名言,那就是‘狱情折射警情,警情决定狱情’。提醒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改造服刑人员的实践中,我们全体干警应当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得有半点儿懈怠。为了不负局领导的嘱托,我们应长久地保持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这些话深刻而又朴实,简洁而又厚重!

清河分局是一所规模化的“大医院”,是一座大型“残品加工厂”,是一条正能量的补给线,是一块心灵死亡者的再生地。

(供稿单位: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