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法律毕业正文

艺术圈为何热衷出国办展?

  • 投稿张师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402次
  • 评分4
  • 43
  • 0

文/金子

近年来,国内当代艺术家频频跨出国门办展览:2013年10月,曾梵志作品《最后的晚餐》在被拍出1.8亿港元后,其首个法国大型回顾展旋即在巴黎开幕;2013年9月,刘小东伦敦首秀在利森画廊拉开序幕;接着往前回顾,2013年6月,方力钧最新个展“云端上的悬崖”在意大利都灵现当代美术馆展出;2013年5月末,钟飙大型个展“幻真的宇宙”在威尼斯圣玛利亚教堂登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走出去”的艺术家并不都是艺术明星,还有很多是在国内艺术圈都不甚知名的。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上,中国艺术家扎堆,面对“有史以来参展人数最多”的平行展参展艺术家名单,圈内不少艺评者调侃“某某是谁,听都没听说过”“扎堆赶集,可别毁了人家的金字招牌”。国内艺术圈为何如此热衷出国办展?在国外办一场展览的性价比又如何?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欧美较为知名的美术馆办一场为期两三个月的大型独立展览,运输、保险、场地租金、布展、宣传等全部费用加起来大概需要200多万元人民币;如果将场地选择在国内比较知名的美术馆,花费可能不到50万元,但国内的美术馆基本不可能给某一个展览那么长的展期,因为同期要办的展览太多了,各方面需要协调的东西很多。如果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展览规模较小,展期也不长,那么在国外办展要花费50万元左右;而同等规模的展览选在国内办仅需花费大约1/3的费用。这些费用通常由艺术机构出资、艺术家出资或机构和艺术家共同出资。

一位参加了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的策展人告诉笔者,北京宋庄的某位画家为了在威尼斯露个脸,“赞助”了70万元,而整个展览过程中实际的花销大概30万元。由此可见,比起在国内办展,国外办展要贵得多。此外,国外办展对场地维护、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要求也要比国内苛刻得多。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出国办展览?对于投资方来说,出国办展览是为了吸引一线艺术家加入,有了他们的参与,也就意味着参展作品价值的保值、增值的保险系数增大。到国外办展,或者与当地的艺术机构联合主办,只需要解决场地方面的问题,就能够“花钱买名声”。所以,尽管成本较国内高出很多,但国内的投资人大多只赚不赔。而对艺术家来说,国内艺术家普遍比较看重海外展览的经历,参展就相当于“镀金”,名利双收,作品在国内也会相对好卖一些。此外,“走出去”还可以吸收更多的新鲜元素,与国外艺术家进行交流。如此,出国办展便成了艺术圈的一种时尚潮流,吸引着众多投资人、艺术家趋之若鹜,一些运作娴熟的团队也应运而生。

然而,“走出国门”真的那么有效吗?

一位艺术品投资人告诉笔者,如果说,早些年,作品飞洋展览或艺术家本人出国办展会让艺术家一下子身价倍增,那么近几年,随着“走出去”几成家常便饭,出国办展带来的效果已经不是很明显。“我们在国外办了那么多展,但国外观众和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认知还是停留在那些大家比较熟悉的面孔,比如曾梵志、方力钧、张晓刚等。当然,国内的藏家或许会注意到艺术家那些国外‘镀金’的经历,但还要看在国外办展的等级如何,规模如何,是完全依赖资本的运作、炒作,还是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些基本的辨识度大家都具备。”

“艺术家想要成名太简单了。第一,要善于自我增值。在国外办个展览,参加个研讨会,完成‘镀金’之旅,中专生马上变身海归艺术家。其二,要乐于曝光、炒作。回国办展、制造新闻,在各个媒体前频繁露脸。最后,要利用好资源,和专业机构互惠互利。如此,何愁不红!”一位业内人士的玩笑话道出了国内艺术家“走出去”的另一面。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去国外转一圈取取经成了很多艺术家的选择,但值得忧虑的是,大多数艺术家出国不是去“取经”,而只是去“镀金”。

其实,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出国办展从行业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这种提升自身市场价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值得肯定——我们当然要“走出去”办展,而且要办得国际化,高格调。但“走出去”不应该仅仅考虑这样的市场运作能否带来利益,还应该考虑到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如果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带有典型的中国风格,代表着东方文化现象,那么这样既能够推广中国文化艺术又能够扩展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市场,还能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展览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艺术家“走出去”正如其他行业“走出去”一样,关键在于“走出去”的水平与意义。单纯的国外“镀金”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一种投机取巧,还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转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