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法律毕业正文

奇葩神题频频难倒家长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466次
  • 评分4
  • 77
  • 0

文/雁 翔

作为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在近年的中国社会备受推崇,有观点指出:“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要求,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且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并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应试教育,则被指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需要,也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其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无不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出于这样的认知,“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考试成绩决定命运”的应试教育,在我国社会早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开展素质教育则成为了我国各教育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不二路径。

有关机构曾枚举过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诸多问题,如“扼杀了想象力”、“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等。问题是在应试教育模式已被否定了多年之后,我国的不少中小学教师仍在按照阴魂不散的应试教育模式教书授课,其一大表现就是:很多老师都还热衷于通过“奇葩神题”去考量学生水平,以致众多家长都被频频难倒。

这些“神题”你都会解吗?

《新京报》不久前载文称,一道小学一年级教材上的数学题,近日难倒了一些学生家长和众多网友,其题目是:“想一想,3+7可以解决什么问题?9-1呢?”这道“新型”的数学题,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7月出版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出版社对此表态说,这类题目意在让学生将数学和生活关联起来,思考并运用。

“3+7、9-1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我想了好半天,但百思不得其解!”北京市海淀区实验二小的一位学生家长吐槽说,他家的孩子现在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孩子数学教材上的这道题,却让他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完全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他于是发出了“如今的小学数学题太奇怪了”的感慨。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除了这位家长外也还大有人在——记者将该题截图在社交平台发布后,收到了众多网友的回复,其中30个成年人中有近20人都表示“不理解”,其余的人给出的答案也都明显不正确。

“3+7”究竟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北京汇文一小的一位数学教师解释说,这类题意在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因为数学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公式,数字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换句话说,题中的3和7并不特指这两个数字,学生可以用一种事物表示3,另一种事物表示7。有关教育学家则表示,缺少背景交代的题目较为突兀,与学生、家长的认知存在差距,会让人迷惑,这类让人不理解的题目并不等于创新。

央视网之前也曾报道称,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一所小学的数学教师,给五年级的学生出了这样一道考题:“小明妈妈在超市买了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一共付了8块钱。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几岁?”这也是一道让家长们很是犯难的“神题”,毕竟消费者的年龄与她的购买力和讨价还价的能力并无多大关联,花区区8块钱买那么多水果更是明显和当前的物价水平严重不符,从而违背了孩子的生活常识。

有网友如此计算道:“按目前的物价水平,15个苹果约有5斤,共约花费30元:20个桃子约有4斤,共约花费35元;考虑到已买了近10斤水果的小明妈妈拿不动更多东西,所以那个西瓜应该是很小的,就算15元吧,所以她这次消费约为80元。而她只花了8元就买到这些东西,所以她购物的时间大约是在1990年前后,也就是24年前的消费水平。从题目上看,小明妈妈在买水果时就已经是妈妈了,按上世纪90年代初的婚嫁理念,估计她当时应该大于24岁了,所以她现在的年龄应该在48岁以上……”

网友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呢?当然不正确,因为孩子们不可能用如此复杂的常识去解题。最终出题老师表示,既然这是小学数学题,便只是与加减乘除法有关,只需先算出小明妈妈所买水果的总数(15+20+1=36),再用这个总数减去付款额即为她的年龄(36-8=28),家长和学生们都不该把问题想得过于复杂了。不过该老师也补充说,这类考题其实无论怎么解答都行,学校就是为了考查孩子的辨识能力和发散思维。

“一条船上有牛13头、羊有6只,船长今年几岁?”这道同样让人无从下手的数学题,是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的一位数学教师出给其一年级学生的考题。当这道考题因家长在网上晒出而引发多方争议后,不少成年网友都纷纷要求“求真相,求答案”,甚至连一些研究生也都喊懵,当然也有爱较真的网友根据船载牛羊的数目推算出了重量,再根据重量推算出了船只的类型,然后根据相关规定来推算出了船长的年纪。还有网友解答称:“题中只给了两个数——13和6,而小学生只会加减乘除法,相加得19,相减得7,相乘得78,相除不可以,而船长不可能78岁或者7岁,因此只能是19岁。”不过出题老师魏琼随后却通过媒体表示:“这道题目其实无解,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锻炼思考方式。”

当如上这些“神题”一次次地成为网友们争议的焦点后,更多的网友也纷纷加入到“晒题”大军中,吐槽起了自家孩子所碰到过的“奇葩神题”。一时间,各种将成年人们轻易考倒的小学数学题充斥于网络论坛,其中不少都被指是“中国式变态考题”,譬如:“6839725,这些数字里,哪个数字与众不同?请圈出来。”“‘叮叮叮、叮叮叮’是3x2=6,那么‘叮叮、叮叮、叮叮’是多少?”“一个四位数ABCDx9=DCBA,问ABCD=?”诸如此类的小学数学考题,甚至难倒了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苏德矿,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发起人、湖南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邓飞还因此连称:“三年级数学搞死人,家长也崩溃!”

早在2013年中期,就曾有一道“小学数学奇葩神题”在网络上走红,这是一道“综合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内容写出乘法公式,如“啊,啊,啊,啊”、“喵喵,喵喵,喵喵”等。此考题曝光后,不少网友都吐槽称“太难了”,更有刚考上研究生的网友称这比考研题都难。更让人震惊的是,有人用这道神题去考了11位数学老师,结果给出正确答案的仅有5位,觉得题目没有意义或者开玩笑的有3位,还有3位老师表示“无从下手”。而最终出题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竟然只是非常简单的“lx4”和“2x3”。“神题”想教会学生什么?

6839725这串数字中究竟哪个数字与众不同呢?有人说是8,原因是“这些数字里只有读8的时候会嘴唇相碰”;也有人说是5,原因是“这些数字里只有写5的时候得写两笔”;还有人说是7,原因是“这些数字里只有7看上去没有圆弧”:更有人说是9,原因是“这些数字里只有9是整数的平方”……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至今都无人知晓。

有媒体载文指出,数学学习和考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逻辑判断和分析推理的能力,这就决定了问题和答案之间必须具备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这些逻辑关系一步步推导出一个客观确切的结果,这也符合自然学科追求客观性、准确性、唯一性的特点。但近年来,一些小学数学题却演变成了不再有固定标准答案的主观性题目,这样的考题自然会成为令学生晕头转向、家长绞尽脑汁的“奇葩神题”。

而对于“ABCDx9=DCBA,ABCD=?”这道考题,有人给出的解题思路是:“因DCBA仍是四位数,所以A必是1,否则ABCD x9就不会是四位数了;又因Dx9的个位数字是1,所以D必是9,这样算式即可写为1BC9×9=9CB1。因Bx9没有进位,否则A×9+进位积就不再是四位数,所以B必然是0;又因Cx9+8的个位数字是0,所以C必然是8,即ABCD=1089。”这样的复杂运算,相信并不是小学生所能完成的。

还有网友曾晒出过这样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考题:“小玲问小明钓了几条鱼,小明答,‘6条没头,9条没尾,8条只有半个身躯。’请问小明钓了几条鱼7”该网友以为此题系“脑筋急转弯”,小明应该没有钓到鱼,但标准答案竟然是小明钓到了23条。对于这个标准答案,很多网友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弄不清楚答案究竟是怎么出来的。

其实不止是数学考题,一些小学语文考题也出得相当“奇葩”。在上海某小学一年级的一道语文试题中,图中画着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4种动物,学生须从中找出跟其它三种不同的动物。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熊猫,理由为“它是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见到此题后大为惊讶,立即发微博提出了尖锐质疑,称他深感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简单化、粗暴化的弊病。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孩子的父亲,《收获》杂志社副编审、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叶开也表示:“我还以为是蜜蜂呢——蜜蜂是这4种生物中唯一屁股上有根尖刺的!”

“八根火柴摆成两个菱形,只能移动其中两根火柴,如何将两个菱形变成一个菱形?”这道考题的标准答案是:移动一个菱形下部的两根火柴,将其改成“1”和“个”两个字,连起来读就是“1个◇”。这道小学奥数题一经面世便在网上热传,其解题方法之诡异让大批网友都直呼“阴险”,有人认为此类考题是在误人子弟,属于“无节操”数学考题。

“雷人试题:小学三年级语文题难倒教授”、“小学数学题难倒了30来个大学生”、“硕士父母对小学数学束手无策网上求解”……用“难倒”一类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到百度上搜索,类似的网页链接比比皆是,由此勾画出了一个个被小学生考题深深打击的成年人的“悲惨世界”。有关媒体不久前还曾报道说,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不仅难倒了副教授爸爸和工程师妈妈,当家长上网发帖求助后,一大圈教授、博士生、工程师朋友七嘴八舌,也没能答到点子上。诸如此类的报道,越来越把中小学理科教材内容的难度炒成了热门话题。

随着近年来的小学考题越来越“诡异”,且屡出刁钻怪题,不少家长都忍不住发问:这真的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吗?有关专家就此指出,老师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出题,如果小学考题一味追求新奇和高难度,那就和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背道而驰了,且小学阶段难度过大的题目并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严重的甚至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其学习兴趣会被抑制。还有专家表示,奇葩考题耍的其实是小聪明,玩一把可以,但绝非大智慧,它训练学生的恰恰不是思维的发散与放射,而是高度的单向与聚敛,即诱导人们挖空心思去钻牛角尖,导致思维的僵化与单一。

而那些泡在这类“奇葩神题”中长大的学子,是否能从中毕生获益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5000多名网友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是58.6%的受访者表示已将中小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大部分忘记了,其中数学是被忘记得最厉害的一门课。46.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当初的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原因在于那些基础知识脱离生活现实、没有实用性。人们还普遍认为,中小学教育应拒绝题海战术,结合生活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