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法律毕业正文

普工难招是对转型的鞭策

  • 投稿旧集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681次
  • 评分4
  • 64
  • 0

文/唐伟

据《新快报》载:春节后企业“招工难”现象是否有所缓解?在广州市人社局等单位不久前联合举行的市区联动专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虽然应聘者不算少,但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量需要普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难招到一线工人,有制衣厂甚至为一线工人开出了4000元至6500元的月薪,但一个上午只收到3份简历。

逢年过节后的“用人荒”在不同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过在人口红利还未完全消失、实现充分就业还是“政府工程”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提高工资幅度却招不到人的现象仍成了常态,这却是很令人揪心的。虽然随着“农民工返城潮”的到来,“用工荒”的状况将会有所好转,但不少企业“吃不饱”依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其实这种状况已存续了多年,而且还一定会不断延续,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传统的制衣厂、打火机厂、皮鞋厂、手袋厂的处境必将更加困难,其利润空间也将进一步压缩。

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年来纷纷倒闭,其原因就在于随着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传统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且随着生产成本的优势下降,区域竞争力也随之弱化,一些靠低成本获利的国外生产企业纷纷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在如此情形下,若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即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使之有更大的获利空间和手段,改变靠高强度劳动成本获利的方式,那么“招不到人”的困境就始终难以破解。

从应聘者的意愿来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属于多种因素的叠加,其间既有服务业崛起所形成的分流,也有劳动者权益保护意识的提高,如用工权益已不再局限于对工资待遇的追求上,更注重整个劳动环境的舒适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企业或行业都应当分析“人都跑到哪儿去了”,整个国家也应当思考“为什么劳动力不再愿去劳动密集型企业”,毕竟作为最大优势的劳动资本正日益丧失,发展方式再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了。

同样是在广州召开市区联动专场招聘会这天,南京人才市场也举办了春节后规模最大的一场综合性人才招聘会,记者在现场采访发现,为了“抢”人,用人单位纷纷亮出各种优惠条件,如年薪40万至60万元,外加父母感恩之旅、每年30天带薪年假、每月员工狂欢、“90后”专属团队……确切地说,这样的竞争与待遇令人备感欣慰,说明劳动者有了更高的地位,也获得了资本方更大的重视。但由此也带来了“水涨船高”的就业预期,拉动了整个用工市场的用工成本增加,使得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要解决这样的困局,靠劳动力自降身价作贡献显然并不现实,而是需要从理念到方式的全面转型。一方面,用工方要摒弃那种“低成本、高利润”的偏见,注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成长环境,尤其是要以人性化体现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大自身的转型,通过技术层面的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若不能在劳动红利之外有所建树,“不变则死”就会变成现实。而从宏观层面来说,既要通过税收优惠或畅通信贷等方式,为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创造条件,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防止政策走偏而导致“吃人口红利”变为“吃政策红利”。从某种意义讲,月薪六千五仍难招普工,已经对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如何实现创新驱动,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