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法律毕业正文

外滩事故,“人群管理”专业化的血色阶梯

  • 投稿第三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620次
  • 评分4
  • 91
  • 0

2015年1月21日上午,外滩踩踏事故调查报告发布。

在报告中,有两项内容颇为引人注目:一是事故原因,二是对11名责任官员的处分结果。公允地说,这份在事故发生第21天形成的报告和处理结果,比较专业。

令人触景生情的调查报告背后,是这样一则惨痛故事:在夺去58位公民宝贵生命的住宅楼火灾事故发生近50个月之后,同样是在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又有36位公民的生命凋零在2014年至2015年跨年活动的踩踏事故中。这36位逝者,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才12岁。与58位公民生命的消逝让公众的痛惜幻化为上海一度成为一片花海一样,人们同样用盛开在冬日里的鲜花痛悼踩踏事故中36位公民生命的凋零。

调查报告和处分结果仿佛在为惨痛事故画上句号。与此同时,有两种表情将作为“档案”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表情之一是36名死者的亲人泪流满面的悲戚神情,表情之二是受处分官员藏在黯然神伤中的羞愧之色。

此时此刻,36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36个破碎的家庭,是36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因此,防止同类悲剧重演才是至关重要的议题。

踩踏事故发生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出了众多声音。在泥沙俱下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将一些逝者比如复旦大学学生短暂的生命旅程的“复原”,是以“专业”的姿态发出了“政府有责任防止悲剧重演”的警报。

站在事故调查报告公布这一时间节点来看,面对踩踏事故这样的重大事件,与传统媒体在报道方面的“专业”相比,政府在防范事故和善后方面的“专业”更为重要。

在踩踏事故发生的第五天,刊登在新浪网上的题为《上海踩踏事件不能归罪于群体素质》的文章将后一种“专业”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篇出自新浪驻北美特约观察员唐家婕之手的文章,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在美国有“人群安全管理”专家韦特墨这样的人物,也通过韦特墨了解到上海踩踏事故这类悲剧“不是中国独有的,全世界都有可能发生”的常识。

从“人群安全管理”的专业角度,韦特墨为造成这场涉及人群安全管理、群体心理学、群体狂潮、拥挤波等众多专业内涵的事故找到的主因是“错误的人群管理”。

韦特墨的观点被事故调查报告印证。其实,这里的“错误”解读为“不专业”更为贴切。从韦特墨与唐家婕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庆典、音乐会、游行嘉年华等群体活动中,都需要专业的人群管理——人群管理中,包含政府、公众和安全人员三种角色。政府承担“制定群体管理法规、限制和处罚机制”等职责,大众对人群管理须有“正确的认知”,而安全人员则要经过“足够的培训”。为此,他给中国有关机构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在追究上海事件原委的同时,最应该着手进行法规制定。’

如果有关部门采纳韦特墨的建议,把外滩踩踏事故作为一个人群管理建章立制、公众教育和安全人员培训的起点,这场事故便能成为我国“人群管理”走向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阶梯。

李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