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法律毕业正文

在高科技世界里,你能有多少隐私?

  • 投稿Kenn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451次
  • 评分4
  • 99
  • 0

法律的局限性

新技术的出现,会带来想不到的新问题,也会相应地产生新的法律制度。作为一部18世纪的文件,联邦宪法仍然是美国最基本的法律。要解决21世纪的难题,它能派卜用场吗?当年,那条反对无理搜查的禁令,能合理地用来抑制今天以高科技手段为基础的警察执法行为吗?18世纪的“言论自由”观念,还能应用于今天的互联网世界吗?

如果我们发现:宪法仿佛是个古老的圆塞,根本无法楔入方孔一般的现代社会,我们该怎么办?

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明确规定了一种隐私权。根据这一条款,政府只有在“未侵犯民众保护其人身、住房、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拘押的权利”的情况下,才能调查民众的私人事务。如果政府想搜查,就得依照《宪法第四修正案》,向法官申请颁发一个搜查令,要“有合理的根据,有宣誓或郑重声明为保证,并详细开列应予搜查的地点、应予拘押的人或物”。

不过,在今天这个高科技世界,从联邦调查局到各地警察局都装备了各种电子设备和电脑装置。这些工具,我们的先人在起草《宪法》时做梦都想不到。那么,《宪法第四修正案》如今还能为我们的隐私权提供实际的保护吗?

联邦调查局怀疑基洛在家里种植大麻。为了判断从基洛家散发出的热量是否与通常在室内种植大麻原植物所需要的高强度灯泡散发的热量一致,探员们秘密地在基洛家周围安装了热成像仪。探测结果表明,基洛家的车库房顶和一面墙的温度,明显高于他家其他部分以及邻近住房。有了这些信息,警察获得一个搜查令去搜查基洛的家,果然发现他正在家里种植大麻原植物。于是,基洛被指控从事毒品犯罪。随后,法院判决罪名成立。

基洛不服气,声称判决不成立,因为政府使用热成像仪探测他在家中所作之事,这种行为是一种“无理的搜查和拘押”,侵犯了他依据《宪法第四修正案》享有的权利。可是,这算是搜查吗?政府不过是在门外监视而已啊!

基洛案的意义

多年来,联邦最高法院发展出一套规则体系,充实并扩展了《宪法第四修正案》的文本含义。这一规则体系的核心就是规定人们在自己住宅内享有隐私权。警察若想进门,唯一的方法,就是向法官表明这么做确有必要,然后申请颁发搜查令。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遇到了紧急情况。其他时候,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堡垒,政府只有获得搜查令才有权闯入家中。

当18世纪的法律遇到21世纪的科技,会怎么样?上述基洛案是一例。如果政府部门利用最新的电子技术,不用接近你家,甚至都不让你知道他们就在你家附近,却照样能观察到你在家里的所作所为,你该怎么办?政府通过分析屋外的情况来判断屋内发生了什么事,这么做有没有违反《宪法第四修正案》?

法院一开始没有支持基洛的辩护,但他一路上诉。最终,联邦最高法院同意受理这起案子。大多数评论家认为,至少从1990年以来,联邦最高法院一直支持那些执法机关;而在保护罪犯或者犯罪嫌疑犯所享有的权利方面,显得力度不够。因此,人们猜想,基洛赢不了这场官司,联邦最高法院将会借助这起案子为执法部门的箭囊再多添一支利箭。

结果恰恰相反,基洛赢了。从这次判决来看,联邦最高法院开始要对执法机关的高科技侦查手段进行限制。这样的举措,也将进一步界定21世纪隐私权的范围。

联邦最高法院认为,除非拿到搜查令;否则,政府不能借助民众通常不会使用的设备从屋外窥探别人家里的事情。如果警察需要搜查令才能进屋一看究竟,那么,他们也必须有搜查令才能使用高科技设备从屋外打探屋内。

根据联邦最高法院曾经处理过的先例,公职人员即使没有搜查令,也可以使用望远镜甚至出动直升机飞到日标上空来观察光天化日下的情况。

审理基洛案时,法院重申了这样的立场,并强调屋内的所有事情都是民众的隐私;警察使用科技手段来观察屋内情况,这跟翻墙爬窗一样,都侵犯了这种隐私权。法院的意思很清楚,如果警察想看看别人屋里那些不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事情,就得先要一个搜查令。

此后,科技与隐私权争端频发,基洛案的判决可以说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参考。如有报道称,政府部门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名叫“魔术灯”。运用这一技术,联邦调查局通过电子邮件向犯罪嫌疑人的电脑发送一个程序,然后就能监控这台电脑。这算不算是从屋外窥探屋内?根据基洛案判决的逻辑,他们得先拿到搜查令吧?

再来看看屋主使用电脑无线上网的情况。从屋外可以截获无线网络信息。如果警察怀疑你躲在屋里干些违法勾当,他们能在你家门外的马路上接入你的无线网络,然后监控你的电子邮件并搜查你的硬盘吗?

通过基洛案,联邦最高法院表明了一种态度,要提防政府部门借助新技术来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关注隐私权的广大民众来说,基洛案判决是联邦最高法院迈出的开创性的一步,可以看出法院的走向。不难想象,今后来自执法部门的压力会持续不断,以国家安全名义提出的质疑和挑战也将逐渐涌现。那么,联邦最高法院会不会偏离既定的方向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