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要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健康的生活、快乐的游戏、创造的学习、积极的运动,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共同生活、学会共处、合作学习、共享快乐,最终形成具有“关爱、自信、合作、乐学”个性品质的幼儿群体。
关键词:幼儿;交往合作;实践研究
作者:吴丹,哈尔滨市南勋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1.我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
我园地处哈市老城区繁杂街道,目前我园共有幼儿400多人,家庭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来自于公务员家庭占5%、教师家庭6%、商贩家庭占30%左右、无业人员家庭占40%、外来打工人员家庭占9%、企业单位职工10%。从调查中发现,来自商贩家庭和无业家庭的幼儿,大多数的父母不在身边,生活起居由爷爷奶奶照顾。这些孩子的个性品质、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从调查看,大多数家庭比较忽视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当问到:孩子平时能主动使用语言与人亲切交往时,回答:能主动的有20%,偶尔主动75%,不主动的为5%。针对孩子们所表现的这些行为,我们意识到,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立足社会所必须的素质。
2.师资状况
我园现有教师30人,在编教师10人,占总人数33%;其他教师均为编外人员,平均年龄为25岁左右。从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均衡等问题。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园确立了《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转变教育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办园能力。
二、研究依据
1.国家幼儿教育要求
《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是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要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因此,我园把《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旨在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在幼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
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课堂观察能力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幼儿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行动中找到研究的问题,在反思、合作中解决问题,在不断追踪、设计、解决问题中,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教师只有学会反思,用行动研究的思想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稳固的基础。
3.幼儿发展的需要
教师具有课堂观察能力不仅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关注、研究与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的组织部分,不管是观察教师,还是幼儿,最终都是指向幼儿的发展,用幼儿行为表现来检验。因此,课堂观察所产生的意义是面向幼儿。
4.开发幼儿园园本教材的需要
幼儿园要发展,必须寻找自己发展的生长点。基于目前情况,幼儿园课程没有统一教材,多数是幼儿园自已研制开发教材。我园开发独具特色课程遵循以下五个原则:第一,严格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第二,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第三,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第四,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第五,课程开发与设置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的过程。
通过以园为本的行动研究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教研、科研、培训为一体化的园本行动研究机制,构建幼儿园崭新的管理模式,把教研作为一个文化过程。不断激励教师自我超越,以达到个人和集体的超越发展。并为下一步建构全面、平衡、富有个性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目的
通过健康的生活、快乐的游戏、创造的学习、积极的运动,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共同生活、学会共处、合作学习、共享快乐。最终形成具有“关爱、自信、合作、乐学”个性品质的幼儿群体。
四、遵循的原则
1.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
2.符合不同学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
3.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4.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
5.活动中要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
l.调查研究法:以实验班的幼儿为研究时象,调查分析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合作交往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教育对策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外地教科研成果,对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理性层面上的分析研究,逐步构建起交往、合作的对策体系和具体的活动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研讨和交流,以解决课题中的实际问题,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研究过程:
1.筹备阶段
(1)2010年3月底李园长组织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为教师参与黑龙江省教育规划办科研“十二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申请进行动员,并组建课题组。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课题研究理论学习,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
(3)请专家到园讲座、指导、引领。我们从什么是课题、课题基本特征、研究方法、步骤等方面组织学习,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细则。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对幼儿的现状进行了整体的分析,确定了实验的对象、班级,并且对家长也进行了调查,确定了实验前的调查表。
pagenumber_ebook=63,pagenumber_book=62
2.实施阶段
首先,我们对全园3-6岁年龄段,400多名幼儿在交往合作行为中的现状进行了近一年的跟踪观察、调查前、后测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特点,寻找出了一条培养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为拟订的《幼儿园各年龄阶段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发展评价标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课题中我们主要运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采取环境布置、创设情景、园内一日生活、教学活动、快乐训练、家园共育等教育手段对幼儿进行培养。
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一致性、一贯性、渗透性的研究原则,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实现我园各年龄段幼儿关心同伴行为习惯养成的目标。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具教育价值,为了让孩子的交往能力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根据幼儿的特点,挖掘活动中教育价值,开展了多元化开放式交往的教育活动,以拓宽幼儿的交往空间,提高幼儿良好的交往品质。
(一)实验前期测查大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发展情况
人际交往:
1.孩子平时能主动使用语言与人亲切交往。
A.主动的有20%B.有时75%C.不主动的为5%
2.依恋父母,不大愿意接近其他人。
A.特别依恋的80%B.比较依恋的15%C.不依恋5%
3.小朋友到您家来玩,你孩子主动与他一起玩吗?
A.主动的55%B.有时主动的45%
4.客人到您家来玩,你孩子感到兴奋吗?
A.兴奋的55%B.比较兴奋的45%
5.你的孩子会赞扬别人吗?
A.经常74%B.有时26%
6.你同意您的孩子经常与邻居幼儿交往吗?
A.很同意74%B.比较同意25%C.不同意1%
合作能力
1.哪种情况会主动与人合作。
A.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邀请小朋友56%
B.想玩合作游戏时26%
C.对别人进行的游戏感兴趣时能主动提出要求18%
2.与小朋友的交往。
A.主动引发话题与小朋友交谈74%
B.主动加入其他小朋友的交谈或游戏中22%
C.发起游戏时能得到小朋友的回应1%
解决冲突
1.当小伙伴出现冲突的时候。
A.自己尝试解决77%B.寻求成人帮助22%C.躲避或自己走开1%
2.您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主动请求同伴(而非成人)帮助吗?
A.经常87%B.偶尔13%C.不会0
3.当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发生冲突,他会怎么做?
A.主动劝解77%B.经提示主动劝解23%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制定了各年龄段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发展的标准
通过对培养效果的追踪观察记录及教师的经验交流发现,幼儿对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我园对培养指标进行更完善、更合理的修订,并制定了各年龄阶段幼儿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的具体指标:
1.小班的分享活动—从食物—玩具—情感分享。
2.中班的互助活动—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才互助意识的养成再到互助行动的发生。
3.大班的合作活动——两两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培养幼儿学会分工、协商。
(三)实践活动
1.营造幼儿园园所文化环境,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长。
为了让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有一个温馨的交往环境,我们遵循“环境育人”的原则,力争让每面墙面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培养的可利用资源,我们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弘扬传统文化、交往合作教育这一主题,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如二楼是小班孩子的生活区,我们着重以文明礼貌、生活养成为主,创设了“不争不抢”、“我有玩具大家玩”、“我是小小礼仪之星”等为主题的墙面设计,帮助小班孩子树立交往的意识。
2.在各项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愉快交往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交往合作课题研究中,为了让孩子的交往能力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开展多种主题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
3.情感教育,为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做了很好的积淀。
2010年起,我园先后开展了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的“弘民族文化唱国学精髓”的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了“我是礼仪班长”、“以大带小”、“幼儿生日会”更增进小朋友间的感情,小朋友们在分享生日蛋糕的同时分享了快乐和幸福。活动中,孩子们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文明礼仪行为逐步扎根于幼儿心中.
4.多彩的活动,为幼儿的交往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园以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为核心,为创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先后开展了“小小寿司店”、“水果沙拉”、“香香甜甜蛋糕房、“黄瓜萝卜拌起来”、“种植”等活动。尤其是幼儿园每周五的“开心半日”活动,幼儿都会带来她们喜爱的玩具与小朋友进行分享。
5.以课题实验课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园把教师参与课例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教师课例为研究重点,组织教研组的教师尝试设计量表并进行实践。要想真正发现问题,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课堂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才会收到有效信息,从而解决课堂问题。通过《大家一起来》等教学课例,进行:“如何选择适合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观察中的数据如何采集的更加准确”等研究,并通过专家来园听课、评课、议课,对课堂观察的跟踪指导,使研究组老师们学会了观察。
6.开展个案观察活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比较注重孩子的个案跟踪观察,课题组的每位教师对指定的研究对象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现场实录,依据幼儿个案追踪观察分析的要素,进行行为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的教育措施,及时反馈给实验班老师,这样会及时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如实验教师陈颖在一次课题实验课的活动中,通过教师们的观察及采集的数据分析,发现她班有一名叫周泊洋小朋友在活动中不愿与人交往,不爱说话,表现异常,教师们建议老师对这个孩子,进行个案跟踪。活动后,陈老师对这个小朋友进行个案跟踪,陈老师的做法是:与家长沟通,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家长认为外面太复杂、不安全,很少带他在外面玩,从而造成了孩子的孤僻性格。了解到这一现象,陈老师着重对周泊洋小朋友采取了及时关注行为、培养良好情感、树立是非观念等不同的策略,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从弥补他情感上的缺失入手,给他更多的关爱,让他在情感上获得满足。为期两年的追踪教育,周泊洋已经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并顺利地升入小学。陈颖老师针对这个孩子所撰写的教育叙事荣获2011年优秀教育叙事一等奖。
六、研究成果
通过各年级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孩子合作交往的能力。小班的孩子知道了有了好吃的、好玩的要与他人分享,而且有礼貌;中班的孩子知道了主动寻求帮助,并能主动帮助他人;大班的孩子知道了大家商量,共同完成任务,有时还知道轮流分工。
1.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的提高
(1)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时刻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但是很少有孩子会客观地辨析自己的心情。作为教师,除了及时的进行个别教育和谈心以外,更应该对全体幼儿进行情感上的教育。首先应该让幼儿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为了引起幼儿对自己心情的关注,认识自己,同时也为了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心情状态,各班创设了“心情墙”,并制作了代表不同心情的心情挂件(如高兴、生气、伤心、失望等)。每天都引导幼儿挂上与自己心情相适应的心情挂件,并根据心情的变化随时换取挂件,养成习惯,为今后学习调节自己的心情打好基础。
(2)幼儿之间学会正确处理矛盾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冲突,与同伴为了玩具、分工而争吵,或丢了东西而伤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就让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于是我们及时捕捉幼儿的不当行为,随机开展讨论。让孩子自行去商讨解决的方法。
(3)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增进友谊
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先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心情,识辨自己的心情,而后逐步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心情,能主动帮助同伴。“让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这是我们的口号。孩子在互助中也真正体验到这份愉悦,这不仅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进了感情。
(4)初步学会了相互合作
通过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在交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情境表演,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观察到孩子在上床睡觉脱衣服时、需要帮助时,从来都不会想到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事后老师针对这种现象设计情境游戏《贴鼻子》,让孩子们懂得只有主动去寻求同伴的帮助,两人合作才能把鼻子粘上,并让孩子学会了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当需要别人帮助时说“请”而不是自己一个在那干着急。别人帮助你了要说“谢谢”,并逐渐养成一种习惯。
通过儿歌《好朋友》等生动形象的学习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在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有点滴进步便及时鼓励,强化反馈机制,例如:经常让孩子说说你在活动中的友好行为,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合作行为,使小朋友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愉快体验,为培养幼儿合作性,矫治不良行为提供了动力。这是孩子们在体验友好合作成功后的愉悦心情。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四年来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师通过参与幼儿的创造,参与幼儿的发展,参与幼儿的成长,观察幼儿细微的表现与变化,这种“参与”不是主宰,而是洞察,见微知著,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四年来,我园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实效,并在全园推广,并在省市区进行展示、交流。我园先后在道外区召开了现场会,刘春梅老师的《合作力量大》课堂观察,得到了哈尔滨市教育学院科研负责人刘雨群老师、樊淑燕老师,道外区教师进修学校多名教研员的充分肯定。在道外区典型教师汇报课和道外区“超越杯”教学大赛中,我园王品老师执教的艺术活动《学唱古诗》,获得了区级优秀课,刘老师执教的《瓶中抽球》获得了市级优秀课。2012年,我园开展了道外区课题研究推进会的专题展示,赵老师执教《我的人体画像》得到了省课题组王丽文、市教研院老师们的好评,并为前来参会的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的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研究院在鸡西举办了课题研究现场交流会,我园刘春梅老师作为幼儿园唯一的一节观摩课,进行了《大家一起来》的教学展示,参加此次会议的崔永平院长、王丽文老师及市区教研员都给予了好评,并且都已编进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中。园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实现了自我超越。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同时,我园的幼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升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七、研究的成效
(一)构建了幼儿合作能力和意识教学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阶段目标,活动目标,目标充分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既注重孩子技能知识的培养,又注重孩子情感体验的培养,目标清晰,具有可操作性。
pagenumber_ebook=67,pagenumber_book=66
(二)挖掘出来自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1.有计划的体育教学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玩”是孩子的天性,经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在玩中让孩子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如我们组织体育活动《开汽车》,需要后面小朋友抱着小朋友的腰,一前一后往前走,在这活动中需要两个孩子相互配合,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培养的是孩子默契合作。两人三足、捕鱼、炒黄豆等体育游戏都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2.丰富的户外活动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纲要》提出每天保证孩子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创设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如早上玩呼啦圈时,孩子们漫无目的地玩着,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让孩子进行跳圈,一开始只有两三个孩子进行跳圈,后来孩子们觉得这个很好玩,于是纷纷加入其中。
3.区域活动中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孩子一来园就可以进区进行活动,区域活动是灵活机动的,以往孩子进区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合作意识不强,我们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4.扎实的生活教育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孩子在入园时不会使用瓢羹,不会穿衣服,不会叠被子。如何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这些本领,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习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孩子的被子很大,我们培养孩子能相互合作折叠被子,孩子衣服后面的拉链不能拉上去,我们提醒孩子可以相互帮忙拉。
5.在分享中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合作最大的乐趣就是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一起合作的劳动成果,“独乐乐不如与人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活动过后,我们需要孩子说一说合作的喜悦,一起分享。
班级:中二班
pagenumber_ebook=68,pagenumber_book=67
6.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
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意识离不开老师的教育。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有关合作能力和意识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课题实验课教案设计《大家一起来》。
pagenumber_ebook=69,pagenumber_book=68
pagenumber_ebook=70,pagenumber_book=69
通过教学,使孩子懂得团队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家园同步培养了幼儿合作能力和意识
父母既是引导着、教育者,更是孩子的合作伙伴。因此,我园通过开设了“彩虹桥”家园栏目,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幼儿与幼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定期进行一系列的合作式的“亲子活动”。推出了双休日“绿色小课堂”活动,即三四户家庭组合成一个团体,开展参观、野餐、游戏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为使幼儿与周围的人、事、物能建立良好的交往、合作关系。如开展“小鬼当家”活动、宣传环保理念、开展文明礼貌进社区活动等,通过活动,锻炼了幼儿的胆量,增进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样,家长对孩子合作能力培养的意识也得到提升。
(四)让孩子变得更懂事
自从课题开展以来,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变得比以前更懂事了,在家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与小朋友能友好相处,自己有好东西也会和别人分享。
通过对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学期未我们对中班70名幼儿合的作交往能力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表:
中班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后测统计表(总人数:70人)
pagenumber_ebook=71,pagenumber_book=70
从后测表中可以看出,一学期下来,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与别人分享方面,幼儿不再独占、独自享用食物或玩具,而是把“分享”挂在嘴边,并常带自己心爱的东西来园与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八、课题研究反思
经过四年来对该课题的研究发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是:(1)家园要求不一致,家长不给创设孩子与人合作的机会,个别家长不能很好地做孩子的表率;(2)孩子外出机会太少,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3)教师因人施教、个别教育工作仍然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深入了解幼儿、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制订具体措施,并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共同探索有效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取得更好的成效。
九、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在今后需要深思。
1.做为一项科学研究中必须找到理论的支撑点。这或许就是科研和平常工作的一个区分点。因此,每一项科研、每一个课题都要找到自己的理论支撑点。
2.要从家庭人员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方面考虑分类,也许更细更合理。
3.对孩子习惯的形成更深层次的分类应是从家庭的氛围、家庭的素养、家庭的教育风格等,从这样分析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