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幼教正文

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和来源等3则

  • 投稿荟荟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82次
  • 评分4
  • 52
  • 0

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和来源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是他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影响到幼儿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生活是综合性的活动,是没有边界的,是整体的,在生活中学习就是综合的学习,就是整体的学习。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来源、出发点,生活也是课程的进程。幼儿园一日生活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别的意义,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

教师的生活态度、生活意识、生活能力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生活的相容与和谐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深入地分析和把握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还要关注幼儿的家庭生活,关注社区生活、社区资源。幼儿园不仅要有适合幼儿阅读的书,还要有多种多样的资源。这些资源完全靠买是不现实的,也是办不到的,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丰富多样的资源,可以买一些积木等幼儿玩的器材,但更要充分利用生活中安全、多样的材料。

在幼儿园教育中,需要树立“师幼共同生活”的理念。教师不是仅仅照护幼儿的生活,而是参与幼儿的生活,与幼儿共同生活,在此过程中理解幼儿的生活需求和向往,把握幼儿的生活趣味,变审视幼儿生活为体会和反思幼儿与自己的生活。在与幼儿共同生活中,教师要充实幼儿的生活环境,扩展生活的范围,创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共同生活意味着教师要感受幼儿的心灵,向幼儿学习,让幼儿成为课程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其实,《指南》里面也有许多生活的观念:第一,发现生活中的事物和资源。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和资源可以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要到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第二,要努力让幼儿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这是重要的学习。许多学习只有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才真正是有效的。第三,要利用生活中的机遇和条件。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机遇,如交往的机遇、操作的机遇等,需要我们去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第四,形成生活中的习惯和规则。幼儿园里的习惯和规则不是教师给予的,应该是跟幼儿共同商量决定的。

“我们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际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在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在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在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我郑重地再说一句,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著名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认为,“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这份课程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然而这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在今日以教材为中心的气氛中,我们特别提倡行为课程。”

我曾经在一所幼儿园里看到一片竹林,离竹林很远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竹笋。一位教师带了一队孩子正在参观。我就问:“竹林在那边,为什么这个地方有一棵竹笋?”接下来,他们围绕我的问题开展了探索活动,他们发现越是靠近竹林竹笋越多,越是远离竹林竹笋越少。他们把地挖开,挖开以后在地里就看到了竹根,发现原来在地底下有竹根不断地往前延伸,所以其他地方才会出现竹笋。这些发现是孩子们通过动手、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这就是探宄式的学习,这样等他们再去看竹笋时,感受就不一样了。

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和条件。锻炼身体、学习语言、发展社会性都要通过生活的机会。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有科学发现室,但内容过于规制化,设备过于高档化,基本上是中学的实验器材,这些科学发现室是不可能让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经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科学发现室和器材,而是生活中的科学我们怎么去把握,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美的东西,要感受生活中的美。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来源。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直接经验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经验。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1日虞永平/文)

“慢”学习才有好效果

参加网上专题培训,规定20多个学时,高手们登录注册,一天多时间就拿下了“合格”证:外出学习名师课堂,回来后就仿照直观模式做了一堂“汇报”课:引进先进教学方法,今天听了名师讲座,明天就推出“异课同构”。

如此高效率,你能说学习的效果不好?然而正是这“好”,把我们不知不觉带入到学习的“飙车”状态,没有一路风景,没有素养积累,甚至也没有技能磨练,快是快了,学习之后,却没有受益匪浅的自我感觉和成功的体验。

然而,在崇尚效率、难耐从容的当下,这种“秒杀”速度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节奏,并大有占领学习与培训阵地之势。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仅浑然不觉,而且当作一种新时尚,侧身其间,身不由己地跟着感觉走,跟着潮流走。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形式和实质两种区别。形式上,可以是获得某项学习的合格证书、活动的奖励证书、领导的表扬和上级授予的荣誉等。实质上,表现为教学能力的增强、教研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学情的研判和对先进经验的整合借鉴以及对教育教学的深层拓展。两者紧密联系而又有所不同。形式上可能来得快一些,实质上却需要漫长的学习、积淀和自我创生。长期看,一味地重形式,且只把学习的重心放在获取证书上,无限度地压缩学习过程、感受过程和内化生成过程,尽管“硕果累累”,却依然缺乏令人信服的专业高度和实际运用能力。而重视根基,重视缜密地学习和积累,真实地、诚实地学习,却有水到渠成的神奇功效。从肥沃的土地上,既能开出鲜艳的花朵,也能长成挺拔的大树。

有位特级教师对青年教师直言相告:师徒结对、学习名师,即使跟着听课半年一年也不见得就能学成人家那样,真正的学习在于自己的领悟、思考和创新性的实践,而且向名师学习,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关键是要观察人家在课下做了什么,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乐于做什么,慢慢地就能悟出自己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做。

让学习慢下来,不是拖延时间、稀释内容、放远目标,而是要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尽可能享受学习的美好过程,积累丰实的学识,在从容和稳健中内化成学养与素质。近日从《人民教育》读到江苏一位教育家培养对象的文章,感到她的成长经历具有慢学习的显著特点:带着一颗爱心从事爱的教育,从爱学生做起点燃绿色教育的火炬,向名师学习站在巨人之肩,投身课改建立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建立团队扩大爱的教育。虽然她30多岁就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成长之路却漫长而坚实。 太快,往往与浮躁相连,与形式靠近:慢而实,才能打好学养的根基,获得加速度的成长,实践证明这是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3日李舒文/文)

听话是优点 太听话是缺点

在教育孩子听话的问题上,家长总是很纠结,既不能不听话,又不能太听话,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关鸿羽表示,我的观点是“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对不听话要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态度。

1.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该批评的要批评,该惩罚的要惩罚。家长对孩子的道德问题必须严肃处理。

2.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孩子淘气不全是道德问题,淘气有生理基础,家长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支持鼓励。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昵?

首先,行为上严,思维上宽。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其次,小时候严,大了宽。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如果限制太死,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代沟”,因此要宽松一点。

第三,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创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当然也不能混乱,尤其是道德上不能混乱。

有一个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家长让他画红太阳,可他偏偏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并未生气,而是问他原因,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性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17日安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