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幼教正文

创设幼儿自主学习的小小空间

  • 投稿止水
  • 更新时间2016-04-02
  • 阅读量810次
  • 评分4
  • 67
  • 0
摘 要: 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设了个别化的空间,幼儿在自由选择的小小空间中,不断探索发现,进行着自主的、个别化的、建构式的学习,开展好区域活动是实现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的根本途径。本文是作者在班级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的经验。 
  关键词: 幼儿园 区域活动 幼儿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学习创设了个别化的空间,弥补了集体活动的缺陷。幼儿在材料丰富的活动区中,在自由选择的小小空间中,不断探索发现,进行着自主的、个别化的、建构式的学习。为了能够在班级中真正开展好区域活动,实现幼儿在活动区中的自主学习,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在班级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下面我以小班为例整理、归纳了开展班级区域活动的几个关键步骤。 
  一、区域活动的设计 
  (一)区域种类的拟定 
  活动区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区域种类时,应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另外,还需要综合班级幼儿人数、活动室面积、布局等因素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 
  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按照我班现有40名幼儿计算,需要设置6—7个活动区。另外,根据小班年龄段发展自理能力、适应集体生活、学习同伴交往等特殊的学习需要,以及乐于模仿成人、喜欢重复操作等学习特点,我初步设想了班级区域活动:“娃娃家”2个(小班幼儿的主要经验就是以家为中心,反映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根据班级实际人数我开设了两个娃娃家,满足幼儿游戏的愿望)、“超市”和“点心店”各一个(可与娃娃家主题发生联系,丰富游戏内容)、语言区、美工区、积木区(建构区)、音乐区(小舞台)、益智区(科学区、数学区内容可交替)。 
  (二)科学合理确定各区的空间位置 
  活动室中各个活动区的空间设置要做到科学合理,首先要依据各个活动区的特殊需要在现行活动室空间内寻找最佳位置,然后进行整体的考虑和安排。 
  幼儿园教室空间的特点是活动室空间较大,午睡室面积较小。午睡室中幼儿小床也不能折叠或收起,所以活动区的布置只能全部放在活动室,不能借助午睡室的空间。整个活动室空间大致是长方形,黑板、电视的位置固定不好移动,因此布置区域,首先考虑到集体活动的需要,为集体活动预留好场地。活动室中部一排橱柜的设置,将活动室大致分成两个部分。集体活动场地周围安排学习性区域(相对安静),另一边则安排角色扮演区域(相对喧闹)。 
  下面再谈谈具体的活动区的安排。音乐区设置在电视机、电脑附近,然后在音乐区附近设置了不太需要安静氛围的建构区;将需要相对安静的益智区和语言区放在一起;美工区安排在靠近盥洗室的位置。角色扮演游戏区的设置主要考虑了以下三点:首先,两个“娃娃家”的设置有利于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相互模仿和学习的需要,适合小班幼儿平行游戏的年龄特点;其次,“超市”、“点心店”能够与“娃娃家”主题发生联系,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互动;最后,这些区域幼儿的流动性强,设置在一起可以减少发生碰撞、摩擦的机会。 
  二、区域活动的布置 
  (一)区域活动的规则问题 
  从幼儿的活动需求出发,教师与幼儿共同建立丰富多样的提示。以“进区规则”为例,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区域外的几双小脚印就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将鞋印画成两个相向而笑的人脸,提醒幼儿:当你的鞋放成一对好朋友姿势时,左右脚就不会穿错。这样鞋印不仅提示了规则,还成为小班幼儿发展自理能力的无言之师。除了这类暗示性的规则外,有些规则可以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贴在相应区域,提醒幼儿遵守。每一个区域我都使用了一个醒目的图标让孩子一目了然地感知区域的内容。阅读区需要安静,我们就在醒目的位置贴上一个卡通娃娃正用一根手指做“嘘”的动作,告知小朋友要悄悄地看书。小班孩子整理材料的能力较弱,我们就在放材料的小盒子与存放的地点都贴上相同的标记,这样孩子就能准确地把材料“送回家”了。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1.区域材料的选取要来源于生活 
  区域活动需要投放大量材料,这给教师的工作和幼儿园的资金带来一定压力,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废物改造”。生活中许多随手可得的废旧物品都隐含着数量、形状、材质、生活常识等元素,我们可将其直接作为区域活动的材料。如在小班创设建构区时,我们遇到了没有大型积木只有小型插塑积木的难题,后来我们发动幼儿收集废旧的纸盒、瓶子、罐子等作为“建筑材料”。孩子们在用废弃材料建构的过程中,感知纸、金属、塑料等不同的材质,感知材料形状、长短、粗细的不同,感知不同物体的承重,提升了游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区域材料的投放更要关注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玩中学是幼儿的特点。将幼儿熟悉的人、事、物、情境延伸到活动区域,能够使区域游戏成为幼儿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延续,使幼儿感到亲切愉快,产生情感共鸣。拼图是幼儿园常见的玩具,但是我没有使用幼儿园购买的拼图,而是利用班级中一些小朋友、幼儿园的运动器具或者某个场景拍成照片,再进行简单的分割,制作成拼图投放在活动区。当孩子们完成作品后,呈现在眼前的是班级中某一位同伴或幼儿园有趣的玩具,亲切感油然而生,操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材料投放的调整 
  随着区域活动的不断推进,幼儿的能力、兴趣点往往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区域投放的材料还要具有发展性,与孩子能力的不断发展相互动,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操作需要。比如“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孩子初次操作可以直接用手将食物喂入小动物的口中,随着动作熟练度的提高,孩子可以用勺子舀,用筷子夹,逐渐提高动作的难度,变换游戏的形式,维持孩子对此游戏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区域活动的开放 
  活动区虽然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学习的场所,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使幼儿达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水平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没有区域游戏的活动经验,但是活动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刺激,他们很愿意进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么做,从而出现到处乱窜的现象。因而对小班活动区要实行“逐步开放”,介绍一个区,开放一个区,提高活动区的功效,增强有序性。介绍活动区时,教师要直接交代最基本的规则,如入区方法、结束后的整理等。对于一些争抢玩具等规则,在游戏结束后的讨论中提出,让幼儿共同制定规则效果更好。 
  当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并有序地游戏后,教师这时的主要任务从创设环境转变为观察和指导。区域活动是幼儿与材料、环境互动、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幼儿在环境中如何与材料互动?幼儿喜欢这些材料吗?材料适合幼儿的发展吗?所有的这一切只有通过现场的细致观察和反思,教师才能从中找到调整材料的依据,才能精准投放适合幼儿兴趣和能力的材料,才能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于区域游戏中的观察和指导,我将继续在借鉴相关研究经验及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 
  参考文献: 
  [1]冯晓霞,主编.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建君,主编.区角新视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邱学青.学前幼儿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