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幼教正文

试探让社会重新回归学校

  • 投稿Kenn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271次
  • 评分4
  • 28
  • 0

江苏省昆山市锦华幼儿园 陆洁慧

【摘要】以前,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更多人能得到学习的机会,供学习的资源能更多;现在,种种主客观的因素使教育、幼儿、学校被阻隔在社会之外。如何使社会教育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是文章探索的重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学校;教育;安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132-01

幼儿园的孩子在学校教育各阶段中最小,自制力弱,自我保护能力也是最弱的,带幼儿外出本身就存在着更高的风险,意外不是人能控制的。教师身处教育一线,在各方压力和舆论的导向下,“外出活动”似乎要慢慢淡出教育、学习行为了,它似乎要成为一件“不合理的”事情,久而久之是不是就要消失了呢?是谁隔断了社会和学校?是谁将孩子囚在学校?是谁“剥夺”了幼儿习得基本的生存技能?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学生、先生多起来了;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一样,本意是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或相隔离。这么多年的课改,传统教育的理念已经被“拨乱反正”。笔者身为教育者,十分崇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但从现状来分析,教育、幼儿似乎又被另一种力量隔阂在社会之外了,安全隐患、承担风险、意外因素等,让人不敢把弱小的幼儿带出学校,去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或许可以重新被提上日程,本文试着探索怎么将隔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一、发掘优质教育资源

从幼儿发展的需求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前景看来,社会作为学习资源的主张是值得肯定的,人是社会的人,如何适应社会,学习社会经验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在上完三年幼儿园后,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生存能力,那么对比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学习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应变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将会更有优势。

每个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构成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构成了其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人“天生是社会动物”,社会是个体发展的不尽源泉和广阔舞台,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那么,有些什么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是值得幼儿学习,又有哪些是适合幼儿学习的呢?

参考幼儿园课程设置以及新《纲要》的指导,以五大领域:语言、艺术、科学、健康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学习都能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可见一斑,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社会”的科学学习和社会学习,教师应投入社会之中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还可直接攫取社会资源作为幼儿的课程学习。例如,学习季节特征春、夏、秋、冬时,带领幼儿直接进入自然界,这不同于普通郊游,可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做好事前准备,活动时进行集体或小组观察记录,活动后进行讨论总结,实地实际地考察比起图片、视频等的学习方式要切实有效得多;而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中,跟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菜场、超市等便民服务。火警、救护、报警等求救信息及灾害自救的方式,对于幼儿来说都是优质的学习资源。

二、走进社会“大课堂”

在学前阶段,“一切皆是课程”,集体教学是课程,幼儿游戏是课程,平常的洗漱亦是课程,不妨截取幼儿在园期间可以进行课程活动来探究一下课程与社会的关系,换言之,课程可以网罗社会环境及资源,反之亦有影响的深意。例如,制定集体教学计划时,在现行的主题教学模式中,有许多课程本就来自于大自然或社会,如大班社会活动《参观农场》,这其实是主题活动《秋天真美丽》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活动,幼儿身临农场中,首先被一片丰收的景象所震撼,金黄色的稻谷、成垛的谷堆、油菜籽窸窸窣窣的掉落声,农民伯伯辛苦但又带着幸福笑容的劳作,不言而喻,都是活的教材,除去观察所得的知识,可以通过制定记录表,通过记录进一步巩固对秋天的感受。另外,还可请一些农林专家在现场讲解秋天的时令作物、动物的特征,为主题活动的丰富添砖加瓦。这种活动对现在城市的幼儿来说是十分新奇和必要的,但是,现实的状况下已经丧失了踏足这片热土的机会,转而只能利用图片等影响资料来开展活动,又或许在下一次制定计划时会因为怕麻烦或觉得较难开展而被取消,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惋惜的事啊!

笔者在大学的学习期间,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日本幼儿教育现状的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在日本,每个月都会有家长带着幼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干农活活动,画面中妈妈、爸爸和宝宝卷起裤腿,认真地在水田里插秧,活动的安排根据时节不同而不同,日本幼儿园开展的此类活动并没有走形式主义,而是真实地去做了那些事了。

通过两个例子的对比,笔者只想主张多样化的学习经验,简而言之,那就是要给幼儿要了解的“社会”就要真的去做,而不是只是看看,坐等答案,更不能抛弃这些“真实”的活动。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建筑、诗词歌赋、书法、画作都可以拿来当做教育资源。设计活动时,以本地艺术形式展现的例子有许多,如美术活动《东方明珠塔》、音乐活动《拔根芦材花》等都展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教育所渗透的爱家乡的情感也落实其中了。笔者曾设计组织一次美术活动《周庄的桥》,感受尤为深刻。在这个美术活动中,绘画的技能主要是尝试用对印画的方式表现桥和倒影,但作为昆山最享誉世界的古镇周庄,考究其特色建筑“桥”的风韵的同时,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文化元素,不论是活动中作为展示作品的砖墙底板,又抑或是活动中播放的昆曲,这些辅助手段是在设计活动中水到渠成的想法,它们的参与使得这个美术活动不仅是一次绘画活动那么纯粹,相信活动结束后,不管是本地幼儿,还是外来的幼儿,他们都会感受到周庄的桥的美感,都会为自己的家乡美而感到骄傲。

在“走出去”这个教育环节中,安全隐患是首当其冲的阻碍因素,“安全”是一根紧绷得弦,使教师开展亲社会类的教学时畏手畏脚,往往会使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有些不恰当的手段和想法会使之流产。既然以上论述都确定了“社会即学校”的必要性,那么,在实际的操作中定会尽一切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在外出活动前做好预案,预先踩点,排除不安全因素;加强校车管理,保障交通安全;寻求义工、校医的随护;甚至可以组织家长护卫队,全方位保障幼儿安全,千方百计将教育实施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

越是禁锢的个人在面对外界时越是张皇失措,经常带幼儿走出园舍,走进热闹的街景,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会愈强,他们的学习方式会更新颖,个性更加鲜明,学习效果亦会愈加有效、真实。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