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幼教正文

幼儿园户外活动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 投稿林晗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91次
  • 评分4
  • 36
  • 0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第二幼儿园 唐怡雯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6-02

大自然给予了人类美好的阳光、水和空气,这些自然因素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多益处,幼儿园应该多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运动,如:郊游、体操、跳舞等;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发展。本文对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了研究,在指导方法等方面发现了很多可取之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教师指导行为的不当;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整理,从而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以进一步帮助教师改善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分析

在指导过程中,幼儿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起到指导的作用,使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1.当幼儿反复操作没有进展时。在生活中,幼儿眼里都是有趣的事情,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但由于幼儿的能力各不相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会不一样。比如,在科学或数学操作活动中,有的幼儿身上就会出现重复性行为。

重复性行为是幼儿阶段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幼儿情感体验和宣泄的重要渠道,幼儿会在重复行为中积累动作经验,获得自我认知,形成自我概念。教师在面对幼儿的重复性行为时,不要着急介入,而要仔细观察,了解其行为的原因。幼儿的学习是从具体到抽象,经常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操作来获得相关的经验。教师只有通过细致地分析和观察,加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成为幼儿参与者和观察者,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进行有效地指导。

2.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出现认知偏差时。幼儿通过各种活动积累经验,可以获得认知的提升。在活动进行时,幼儿所获取的不仅有正确的认知还有错误的认知,他们的探索兴趣往往无穷无尽,经常会遇到一些很难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因为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快要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面对幼儿的困难,教师需要了解幼儿困难的原因,在适当的时机介入但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投放材料或者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幼儿建起认知的桥梁,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3.当幼儿之间出现冲突时。许多幼儿到了幼儿园后,才开始真正与同伴进行交流,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比如,在游戏活动中会出现都想做娃娃家的妈妈或者是争抢新玩具等现象,一旦出现此类事件,有些教师会担心幼儿不能自己解决而立刻介入,进行阻止,这就使幼儿丧失了自己解决矛盾、与同伴交流、达成理解的机会,甚至会造成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仅仅是冷静观察和等待幼儿解决问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等待的过程中,留给幼儿更多的交际空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当幼儿不遵守某些规则时。幼儿在幼儿园里不遵守规则的状况时有发生,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幼儿正处于一个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阶段,对很多事情都充满好奇,但同时,其自我约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对幼儿出现的一系列行为,许多教师会根据心中早有的好坏标准去判断,给予批评或者制止。例如,幼儿园教室里的钢琴:一般规定不让幼儿乱动,但有的幼儿还是会抓准时机去动一动,弹出点声响。教师此时如果去制止或批评,可能就会打消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或者扼杀其今后探索世界的勇气。规矩往往是成人思维的产物,体现的是成人世界的认识,当然,如果发生危险情况,教师必须立即介入。

面对幼儿不同形式的违规,需要冷静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把握好介入的时机,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在教师感觉到自己在干扰幼儿或是认为介入活动是对幼儿负责任时,当教师感觉到有心事或太劳累,无心参与幼儿活动并从中不能感受到乐趣时,教师最好不要介入。给幼儿真正松绑,就是给幼儿真正的尊重和解放,教师应走出被动应付的困境,自觉进入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从而形成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在这种反思中,他们才能体尝到与幼儿交往的快乐,才能体验到工作的激情。

二、教师在指导户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介入过于频繁。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在未分清幼儿具体意图的情况下,不管幼儿是否需要,就强行地介入其中。反之,教师介入次数过少,甚至于没有;在组织活动时,让幼儿自由活动,不做任何实质性观察,不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看。这两种极端的状况,要么可能会伤害幼儿心灵,要么过于放纵,会助长幼儿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介入时要学会控制,不能次数过多,也不能不介入。

2.活动目标的针对性不强。①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如中班队列活动,教师单一让幼儿排列直线,幼儿早已掌握了,就会显得没耐心,②活动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往往准备不充分,就让幼儿活动。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因为不清楚幼儿的状况就对其进行指导,便使指导失去了意义。

3.教师干预时间过长,范围过广。在引导幼儿活动时,如果教师在幼儿完全可以独立进行下去的情况下仍然参与其中,就可能会改变幼儿原本活动的目的。幼儿的探索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极少有幼儿能一下子发现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操作,这样不仅会让幼儿对探索出的结果留下深刻印象,还会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到开心满足,所以,教师在指导工作中不能过度干预。

4.指导方法不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方式过于强硬,没有过渡性。如幼儿遇到问题就直接手把手指导,而不是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一是指导方式过于杂乱,没有明确性。部分教师对同一种活动一会儿用这种方式,一会儿用那种方式,往往使幼儿不得要领。

三、对改善教师户外活动中指导行为的建议及措施

1.教师在指导中可以多运用鼓励式的语言。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前设计好上课的步骤与思路,针对幼儿不守规则的情况,可先在室内跟幼儿交代好户外活动常规,并安排至少两名教师参与,这样,教师就能灵活地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教师每一个指导活动的目标性都应当很明确。教师在设计指导活动目标时应适度,因为户外活动不同于室内活动,无论是纪律方面、活动控制方面都会给教师指导带来难度,所以不能用过多规定来加以约束。另外,教师还应在设计活动时多考虑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到随机应变。

3.教师指导行为应当适度,不能过度介入。在幼儿遇到困惑时,教师不应当直接回答幼儿应该怎么做,这样就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采用间接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有的教师存在这样的意识:“幼儿一到户外就彻底放开了,如果再让幼儿自主开展活动,结果会很难控制”,所以户外活动一般都采用教师主导的方式。其实,因为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难有机会接触外界,因此,他们到户外后往往表现为乱跑、不受控制、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等,这时教师不可以将幼儿完全束缚起来,而应根据不同年龄班、不同活动特点设计一套适合幼儿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安全与基本常规的前提下,给幼儿以充分的自由,以达到开发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幼儿对户外活动的态度普遍都是积极的,因此,户外活动的时间安排还是很合理的,如体操、晨练、散步、体育游戏等活动的安排,对幼儿身体健康、思维灵活性、动作技能的培养都很有益。但难免有教师在组织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如介入过度、组织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户外活动的质量,使户外活动难以实现让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户外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幼儿园、家长还是社会都应当加以重视,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