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行政管理毕业正文

以就业为导向的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1
  • 阅读量130次
  • 评分5
  • 1
  • 0

  【摘要】本文结合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现状,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作了一系列研究分析,认为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市场反应快的优势,紧贴市场需求,改革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文章认为改革要遵循三大原则,即战略导向原则、就业导向原则、渐次推进原则。改革要理清基本思路:实现课程体系的渗透化、综合化;建设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三观”的培养。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课程改革结合民办高校特点,重在切实实行“三五体制”改革——即课程建设的三大层次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的五大系统改革。最后具体列举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就业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回复行政管理学研究以来,迄今为止,已有3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民办高校。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起步不高,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或多或少存在諸如重理论、轻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广、高校扩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应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民办高校,因受其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影响,学生就业形势更是令人堪忧。


  根据有关学者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延伸能力不强、专业知识转化实际运用能力不足,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不够,毕业生的再学习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职业精神不够、服务意识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等品质。因此,民办高校充分发挥其市场反应快的优势,紧贴市场需求,改革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改革原则


  1.战略导向原则。以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定要适应民办高校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就业导向原则。高等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正确定位,才能办出质量,突出特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上均应坚持“就业主导型”,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就业为主导,形成有利于就业的教学链。


  3.渐次推进原则。我国现在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形成于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蓝本”。几十年来,课程结构有所改变,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但就其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基本上仍沿用了50年代的系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存在着前沿理论与陈旧的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矛盾。矛盾激化,决定着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渐次推进改革,不断探索,是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必由之路。


  4.合理性原则。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总体结构必须考虑民办高校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考虑社会的整体需求,注意知识的实际运用,课程结构合理,课程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基本思路


  1.实现课程体系的渗透化、综合化。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学科发展相互渗透、综合集成。课程体系的综合化顺应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时代趋势,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全;另一方面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综合,克服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以加强学生对各学科之间联系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高等教育只有十分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2.建设课程体系的现代化。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即根据科技发展需要更新课程门类,新开设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课程: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以及讲授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3.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重在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综合性人才,专业技能的获得对专业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技能的提高与就业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注重“三观”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教育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改革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本科,作为人文性专业,它的精英教育实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教育上,更体现在高素质、高思想品质的教育上。


  三、具体措施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课程改革结合民办高校特点,重在切实实行“三五体制”改革——即课程建设的三大层次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的五大系统改革。


  (一)三大层次


  课程建设采取分层次建设的方式,层次目标分为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合格课程三大层次。学校成立课程建设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教务处、系部主管教学的负责人和教学督导组成员组成。合格课程每年由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估,优质课程每两年评估一次,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按比例、按专业学科确立校精品课程。民办高校更应在课程改革中极力推进课程建设水平,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分层次资助。切实做到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优先建设,推广到其他课程建设上来。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五大系统


  1.通识课程系统


  通识教育源自于教育,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文明人”。在通识课程设置上,现在的通识课程系统往往重在政治思想素养和身体素养两大方面。而且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和师资结构的限制,所开通识课难以达到目标。部分课程还局限在专业教学的老路上,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偏重知识的传授,课堂讨论少,对学生思想启发不够。


  改革方法:


  (1)通识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彻底打破现在的由专业课教师担任通识课教师的局面。


  (2)通识课程内容上增加人文素养部分。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特点,在原有的通识课程基础上可增加文学艺术欣赏和商务礼仪课程,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4)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还可在其他系统的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性教学。


  2.就业课程系统


  民办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面作出努力。此时,就业课程系统的建設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止前在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放在通识课中,主要内容是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就业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知识。与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系统性上,都有很大差别。


  改革方法: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之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教学,使毕业生不仅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而且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效果会更好。


  3.专业基础课程系统


  专业基础课系统好比大厦的基石,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所以,要注意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效果检查和评定等,教学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改革方法:


  (1)加强现有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和教学工作,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综合其他专业门类基础课程,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面。如增加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金融专业的《金融市场学》,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概论》,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营销学》等,民办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自行制定和选择。


  4.专业课程系统


  专业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的需求,即既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纠结学生的基本能力。


  改革方法:


  (1)专业课的设置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的开设顺序必须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同时,确保各门课程又有一定的横向联系,教学课程的时间也要科学。


  (3)教学中增加实习实训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在专业课教学课时比重应达到50%以上。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是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和劳动实习等,将实习与专业教学相连,课堂讲授也要强化实训过程。


  5.选修课程系统


  (1)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按照高等教育的特点,不应追求专业的理论体系,而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技术层面上,为了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学生将来就业面广的要求,可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开展知识讲座,增加实践课程,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个性需求分三大模块选修课:公共行政课程选修、企业行政课程选修、其他交叉性学科课程选修。


  作者:邓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