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行政管理毕业正文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对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以新疆为例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10-22
  • 阅读量256次
  • 评分4
  • 48
  • 0

吴新平,张 懿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 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高瞻远瞩、意义深远的战略构想。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速我国向西开放的进程,加强我国与沿边国家的密切联系和交流合作,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唯物史观基础,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新丝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丝路经济带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5-0038-05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吴新平(1962—),女,四川仁寿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张懿(1992—),女,安徽界首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CZH087、12YJC710006。

2013年9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四国时首次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由此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它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概念,通过先进、综合的交通、信息、网络等通道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它东起亚太经济圈,西至欧洲经济圈,涵盖了东亚、中西南亚和欧洲及北非,囊括了4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是目前横跨亚欧大陆、世界最长的经济文化走廊,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世界为之瞩目。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改革开放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的实现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新疆的繁荣稳定提供历史新机遇,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更为广阔的实施前景,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新疆人民群众在新丝路经济带

建设中的作用

新疆处于我国西北边陲,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各城邦交流联系的源头。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经济相对落后区,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且自古以来东西方人种、文化、民族在这里交汇,所以,它又是不同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的融汇地。

新疆各族群众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新疆各少数民族不是孤立的,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新疆多民族的聚居融合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的,各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相互作用,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新疆各族群众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新疆的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离不开新疆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全疆人民的同心协力。

作为有着多元文化、复杂局势的新疆,应重视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维护新疆各民族友好团结、和睦相处,促使各行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新疆各族群众优势互补、共存共荣。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力量,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关键作用,它还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做好一切民族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各民族只有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才能巩固和发展新疆团结友好、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形成“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强大凝聚力和坚实向心力,更好更快地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保证新疆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集中反映,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全部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科学领导方法。总书记倡导的“与人民心心相印”更是体现了“为民”的理念。反映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实质,是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因此,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应以人民群众作为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客观地说明了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最高标准的群众史观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社会实践主体是指历史活动的承担者、推动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具有伟大的创造力,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历史。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环境决定论的本质缺陷,指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基本特征是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同时,他还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阐述了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是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实践活动。而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是最为客观、普遍和持久的,人民群众也自然成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主体。[3]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论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这一科学基础之上的,因为研究任何社会发展的历史,首要的任务都是研究其生产发展史。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生产力又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全部历史的根蒂”,因此,人类的历史也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批判,指出“历史是由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创造”。[4]毛泽东在论证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决定力量。毋庸置疑,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文明进程,使社会关系发生变革、先进理论得以创新,这些都从根本上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主要作用。

(三)人民群众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人民群众与个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历史由许多人的合力创造,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里的“人民群众”既包括英雄人物,也包括普通个人。

英雄人物由人民群众创造和成就。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中》曾说到:“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策划、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6]这说明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的产生受所处的时代条件和人民群众活动的制约。原因在于:其一,英雄人物的产生需要人民群众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其二,人民群众为英雄人物才能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和舞台,如果没有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就无法发挥他们的领导和组织才能;其三,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愿望应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顺应时势,与整个阶级、民族的发展同步。除英雄人物以外,普通个人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两者是一种辩证的互转、互化关系。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所说的“群众”即指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具体的、鲜活的普通个人,而正是这些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普通个人的合力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且这种作用会越来越大。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对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

(一)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人是社会的根本,是社会一切发展的动力源泉,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应坚持“爱民、利民、为民”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聚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办事业。因为人民群众具有伟大的创造力,只有团结新疆各族最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将经济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其次,要取信于民。因为群众认同是党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效评价的标尺。为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结合民生实际,逐步实现经济增长。再次,新丝路经济带建设要造福于民,为让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绘制蓝图。党永恒不变的主题是为人民谋福利,作为执政党,最根本的是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7]而人民当前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发展快一些、收入高一些、生活好一些,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处理好群众的总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维护好群众最关切、最直接的利益,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必须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新疆社会的和谐面临着特殊复杂的形势,因此,新丝路经济带建设不能以牺牲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利益为代价。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应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树立大局观念、大局意识,以集体利益为重,乐于奉献;立足长远,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人文、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法治化水平

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应以改革经济体制为着力点,并将其制度化、法律化、科学化,建立群众监督反馈联动机制,有效保障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发展改革的步伐。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致力于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区域软环境,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疆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好用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政策法规,在土地、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8]其次,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应着重调整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一是围绕市场进行调整。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以需求来发展生产、调整结构。二是围绕特色进行调整。要“一路带一带”,创特色自治区,营造经济特色发展的“航空母舰”。三是围绕产业链进行调整。通过抓加工,抓流通来推进产业化,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大幅度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使其逐步走上规模经营的轨道。四是围绕科技创新进行调整。不断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进程,运用新生产加工技术取代传统技术,用高科技产品取代低效益产品。同时,要注重体制创新,如改革流通体制,解决买卖难题;改革金融体制,拓宽资金来源;打破城市、团场、连的分割体制,拓宽产业增收渠道,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镇一体化发展范式。

(四)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科学性与历史性的基础是实践,它在实践中产生和不断完善,因此,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现实情况出发,立足当前,贵在实践,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人民群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挖掘、吸收群众的才干,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9]毛泽东就十分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时,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重生活方法》中写道:“我们应该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从柴米油盐到小孩子上学、村民医疗救治,要想方设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这些问题”;[10]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在抗日根据地广泛实行“军民兼顾”和“公私兼顾”的方针,积极建设各项社会事业。面对新形势、新条件、新任务,新疆的社会管理工作应深入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思想动态,在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的基础上,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综合运用法治、疏导、沟通等方式和现代科技技术,提高群众工作的实效性,有序地凝聚群众,以发挥集体的作用。做好新疆的社会管理工作,一是要积极培育科、教、文、卫、体、公共福利等社会组织,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二是要推进社区自治管理,对群众的自治意识给予积极回应与肯定。以社区为突破口,夯实社会稳固的基础,从解决正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注意引进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推进社区电子系统化管理,创新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也就是说,只有做好新疆的社会管理工作,才能使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只有区域安定,人民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会落到实处。

(五)推进新丝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新疆的区位优势,整合多方面力量

新丝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宏伟事业,有利于我国在进一步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开阔视野,充分发挥西部市场资源优势,以形成全方位开放的崭新格局。新疆处于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位置”,对此,新疆应抢抓历史发展的新机遇,整合多方优势力量,构筑快速发展的“新疆体系”。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新疆是我国西北边疆的屏障、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向西开放的门户、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多种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11]”在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之下,新疆应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加快经济建设。一是探索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利用好新疆与中亚山水相连,民族、宗教、文化相互认同的“情感优势”和资源优势,努力建设若干向西开放的先行示范区,为全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国际协作基础;二是发挥和提升新疆口岸功能,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建议协调开通对俄罗斯的吉克普林口岸和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别迭里口岸,加大力度完善口岸的基础设施配备和功能区建设,努力建成以“新疆—中亚次区域合作”为主导的我国与周边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12]三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发挥三个国家级开放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中国——亚欧博览会平台、喀什和霍尔果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作用,实行更加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大力提升对外开放的价值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援疆资源,创新援疆模式,鼓励内地企业在新疆“落地生根”;不断引进外资,寻找有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的对外经贸合作项目、投资项目、援外项目等,以开拓贸易市场,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互通互联、友好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24.

[2]杨智.马克思群众史观及其当代价值[J].神州,2013,(06):176.

[3]刘娜.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6):15-1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集)[C].人民出版社,2009.287.

[5]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1301.

[6]列宁.论无产阶级政党[M].人民出版社,2009.344.

[7]陈安建.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J].新闻前哨,2004,(02):72.

[8]段利.对口援疆政策背景下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03):183-185.

[9]陈蔚涛.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本源,切实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J].宿州学院学报,2012,(01):12-14.

[10]自治区人民政府纠风办.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N].新疆日报(汉),2008-03-24.

[1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7]32号.

[12]李雪梅,闫海龙,王伯礼.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的布局和策略[J].开放导报,2014,(02):29-32.

(责任编辑: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