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编写特征及教学策略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4-24
  • 阅读量62次
  • 评分0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指向语文课程内部的多方面整合,意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基于课标要求和教学一线反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明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和定位基础上,结合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特征,以此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特征;教学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理解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厘清综合性学习课程定位,也将成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学界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定集中于“学习方式”“课程形态”以及“教学形态”方面。“学习方式”着眼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强调学习过程及学科内外联系,重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发展生存能力,更多关注学生“学”的主体。“课程形态”关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学生生活之间的整合,是一种借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课程组织形态。“教学形态”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动态传递,着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动态运用,是一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教学方式。厘清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对于把握其基本定位及明确教学指向尤为重要。

  

  综合以上观点,基于小学学段要求和特点把握,可作如下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凸显“语文学科特性”的一种语文课程形态,其目标指向和边界应受限于“语文”。它是学生在真实的生活言语实践情境或教师根据学段、学情及教科书分析下创设的模拟言语实践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开展言语活动,进行自主整合并使用语文学习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以促进自身语文能力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课程组织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语文性、整合性、实践性、情境性以及开放性等特点。此外,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应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特征,突出小学学段的学习主体作用。

  

  二、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编写情况与特点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编排情况

  

  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分别位于教科书的三、四、五及六年级下册,共涉及5次活动。(详见表1)

  

  从编排体例看,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呈现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性。在三下、四下、五下以及六下分别设置了“中华传统节日”“轻叩诗歌大门”“遨游汉字王国”“奋斗的历程”“难忘小学生活”五次综合性学习,除开六年级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在该册教科书的第四、第六单元,其他均呈现在相应册的第三单元,突出该类内容学习的规律性。教科书编者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出了要求,三年级的综合性学习重在帮助学生了解和展示活动内容,四年级要求学生对活动内容进行整合,五、六年级重在让学生总结“方法性知识”并实际运用,活动方式与训练重点基于前一阶段有所提升,体现出一定层次性。

  

  从编写意图看,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设置突出学习兴趣的培养与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主题布局上确定了三条线索:传统文化类、语文生活类、社会现实类。小学阶段重在突出前两类主题。教科书编者对“活动主题”的把握,意在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养成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最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综合性学习编写强调每册的“训练重点”,帮助学生通过开展活动习得语文能力。在活动任务安排上突出训练侧重点,从一般性的了解、展示活动成果到整合和运用学习方法,无不强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

  

  总的来说,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总体编写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期待。在内容呈现上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性,有利于教师在具体教学安排时有的放矢;设计意图上突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活动主题”“训练重点”的编写意图都体现在编者所设置的活动任务中,需要教师细加体会和把握。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编写特点

  

  1. 细化目标,关注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设定与能力体现反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要求”。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目标制定上分解了较宏观的目标,设置具体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加强方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首先,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制定了明确、清晰的语言活动目标,突出重点学习任务。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以语言活动为中心”[1],明晰的语言活动目标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分析该册综合性学习需达成什么样的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确定需要学什么内容,以及达到什么学习要求。例如,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这一综合性学习设置在诗歌单元,目标为“感受诗歌魅力,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展示成果”。教科书编者要求学生在收集、创作诗歌基础上,设置“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两项学习任务。“合作编小诗集”中对“编排内容”“编排形式”“装帧制作”作出提示,于“举办诗歌朗诵会”也相应提出“环节安排”“朗诵形式”“朗诵技巧”等学习要点。编者将明晰的活动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在相应的学习任务中作出提示,突出任务的学习重点,有助于师生更好地完成该学习活动。

  

  其次,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方法性知识”,用方法指导学生语文实践。语文教科书在积极建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同时,重视“方法性知识”的提供。“方法性知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及信息评价。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和能力,不同年级应有不同侧重点。三、四年级侧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如“如何收集、制作诗集”“如何举办诗歌朗诵会”等;五、六年级侧重信息的发布,如“如何写一份研究报告”“如何开展阅读分享会”等;信息的评价则穿插在每一册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时,应重点突出方法的运用,用方法指导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方法性知识”。

  

  最后,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教育要开发多种智能,并进行智能分类和组合,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与爱好[2],以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听说读写能力单方面的简单训练,而是要求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统整和训练,实现自身关于智能的最优组合,契合加德纳关于多元智能的论述。教科书编者设置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方法和技能达成学习要求,如六年级下册“难忘小学生活”的学习任务涉及信息处理能力(制作成长纪念册)、言语交际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策划毕业晚会)以及写作能力(学写策划书)的综合运用,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性知识”,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2. 依托主题,整合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与内容的设置反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什么”。教科书编者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水平,且意识到“社会现实类”要求略高且实施难度略大,因此,在主题学习的安排上重在突出前两类主题,即传统文化类与语文生活类。小学阶段,“传统文化类”主题意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化修养,包括“中华传统节日”“遨游汉字王国”两次综合性学习;“语文生活类”主题重在引导学生参与简单的语文实践活动,初步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养成从生活中学语文的习惯,包括“轻叩诗歌大门”“难忘小学生活”两次综合性学习;“社会生活类”主题强调初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现实的公民意识,落实对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有“奋斗的历程”一次综合性学习。前两类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在每册教科书中交替出现,设计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安排上凸显出整合的特点。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设置了单元“双主线”:一是依托语文教科书,在文本内容编排中隐含综合性学习,如关于人际交往单元、关于父母之爱单元、关于保护环境单元等,在文本内容学习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二是语文教科书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进行了纲目式、活动化的设置,如三年级的“中华传统节日”、四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六年级的“奋斗的历程”等,根据这些单独成体系的教学内容,开展可执行、操作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科书编者于六年级最后一单元设置“难忘小学生活”这一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为小学生活作一个诗意的总结。

  

  3. 形式多样,注重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与具体实践的安排反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怎么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的设置一方面凸显了语文课程育人的价值要求,另一方面说明语文实践具体的实施操作。

  

  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形式的安排及语文实践落实上符合课标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常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形式的开展,如小组合作、阅读分享会、朗诵会等实践活动形式。以三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为例。该内容先让学生写一写有关过节的故事,是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然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展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最后小组互评。该活动形式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能参与简单的组织工作,展示学习成果并与人分享。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另一方面突出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二是继承以往教科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发“综合性”特点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如研究报告、调查访谈、装帧制作等丰富形式。以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为例。该内容主要设置“合作编小诗集”这一活动,先让学生确定编排内容,接着确定编排顺序和编排体例,然后取名并制作封面和目录,最后小组展示并总结。这一活动过程,既包含了小组合作的常规形式,也需要综合考虑文本撰写、封面制作、插图绘制、打印成册等一系列的“综合”形式。该活动形式的设置意在巩固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在此基础上,突出其他活动形式的综合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教师和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最终的教学重点都必须指向真实情境的语言实践,落实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目的。

  

  4. 评价多元,有效反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与反馈反映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导向效果”。2022版课标指出,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及学习成果为依据,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立体的、过程性的”[4]。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在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的制定上尤为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兴趣,注重多方评价主体的参与及互动,突出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更为关注表现性评价,评价侧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的考察。

  

  首先,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主体多元。教科书编者设置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等评价主体的参与。以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为例。教师用书要求围绕“搜集材料”这一重点进行评价,既要针对个人活动进行评价,也需要关注小组活动的评价。对个人的评价,主要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和内容先行自评,教师再针对其展示的内容与形式、合作与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小组的评价,针对搜集资料方法、搜集资料内容、资料整理等方面进行组内、组间互评,教师再进一步总结。教科书的评价主体编写不拘泥于一种角色,而是强调多评价主体参与,保护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其次,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内容丰富,考察多方面能力。教科书编者在评价内容制定上进一步细化,强调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运用的考察。以三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为例。教师用书针对个人和小组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评价内容。个人评价上,重在从学生对“过节的过程”“节日的习俗”“印象深刻的事”的清楚理解三个维度突出评价内容;小组评价上,强调小组合作关于“参与度”“自信心”“形式”“质量”内容的评价。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对事物的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此外,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以活动过程中完成的习作、诗集、研究报告、研究方案等学习成果为依据,同时也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表现,以各种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真实性评价等)作为载体,重在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作出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

  

  三、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不再局限于语文单一文本的课程资源,打破了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也改变了以讲授为主的活动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和定位,理解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特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价值定位,确定教学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首要任务是明确其基本价值与定位,“认清它在语文学习所起的作用,把握实施关键因素,密切关注实际效果”[5]。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言语实践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合知识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形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需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定位,明确语文综合性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育人价值以及实施特点;另一方面要重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简言之,语文教师要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强调“综合”的基础上,还需落实基本目标。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应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向。首先,教师应注重对阶段目标的解读。第二、三学段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学生学会合作”以及“重在培养信息搜集与处理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综合性学习育人要求,突出该部分内容实施重点。其次,在宏观控制课程目标,以及结合学情的判断和分析基础上,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和能力训练进行分解,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侧重对学生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重在让学生习得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培养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三至六年级的教学目标需体现一定梯度,同时也应彼此观照。最后,教学目标需进一步细化,落实到每一项教学任务,也就是开展听说读写活动。每一项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也相应实现了。

  

  还应注意的是,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较多,过程较长,对学生自主参与要求也较高。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将学生兴趣与需求确定为目标的起点。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编者编写意图,明确每册综合性学习的重难点,把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价值。

  

  (二)统整活动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以三大主题为载体,以学习活动为任务,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综合性学习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建构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空间和话语体系。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三类主题,即传统文化类、语文生活类、社会现实类,且重在突出前两类主题。三类主题所承载的内涵与价值、具体要求以及实践活动指向都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把握不同活动主题的特征,关注不同活动主题的指向,以此组织教学内容与呈现学习任务。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还需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一项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大致需经历“确定主题→制定学案→开展活动→呈现与分享成果”四阶段。首先,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学科特质、教科书以及编者编写意图等方面确定该次活动主题,明确学习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制定学习活动方案。教师可提供学习活动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大致包括主题或名称、目的与意义、参与成员、具体内容、步骤与安排以及预期结果等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方案,采用多形式(查阅与搜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装帧制作等)开展实践,完成相应的学习活动。最后,在实践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呈现、交流和分享学习结果。呈现与分享的成果内容,可包括显性的小诗集、纪念册以及研究报告等,还应重视学生实践过程中隐性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现。

  

  (三)重视方法传授,凸显活动实施机制

  

  语文教科书在宏观建构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同时,重视“方法性知识”的开发,这是编者对于教科书编写的一次有意义尝试。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及教学参考用书根据综合性学习的需要,设置了指导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性知识”。教师应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实践中运用并掌握一定的方法,用方法指导实践,总结有效的“方法性知识”。实际上,一项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呈现与开展都离不开“方法性知识”的运用。

  

  首先,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一项完整的活动梳理出该次学习需要运用的“方法性知识”。其次,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授方法的运用,并多让学生自主实践。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运用的“方法性知识”,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开展其他学习活动。以教学四下“合作编小诗集”这一活动为例。教师先明确本次活动需要用到的方法,如信息的收集和整合、观点表达和评价等方法,然后在活动开始时出示一些诗集,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制作小诗集。接着,展示教师自己的摘抄本,相机从编排内容、编排分类、装订等方面作提示,提醒学生可运用一定的方法制作诗集。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合作讨论怎么进行诗歌分类和汇总,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完善诗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运用的“方法性知识”。该活动流程的展开可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观点表达和评价、信息整合等“方法性知识”。

  

  (四)更新评价观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2022版课标强调“教、学、评一致”的基本思路,重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评价理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更新评价思路与观念,从评价主体、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出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统编本小学综合性学习评价注重多评价主体的参与,以各种评价方式作为载体,评价内容制定上更为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兴趣,评价侧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的考察。

  

  以五下“汉字真有趣”小组活动为例。评价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评价前,教师可根据活动要求提前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涵盖制订活动计划、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展示交流等各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评价时,围绕“搜集材料”这一重点,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方式、讨论过程及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引导学生从态度、表现、合作与贡献等方面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互评结果进行“教师视角”的再评价,组织学生充分总结,梳理活动开展的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内化评价标准。

  

  总而言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指向语文课程内、外部多方面整合。教育实践中,明确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和定位,理解统编本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特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展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8,(10):33-37.

  

  [2]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5,24,31,52.

  

  [4] 靳彤.综合性学习多元评价方案、策略与原则[J].语文建设,2007,(Z1):126-128.

  

  [5] 巢宗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与目标定位[J].人民教育,2005,(05):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