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感形成的途径,引领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排比段进行多种言语训练。排比段教学并非单向的知识传递,教师必须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将教学重点指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从学习排比段出发,逐步加深对课文结构和语言形式的认识,从而真正走进文本,领悟语文之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排比段落;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基本能够流畅连贯地说句子,但是在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方面却存在较大问题。这是因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关注课文内容,甚至只讲解课文中的个别重点词句,而忽视对语言结构形式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对段落中上下句及段落之间的关联缺乏了解。尤其是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识字、写字教学,而没有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学段目标。[1]
《文心雕龙·章句》曾言:“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2]这是强调在文本分析过程中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注重部分语句而忽视篇章整体,而应在全篇语境中整体观照,然后再分章体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应从课文整体出发,将对课文段落内容的讲解和对段落结构、形式的分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段落和语句的逻辑结构,进而习得语言表达技能,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下册中,许多课文中都有典型的排比段。笔者认为,围绕这些排比段,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段落结构和语言形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此出发,学生便能逐步认识文章结构和语言形式,为将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一、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排比段落
排比段是指连续运用排比修辞进行组合,有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并列段落。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包含排比段的课文,在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比近半。
例如,一年级上册课文《四季》,每一段的结构都相同或相似:“()(),他对()说:‘我是()。’”这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冬天的雪人的描述,表现出一年四季的特征。
一年级下册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中,第3-5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着尾巴,在()。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呢。’”这三个自然段叙述因为躲避蛇而断了尾巴的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而被拒绝的过程。学生通过壁虎与小动物们的对话,可以初步了解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用处。
这些排比段落还出现在《大小多少》《明天要远足》等童谣、童诗及《小蜗牛》《动物王国开大会》等童话课文中。这些包含排比段落的课文,为学生认识段落形式,把握文章结构,生成富有逻辑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便利。
二、教学排比段落的具体策略
(一)有目标的课堂倾听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倾听训练以多媒体播放为主。生动活泼的动画视频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得不重视的是,学生经常会被动画视频所吸引,而忽视对课文内容的吸收。为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和学生初读课文环节,最好能不使用视频,而应提前明确倾听目标,让学生带着几个简单的问题,集中注意力倾听课文朗读,并通过倾听,辨识文中的排比段落,初步把握课文结构。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小蜗牛》,课文通过讲述可爱的小蜗牛三次去小树林玩耍的故事,介绍了一年四季的特征。从课文结构来看,文中用“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作为关键句,一连三次重复,构成了排比段,分别叙述了小蜗牛去小树林的时间、看到的景象等。
在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前,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倾听目标要求,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1)蜗牛妈妈和小蜗牛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2)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里,做什么?这样,学生在听朗读录音时,就会有意识地关注课文中三次重复出现的对话,并辨识段落结构,进而初步认识三个排比段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二)巧妙灵动的说话训练
从表达形式看,排比段落层次井然,简单明了,通过重复的句型、相对固定的段落形式,在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中表达故事内容。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段落形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排比段落形式,进行巧妙灵动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能利用排比段落进行表达。
1. 创设情境,提供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要求部分,提出一二年级的学生应“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1]但是,当前的一年级语文课堂缺少表达的情境,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鉴于此,教师要适时营造言语表达的情境,提供说话的支架,将排比段落的表达形式融入学生的说话训练。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时,课文以两个结构相似的段落讲述了生活在新疆的“我”想到遥远的北京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而住在北京的“我”想去遥远的新疆看看天山雪莲。课后习题是:“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结合文章内容和课后习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文中分别写了北京和新疆的哪些事物?”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相机归纳两个段落的简化句式:“遥远的(),有()”,然后再结合班级学情,创设说话情境“你想去哪里看看呢”,或者“你想做什么呢”。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置不同的表达支架,逐层提高表达要求,让学生把句段说得更具体。
这些表达支架包括:(1)增加修饰词:遥远的(),有()的();(2)增加修辞,如使用比喻句:遥远的(),有像()的();(3)使用学过的生活用词、成语等。
2. 相机提示,简单概括
说话训练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教师抓住有利时机,相机提示,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精妙词句,使用学习过的语言形式,提高用词的准确性,进而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学生进行相关排比句段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语句串联起来,形成创作小段或内容复述小段。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整篇文章的故事情节可能会有困难,但针对某一段落或情节,运用排比句式进行复述,则相对比较简单。
例如一年级下册中的《荷叶圆圆》一文,第2-5自然段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话语“荷叶是我的()”,以比喻形式让学生了解了荷叶的形状和作用。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文中的语言形式,用排比句式,仿说“荷叶还会是谁的()”,在仿说过程中,可以使用“圆圆的、亮晶晶的”这样的词语,以使表达更为具体生动。
(三)多形式的朗读与品析
排比段以反复、错落的句式,造就了段落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要想体验语言的形式美,充分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段落教学目标,设置多样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在体会语言之美的过程中,初步提升语感,为日后养成语言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的《比尾巴》一文时,教师便可通过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语段内容,画出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然后再朗读第1、2小节,关注其中包含的一组问答,进而熟悉文章结构:4个小节分成了两组问答,每组问答包括三问和三答:“谁的尾巴()?谁的尾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的尾巴()。()的尾巴()。()的尾巴好像()。”通过多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便能充分体会这种排比式问答的妙处,进而加深对排比段形式技巧的了解。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二十韵》中认为,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4]这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提出了高要求。在排比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领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关注排比段遣词造句、段落组合的具体方法,从搜索、圈画一词一句着手,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在朗读中品析,在品析中朗读。
例如,一年级下册中的《棉花姑娘》一文,课文的第2-4段以反复出现的祈使句“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构成了排比段,讲述了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其中表现出了棉花姑娘的焦急和期盼,与下文病愈后的喜悦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让学生体会、品析这三个排比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棉花姑娘和燕子、啄木鸟、青蛙的对话,并以师生互读的方式,朗诵棉花姑娘和七星瓢虫的对话。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圈画出了每个段落中棉花姑娘反复说的祈使句“请你帮我捉害虫吧”以及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的回答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树干里/田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进而深入角色内心,真切体会棉花姑娘一次比一次焦急的感受,实现了朗读与品析的结合,同时也体会到了排比段落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四)迁移运用,仿写训练
在倾听、说话、朗读、品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胆展开想象,仿照教材中的排比段,积极进行仿写训练。比如,仿照一年级上册中的《青蛙写诗》,笔者班上的学生写出了如下段落:小草上的红蜻蜓说:“我能当个破折号。”弯弯的小蚯蚓说:“我能当个疑问号。”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写作支架来降低学生段落表达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完成目标,比如可以采用拓展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进行写话训练。
围绕《青蛙写诗》一文,我们可以设置拓展填空环节:“多么有趣的诗歌呀!大家想不想和青蛙一起写写诗?大自然中还有什么事物可以当逗号、句号和省略号?比如,圆圆的(),当个句号;一串(),当个省略号;()带着小尾巴,可以当个小逗号。”这样就可以简化课文内容与段落表达形式,让学生迁移课堂所学,进行有序表达。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感形成的途径,引领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排比段进行多种言语训练。必须注意的是,排比段教学并非单向的知识传递,教师必须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将教学重点指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从学习排比段出发,举一反三,逐步加深对课文结构和语言形式的认识,进而真正找到语文学习的门径。
参考文献
[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