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韩泰新 高 凤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大。作为当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意义,全面而熟练地掌握教学技术,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以人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
1.以信息化手段为途径,促进课内与课外资源的结合
在大语文观理念的观照下,语文教学决不能将视野局限在一本教材上,更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室里,而要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充实学生的认知资源,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日本帝国侵略者的凶残与当时抗日相关背景,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南京大屠杀》《地道战》等优秀影片片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2.以信息化手段为平台,促进机械向动态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学生主要是通过对文本僵硬的语言文字符号来学习。这对于尚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障碍。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将原本机械生硬的文字转化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转化过程中完成对文本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吸收,语言的习得。如在《九寨沟》的教学中,教师将“五花海”“梯田瀑布”制作成幻灯片播放。这样,有动感的画面,有亮丽的色彩,有和谐的音乐,画面与文字融为一体,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益甚佳。
3.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促进开放和共享的契合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平台,实现课堂的人文化、自主化和个性化,让学生能够从中释放自我,展示个性。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交互式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既有文本资料的背景介绍,也有人物生平的简介拓展;既有文本重点的圈画分析,也有好词佳句的感悟批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的盲点或者薄弱环节,自主学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二、以学为核心,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整合
1.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创设情境的功能,给予学生学习文本最适切的心理环境。适宜的环境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自身的思维情绪,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中,教师让一位学生作为临时热线主持人,和其他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为了营造这些真切的对话氛围,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加设了心理咨询室和电话铃声的音乐文件。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全心投入。
2.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合作水平
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有效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互助功能。特别是通过人机交互对话,在预设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处设置相应的补充与分解,让学生在机器的帮扶下实现自我提升。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示具有代表性与共性的习题,引导学生在视频的辅助下,共同探讨,增强学习效益。
3.在人机交互中提升参与意识
在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点的原因,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更不敢对教师、对文本进行质疑问难。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很多时候面对着网络,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更富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之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功能直接将自己的问题输入网络,供教师与同学共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更多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参与的全面性。
三、以课为对象,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
1.教学伊始,激发参与情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之际,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实施。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师在学生等待上课之际,即在教室里播放吴涤清的《烟花三月》歌曲。轻柔的音乐、清新的歌词,加上与文本息息相关的视频画面,学生倍感兴趣,学习兴趣高涨。
2.教学进程,加强思维历练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将教学窄化为本学科固有知识的叠加,而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所以,在训练语言中提升思维能力,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历练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正统之道。而多媒体技术的优化组合,可以巧妙地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效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描写音乐之声一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为学生打开了思维之窗。教师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激情朗读课文,动笔练习,写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丰沛,用词准确,收到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3.课堂总结,实现巩固升华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归纳和概括,而这时也正是学生产生倦怠之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完成这一点睛之笔,使得学生完成对文本学习的巩固与升华,则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在《石灰吟》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出示了“少年抒怀”“为官感悟”“临刑陈辞”“后世评价”四个版块,并配以不同的音乐让学生站在于谦的立场高声诵读这首诗。这时,学生的情感饱满,对这首诗、作者都有了新的认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