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对阅读教学中引入原著的思考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96次
  • 评分4
  • 41
  • 0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黄思小学(225244) 花桂华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名著中的片段。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我们应将原著引入课堂,通过和原文比照,补充原著论述、自己想象补充等,让学生在对比中诵读品味、欣赏辨析、积累练笔,感受作者的言语风格,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原著 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26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名著中的片段。这些片段不仅文字精准贴切,而且含意深刻、意境优美。在教学时,教师常常将原著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对比中诵读品味、欣赏辨析、积累练笔,感受作者的言语风格,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

一、聚焦原文比照,提升教材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心理,名著在入选教材之前,都必须经过教材编写者的删减与调整。这也就使得入选教材的课文与原著在言语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学生整体把握教材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及时补充原著文本,使学生面对全新的言语个性、陌生化的表达技法,与教材文本形成鲜明的对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苏教版四年级的《三顾茅庐》一文就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原著中的语句。在对比中,学生发现,虽然景物相同,但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出示原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原著语言精练、句式整饬的特点,并想象感受山林的幽静,这为对诸葛亮的认知体验奠定了基础。

在对比感受中,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独到的表达效果,深深体验到名著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原著论述,注入情感催化元素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更是情感的聚集地。出色的文学作品应该将作者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将语言文字变成为情感元素的符号。教学中,一旦学生对教材文本与原著进行情感体验,就会促使他们情感力量的迸发,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课时,学生被羚羊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当学生正沉浸在课文营造的浓郁氛围之中时,教师出示并诵读原著《斑羚飞渡》中的抒情和议论的文字。这样与教材文本凸显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形成了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

这一教学环节与原文链接,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到蕴藏在作者内心的声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探寻文本的内在情韵。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释放,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净化,思维认知逐步提升。

三、想象补充,创设练笔比析平台

名著在入选教材时,编者对其言语习惯等进行了必要的删减,甚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的描写也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就给阅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思考余地。因此,在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完善文本体系构建。然后,教师出示原文内容,让学生将想象补充的文本与原文进行对比赏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表达的特色,促进他们言语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描写普罗米修斯被钉在高加索之后“从不屈服”这一内容,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主人公为了光明誓不低头的高贵品质呢?原著《希腊神话》曾写到希腊众神一一前来规劝、利诱、威逼,但被普罗米修斯逐一拒绝。借助于此,教师要求学生以普罗米修斯的身份拒绝众神的劝说,随文练笔,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随文练笔完成之后,教师及时出示原著中的语言,引导学生将原文与自己的语言进行比照,从而明确自己言语表达的方向。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教材之中,而应该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原著中,让学生品味、感知、揣摩原著的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圈定主线,拓展原著引入范畴

有人曾经说过,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之旅,但他们都应该朝着更高层次的追求迈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更广阔的阅读视阈、更高的阅读追求、更广的阅读天地,从而提供合适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和原著,实现学生思维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迈进的目的。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发现人物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意。于是,学生意识到林冲在课文中最为典型的语言就是“不敢,不敢”。教师就紧扣这两个“不敢”,将“妻受高衙内戏弄”“误入白虎堂”等情节引入课堂之中,以便学生从不同的事件中关注人物性格。

学生在与原文多次链接的过程中,对人物有了更为通透的认知和把握,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与原著的链接是教学此类文本的基本原则,但何时链接、如何链接,则需要教师在深度思考、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总结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