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意义和具体运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11-09
  • 阅读量102次
  • 评分0

  摘    要: 情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次成功探索,其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比以往有所创新,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等特点,展现出独特的教学优势。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语文对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受到重视。若两者能有效结合,必定会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情境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实例及优势,以此促进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

  

  关键词 :     小学语文;情境教育;应用策略;

  

  一、情境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自上世纪末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追捧,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对人格是否健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语文学科又具有特殊性,兼具工具性和艺术性,无论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还是对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都有帮助,艺术性则体现在它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发现美的慧眼,对品位的提升也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正是如此,语言学家吕叔湘才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速成的,而是在一朝一夕的积累中逐渐完善的。

  

  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是进入大学,任何一个专业,都仍然需要学习语文,语文的地位不容动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教学之所以被称为“教学”,顾名思义,既包括教也包括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处于7-13岁,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记忆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这一特点对小学的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文章是文字的组合,很多小学生并不能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学生往往会比较被动。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学生被强制吸收,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效果并不佳。所以亟需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就是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境教育进入小学语文课堂

  

  在提倡素质教育、给学生减压减负的背景下,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中,因此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情境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导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经过实践表明,应用情境教育的课堂教学,创设的场景灵动活现,师生互动更多,学生情绪更高涨,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更好。没有任何记忆方法比亲身参与更令人印象深刻,情境教育完美契合这一点,加深小学生的情景和动作记忆,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进入小学课堂,并会受到欢迎。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的具体应用

  

  (一)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文是由生僻的汉字组成的,如何将作者笔下冰冷的文字所传达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需要语文教师借助学生们易理解且生动的语言来完成,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仔细揣摩的。尤其是古诗,意境是古诗独特的美,古诗愈是简短精炼,其内涵愈丰富,小学生愈难理解,所以浅显生动的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诗词美的享受,使学生对其理解得更深刻,还能得到心灵的净化。比如在学习《咏柳》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行想象一下柳树的画面,然后朗诵该诗,教师一句句对其进行赏析,前两句将比喻手法用得出神入化,将杨柳美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令人浮想翩翩。虽然此诗只有短短28个字,但作者表达的景和情远不止这些,所以就需要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轻快的语调来呈现这幅美好的画卷。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学习中最可贵之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并不重视问题的价值,一是教师并没有提供给学生自主创设问题的机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多为陈述性、事实性问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当中根据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合理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有“硬咽鱼骨头”“摸黑找野草”等对老班长的细节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关注,从而抛出问题:从这些描述中能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这个问题不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间接使学生知道,若要体现某个对象的突出的品质,可以由他经历的事件展开,尤其是对细节的把握,而不一定直接对品质进行表达。不过对于问题的选择要慎重,既不能太简单,易回答,人人都抢着答的话,课堂氛围是好,但是难控制;也不能太难回答,那样既容易浪费课堂时间,还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用该策略时,一定要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

  

  (三)应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几乎普及,因此掌握基础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多媒体集图片、视频,声音于一身,可以使教材上的文章以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语文教师可以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制作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麋鹿》一文时,文章里有一句对麋鹿外形的描述:“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看似简单的12个字,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真正能够想象出麋鹿的模样还是有困难的,如果教师及时应用多媒体,在给予学生充足想象时间以后再呈现麋鹿的真实图像,那么他们一定对麋鹿的形象以及作者对麋鹿的描述产生更为深刻印象。多媒体情境创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其中呈现图像是最直观的,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视觉和听觉带来的感官刺激,降低了学习难度。

  

  (四)运用表演体会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还有一个行为特点是爱“动”,喜欢表现自己,如果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优势,充分应用到教学中,会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的写实记录的情节,具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能强化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多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模拟表演,这样既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文章对小女孩动作行为和所处环境描写较多,目的是渲染凄凉的氛围,能让学生充分带入小女孩的角色,并想象着她所发生的一切,——寒冷恶劣的天气、穿着破旧的衣裳、又冷又饿、热闹的周围与孤单的自己,结合悲伤的背景音乐,将它们用动作为大家表演出来,然后请同学和老师为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对其中的不足和精彩的部分进行探究。通过表演的这种方式,教师能够间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既释放学生的天性,彰显学生的表现欲,也激发了研读文章的热情,没有什么方式比亲身经历般来得更加真实了。

  

  三、结语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的成绩进步,而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是关键。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那么教师就是总统领,必须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刻,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在现代社会下,传统的讲授式灌输知识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情境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多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教师若合理采用,既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增加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还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本质出发,深化情境教育理念,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对学习的需要,真正热爱语文,是作为教师的最大追求。

  

  参考文献

  

  0朱伟娟2012《浅谈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科技资讯》 第25期。

  

  0付隽2019《小学语文情境教育模式的构建》,《考试周刊》第89期。

  

  0刘培2020《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散文百家》(新语文页)第7期。

  

  0严晓蕾2020《情境教育构建多样态的语文深度学习》,《小学生作文辅导》 (上旬)第11期。

  

  鲁清清2021《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育有效实施例谈》,《新课程》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