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小学(224200) 张红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洞察秋毫,看准时机,瞄准方向,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时而教,适时点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拨,便让学生了然于心,掌握课文的要旨;教师在迷糊处提醒,便让学生能自解其难。
一、在学生情趣盎然处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要讲求时机。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意外的表现,尽管有时看似与课文的学习联系不紧了,但却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应适时点拨。
一节语文自习课上,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书时,一个不明物体从窗外闯了进来,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瞧着孩子们的表现:有的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小手不停地摇摆着;有的惊慌失措地把书本遮住头部;也有的情不自禁地爬上了椅子,使劲地挥舞着手臂……我本想大声斥责,但转念一想,就让他们“放纵”一下,这正是写作的好题材。一场风波之后,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说话: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的话匣一下子打开了,说出了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顿时,教室里沸腾了起来。有的同学用书盖住头,似乎很害怕,可眼睛却好奇地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它;有的同学也许很大胆,可一脸的惶恐一下子就出卖了他。那小东西虽然飞到了窗户边,但它一点儿也没有要出去的意思,好像在说:“哈哈,我就是不出去,一群胆小鬼!”我从电视和书中也知道马蜂的厉害,所以心里七上八下的,不敢拿它怎样,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你快飞出去吧,飞出去吧!
二、在学生认知偏差处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有的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让学生避免错误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这样,就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如能针对学生困惑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恰到好处地点拔,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就会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了让学生体会爷爷对孙子的爱,薛老师在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学到这儿,你们对爷爷留下的那句话有了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们纷纷说出了教师预料中的答案。不料,一个调皮的男生却冒出这么一句:“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土包子’对自己孙子的期望。”薛老师在诧异于他这让人大跌眼镜的想法时,立即巧妙地将话锋一转:“这样一位勇敢的、饱经风霜的老人,说出了这句蕴含哲理的话,你觉得他‘土’吗?请大家回到课文里看一看,等会再来说说你的想法。”孩子们有的在静静地看看书,有的在默默地思考着什么,也有的在书上沙沙地写着……几分钟后,不少学生又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薛老师就这么轻巧一“点”,孩子们终于读懂了这样一位平凡又伟大的老人对孙子的那份浓浓的爱。
三、在学生模棱两可时点拨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母混淆不清。游戏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课上,我经常鼓励孩子们用肢体、手势来进行表演,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习“b d p q”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简单的动作来演示这四个字母的样子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个学生跑上来在讲台前双脚并拢站定,左手叉腰,右手上举。大家一下子叫出来“b”。随后,调换手变成了“d”,左手叉腰右手放下则成了“p”,反之成了“q”。有的学生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摆一个半圆,左手握拳,伸出食指,组合成了“b”;右手的半圆上移,就成了“p”。我真为孩子们这些富有创意的想象而感动。
四、在学生情感荡漾时点拨
情感是审美的核心。当孩子情感处于昂奋状态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联想,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学完《母亲的恩情》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后,学生已充分感受了母亲的恩情。这时教师激情地说:“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只有付出不计报答;母亲的爱是润物无声的,融入平常的点点滴滴中。你能用具体的事说说母亲对你的爱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一天下午,天气突然变冷了,妈妈及时给我送来了毛衣。有的说:晚上睡觉前,妈妈总要给我讲故事,哪怕再累也会给我讲的。有的说: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母亲总是一如既往地送我上下学。有的说:早晨,全家人还在熟睡时,是母亲悄悄起床为我准备好早餐……由于这时孩子们的情感被唤醒了,倘佯于浓浓的母爱中,因此能表达出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可使学生疑窦大开,智慧闪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