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1-17
  • 阅读量369次
  • 评分0

一、区域地理和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地理是高考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分析近些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原理时大都以区域地理为依托,一般从某一区域切入进行试题设置,由客观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具体区域背景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方法和观点,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区域认知”被正式列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区域认知,这就标志着“区域认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结果,即让学生用一定的地理区域认知方法,分析具体的地理区域认知内容,解决具体的区域发展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区域价值观及价值判断力,其目的不是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即不是具体区域知识),而是如何更好地认识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这就对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对人与自然间关系和地域系统的特点、矛盾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策略和能力”而“区域认知”的高考要求,就是考查这一能力。


二、目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困难


1.区域知识薄弱,能力培养遇阻


虽然区域认知重在能力,但一定量的区域背景知识也是培养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落实能力培养的载体。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地理学习遇到障碍主要源于区域背景知识的极度缺乏,在调研中也发现教师们时常在抱怨学生区域知识的不足,这主要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造成的。区域地理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年进行,而大部分高中学校是高二,甚至高二下学期才进行区域地理的复习,两年多的时间间隔,学生早已忘记了区域知识。这就使得高中系统地理教学中失去了区域的依托,使学生在理解各种原理时困难重重。


2.理论认识不足,教学策略僵化


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对区域认知的理论认识不足,还局限于区域知识,再加上学生的区域知识薄弱,在教学中很容易造形成“机械式”单向灌输,重知识讲解,轻过程方法与区域价值观,教学方式策略八股[1],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认知方法上欠缺综合性,学生参与性差;选取区域案例代表性不足,且缺乏针对性和典型性,常常事倍功半。


3.高中课时不足,系统复习困难


课时不足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高三地理教学研讨都会讨论该花多少时间来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有部分地区学校的区域地理复习用去一个学期时间,也有学校只用几个星期,甚至没有安排特意的复习时间。实际上,学生区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既取决于时间,也受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策略的影响。


三、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


1.贯穿高中教学,分散落实区域


将原来集中时间进行的区域地理复习,分散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各个阶段和环节,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点滴学习中掌握区域知识、提升区域认知能力;让学生将一定的区域认知方法,作用于具体的地理区域,从而达到提升认知能力的要求,并且有利于这一认知方法在其他区域的迁移应用。基于初高中地理教学时间上的脱节,笔者建议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应从高中一入学就开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高一入学前暑假开始,在分发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分发相应的区域地理复习作业。作业内容以指导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为主,也可以根据学生暑假外出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作业布置,比如有学生去新加坡旅游,开学后可以安排他给大家介绍一下新加坡的地理概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文地理,在对所学内容和技能进行呈现与说明时,都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这就使得分散落实区域成为可能。例如,在分析洋流对气候影响时,可以结合欧洲海岸线和地形特征的区域知识复习,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洋流知识的理解,也可能为后面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峡湾留下伏笔;在分析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时,可以将立体农业的案例教学与我国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的区域背景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有效理解区域地理知识,从区域发展角度认识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必要性,也可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在进行荒漠化教学时,可以同时介绍中亚、非洲等荒漠化易发地自然特征,从而加强区域认知。


2.巧用教材案例,掌握区域知识


随着区域认知能力要求的提高,区域知识的重要性也得到重视。笔者建议利用教材案例进行相应区域知识的教学,或者引导学生自学。首先,教材中的案例均为经典案例,作为地理原理教学来使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将其作为提升区域认知的辅助手段,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其次,基于师生对教材的重视,学生往往能非常牢固地记住教材中的案例,甚至是案例细节;再者,用教材案例作为区域认知的辅助材料,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从而使得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更为有效,这一点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相符;最后,教材案例选取区域多是熟悉的区域,教师讲授时间不需要太多,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这样可以克服课时不足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中心地理论时,教材选用案例《兰圩田居民点设置规划图》,此时可以布置学生复习西欧的地形、气候等区域知识;在传统工业区教学中,可以通过复习欧洲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内河航运发达等,从而既加深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理解,也达到掌握相关区域知识的目的。另外,利用教材案例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区域的定位能力。比如,在介绍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时,根据当地种植的为冬小麦,可以确定其纬度较低,类比中国华北,推测墨累-达令盆地所处地区纬度不会高于40°S;同样,美国中央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其北部为春小麦,可以大致推测美国和加拿大国界线纬度。


3.形成思维链条,强化区域认知


知识零散、碎片是一部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困难之一。如果可以把一些知识碎片形成思维链条,将有助于学生的对该区域的区域认知,强化区域间的联系,也能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大西洋洋流分布规律时,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条思维链:由于南美洲陆地轮廓的分布影响,分流了大西洋的南赤道暖流,使之一部分海水汇入北赤道暖流,从而增强墨西哥湾暖流,进一步增强北大西洋暖流,使得北大西洋暖流成为世界上强盛的一支洋流;同时又因欧洲海陆轮廓没有形成障碍,北大西洋暖流得以北上北冰洋,让摩尔曼斯克港成为终年不冻港。通过这一链条的分析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了如下几个区域知识:①南美洲大陆东北部轮廓;②赤道从南美洲大陆北部穿过;③墨西哥湾暖流命名源于其流经墨西哥湾;④欧洲西部陆地轮廓分布(区别于北美洲);⑤摩尔曼斯克纬度高,但是海域不结冰(冬季海水温度高于0℃);⑥除了盛行西风强盛外,其他洋流汇入也是北大西洋暖流强盛的原因;⑦暖流增温效应明显,甚至影响到北极圈以北;⑧摩尔曼斯克纬度高于极圈;⑨亚欧大陆北界大致纬度及北冰洋的大致纬度范围。


4.重整体性原理,理解区域特征


高考综合题常以区域为依托,围绕一个主题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形成一条问题链[3],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和落实区域整体性思想。而区域的整体性强调其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各要素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因此,要让学生准确地完成高考试题要求,就要求学生既能宏观把握区域发展的脉络,又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要素间的联系,也就要培养学生用整体性原理,抓住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立完整思维逻辑链,从而更好理解区域特征,增强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例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烈;海拔高,大气稀薄,热量不足,气温低,冰川和冻土广布;气候高寒,动、植物稀少耐寒,以高山草甸为主。自然环境成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聚落分布的制约因素,发展高寒农牧业,人口和聚落及农业区集中于温暖的河谷地带。


5.分析高考试题,引导区域认知


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时,教师应有针对性选择、使用高考题。高考题的综合性较强,以考查某一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成因或时空分布及变化为主,涉及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原因和措施等。教师如在课堂上利用案例解答一个与复习内容相关的高考试题时,既完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关于高考试题中资料的表现形式、问题的设置方式,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答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的高考自信心——高考试题就在平时的课堂中。例如,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I卷)第2题,“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D.防地震)”,考查了“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这一区域认知。而2018年全国卷(新课标Ⅱ卷)第36题,考查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了工业区位条件、产业集聚的条件和意义、以“数据”为中心的产业、区域产业发展措施的评价等,通过材料呈现,以贵安新区为载体,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四、小结


基于初高中地理学科特征及高考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分散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案例的区域,从整体性原理出发,将区域知识形成一定思维链条,并在教学中多用高考题呈现区域认知的考查方式,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凤秀,梅国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二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策略探析[J].地理教学,2017(16):30-34+46.


[2]汤国荣.基于主题探究的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地理教学,2014(8):20-26.


[3]谢强.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地理微专题教学复习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