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市临海小学(317000) 陈君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标充分把握住了语文的特点,尊重学习者自己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只有让学习者调动自己的感官,开动自己的大脑,与教材、作品、作者进行自由多维的对话,语言积淀才会不断丰富,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升。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大有可为。
一、依托故事,引领体验
小学生走进阅读,多是因为被故事所吸引。体验式教学最可贵之处便是可以投其所好,利用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强、寓意深刻的课文,将语言的揣摩、感情的体会、道理的感悟都寓于故事的形式当中。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精心备课,设计课件,剪辑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部分镜头。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富丽堂皇;然后,让他们观看电影剪辑片断。强烈的落差,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生1:洋鬼子太可恨了。他们好像就是靠掠夺“发家”的。
生2:这也正说明中国地大物博,可惜宝贝还得好好保护。
生3:我们没有洋枪洋炮才遭人欺负。
生4:我们得靠自己保护自己才成,“把江山和子民丢给凶残的敌军”,所谓的皇帝根本靠不住,关键时候只顾自己逃命。
……
教师无需多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关键是为学生提供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是遴选甄别优秀的教学素材,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内涵丰富的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
二、依托实践,丰富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是这样定性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的精心讲读就能达成的。既然被定位于“运用”,就要心维手摹,才会熟能生巧,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历练”和“习得”。只有在实践中产生的营养才能为学生所汲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
《珍珠鸟》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生活经历和境界,其实并非冯骥才独家“特产”。我们如果多关心儿童的世界,会发现他们可能会做得更多更好。教学中,我有意将“橄榄枝”抛给了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冯骥才。我们家里的玩乐世界里可能没有这个有趣的珍珠鸟,但是,我们有阿猫阿狗,金鱼小兔什么的。同学们家里有吗?喜欢它们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喜欢)
师:(我狡黠地笑笑)我不信。(有学生急了,七嘴八舌地抢答。我示意他们安静)老师相信,不要急。慢慢来,一个一个说。
生:我家里养了一个小猫。它就像我的小弟弟,吃饭的时候偎在我怀里,睡觉时钻进我的被窝里。我总喜欢摸着它柔软的毛,好舒服。
……
师:同学生说得真好,老师真有耳福!可惜冯爷爷不在场,他可没有老师的好福气,能知道这么多小宠物的故事。同学们出出主意吧?
生1:我们去冯爷爷家,把我们的宠物故事讲给他听。
生2:不可能的,冯爷爷在北京,离得太远了。
生3:那我们就给冯爷爷写信!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好,那就快快动笔吧!
……
这样,将教学自然地引向语言实践,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挖掘和描绘,会进一步感悟到冯骥才的情趣和感受。实践表明,这一次语言训练很有效果。学生受到冯骥才思想和写法的启发,将小动物以及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情关系写得细腻曲折,富有情趣。
三、依托联想,深化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因为,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甚至自己所处的社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成为阅读过程中的必然。学生的“自求得之”是弥足珍贵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读出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铺垫。
《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名作。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比如,“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些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依托联想,通过回顾式体验,才能深化对文本的体验与理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只有开展体验式学习,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同化和人格的升华,从而达成语文的教育教学目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