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象州县城东小学(545800) 覃福玉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把握对象,激发写作欲望
优秀的言语作品,语言表达的形式总是具体而又独特的,让学生对这具体而又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有所领悟,有所体验,形成语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语感教学要瞄准课文的言语。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准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把心放到文章中,充分发挥想象,把文章优美的词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在激昂处还它激昂,在舒缓处还它舒缓。学生在充分地与文本接触之后,通过朗读的形式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在朗读中培养自己的语感,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再由此拓展开去,课后走出校外,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把观察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表达出来。
二、注重感受,触发写作灵感
语感源于人的感官和心灵对语言的感受,并由这种感受不断积淀而成。因此,语感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用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去触摸,“入乎其中”,与言语对象产生共鸣;又要“出乎其外”,探索言语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在“出”和“入”中使感受不断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让学生围绕“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评价?让你感受最深的一次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读到巴迪写了一首小诗而得到妈妈的赞扬时,都喜形于色。读到巴迪等待父亲回来的心理活动时,很多同学忍不住笑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用心地感受文章的语言。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把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在授完新课之后,我让学生即兴作文,围绕“一件最难忘的事情”来写,并鼓励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用“我手写我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触动学生创作的灵感,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三、感悟人生真谛,激活灵感
胸有成竹,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竹子。胸无点墨,要想写出具体、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文章谈何容易。要提高作文能力,首先要多读书,这是一条最朴素而又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上,我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自我感受。课后,我从学生阅读的可行性出发,推荐、指导他们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宋人郑侠《教子孙读书》云:“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以声传情,能通过言语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把言语中包含的音、意、情、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语言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与熏陶。
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这样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认识改变了,感情升华了,方法迁移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然而,我又发现有些学生虽然也读了很多书,却看不到他们作文水平有明显的进步。仔细分析,原因在于阅读没有得到真正的内化。因此,我又让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资料的好习惯,每天读一篇文章,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读书,主动积累,获得灵感。
四、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引进活水
语感教学重视给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机会,并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可见,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每年的春游、秋游、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一系列社会活动,都是学生作文的好题材,它实现了作文题材的变死为活,变空为实。他们亲身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激活,他们的情感就会被唤醒,他们的感悟就会深刻,他们的写作过程就会变得愉快而有效,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和提高。一位学生在参加野炊活动之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来到目的地,我们还没来得及喘气,就迫不及待地动手煮食物了。看,大家可忙了,有的在挖灶,有的在提水,有的在洗菜。我也不例外,我在忙着烧火。灶里的火苗好像在和我开玩笑,我刚点着的火被风一吹就又灭了,我只好趴在地上使劲吹。好不容易把火烧着了,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当我转脸去看其他同学的时候,他们指着我哈哈大笑起来,看着他们笑得这么开心,我也嘿嘿地跟着他们傻笑起来,谁知道我这一笑,引得他们笑得更厉害了,原来我的脸早已成了一个大花猫……”
由于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自由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儿童应有的天真,写出了童心、童趣,使内在真实的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相一致。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