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找准一个支点撬起高效课堂——以《蚁国英雄》为例谈文本教学四法

  • 投稿李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88次
  • 评分4
  • 10
  • 0

江苏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21220) 王 霞

古希腊哲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笔者时常在思考,文本教学是不是可以寻找一个能“牵一发而动起全身”的支点,既能够贯穿整个课堂,使文本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这个支点究竟在哪儿?下面就《蚁国英雄》这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文本教学的四种方法。

一、抓题眼——四两亦能拨千斤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往往能够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在文本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以此为支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蚁国英雄》的题眼是什么呢?是“英雄”。蚂蚁为什么跟英雄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学生学习的疑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抓住蚂蚁与英雄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很快地找到文本教学的突破口,把握文章的中心。这就是文本教学的支点。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教学的: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蚁国英雄》。这里的“蚁”是指什么?

生:蚂蚁。

师:在你眼中,蚂蚁是怎样的?

生1:普通的蚂蚁,身体小小的,比米粒还小。

生2:蚂蚁很轻,我只要一吹它就难以站稳了。

师:是啊,蚂蚁,地位低下,力量弱小,在人类看来它是弱者。弱者和英雄之间怎么会画上等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到答案。

教者紧紧抓住“为什么称弱小的蚂蚁为英雄”这一问题统领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交流获得了认知:一是英雄很勇敢,蚂蚁也很勇敢。他们在烈火面前不退让,即使肝脑涂地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二是英雄充满智慧,蚂蚁也充满智慧。他们在烈火包围的情况下,抱成一团,想着往有水源的地方突围。三是英雄都是无私奉献,蚂蚁也是。他们牺牲了自己并不是想自己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别的蚂蚁,为了整个大家族……通过这一番讨论,学生的心被震撼了,英雄的形象便树立在孩子的脑海之中。这样的教学感情真挚,击中要害,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加强。

二、扣背景——咬住青山不放松

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抓住背景资料,也能够寻找到文本教学的突破口。《蚁国英雄》这篇文章,其背后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教学时,一位教师以此作为文本教学的突破口,独具匠心。他说:后来,作者在《蝼蚁壮歌》中这样写道:

(出示)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走进文本,读着这个让眼流泪、让心颤抖、让情涌动的故事,与作者感同身受,蚂蚁的英勇顽强、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壮举深深留在孩子们的心中。此时,再让学生读一读金马前后对蚂蚁的不同评价,他们深有感触,情动辞发,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始的疑问,深化了对蚂蚁精神的理解。

三、拎结构——悠然窥见南山景

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建构的样式。教师通过细读文本了解文章的结构,就很容易触摸到文章的心脏,找到文章的中心环节。就如同绘画一样,抓住了结构,就等于寻找到事物的全貌。《蚁国英雄》全文就是一大段。学生阅读时,往往没有清晰的脉络,这样给理解带来困难。教学时,要从文章的结构出发,寻找学习文本的突破口,既遵循理解文本的规律,又针对性地解决教学的重点。

四、巧用情——情动于衷外于形

情感是维系一个动人故事的重要纽带。以情感为“支点”的课堂往往能够直抵学生心灵,他们的思维会敏捷锐利,教学会渐入佳境。《蚁国英雄》这个故事是关于蚂蚁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对蚂蚁的内心世界情感没有描述,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有所表露。文章不是无情物,是作者感情的产物。因此,将情感作为文本教学的突破口,可以说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这个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很多教师在解读本文时,关注更多的是蚂蚁是如何团结一致、机智勇敢、勇于牺牲,最终成功自救。以情感为支点设计教学,却抓住了作者这个旁观者的情感,从惋惜到赞叹,更深层次地感悟蚂蚁的精神世界。尤其是课末的练笔,不仅升华了主题,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将感情推向高潮,可谓点睛之笔。

一篇文章的“支点”究竟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走进文本,细细研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解读时,他们会在哪里有障碍,哪里有疑难,哪里会有思考的兴奋点。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学好文本的有效支点。教师从这一“支点”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就能收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撬起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