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有效的训练从有效的提问开始——关于《燕子》一文不同提问的教学反思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82次
  • 评分4
  • 46
  • 0

浙江余姚市阳明小学(315400) 褚孟君

【缘起】

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曾明确指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是“理解”,只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会运用了。因此,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严重忽视语言学习环节中的“积累”和“运用”。前不久,笔者听了人教版第六册《燕子》一文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执教的两位教师都设计了辐射全文的核心问题,力图“牵一发而动全身”,但问题设计指向不同,导致效果大相径庭。

【案例一】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美。

师:燕子美在哪里?

生1:外形很美。

生2:飞行的样子很美。

生3:休息的样子很美。

师:是呀,燕子多美呀。那么,燕子究竟美在哪里?现在,就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全文。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燕子的外形美在哪里?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生: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很美。

师:羽毛、翅膀、尾巴分别是怎样的?请完成填空(出示):

( )的羽毛 ( )的翅膀 ( )的尾巴。

生: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师: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生:这样写可以把燕子的外形写得更美,更活泼可爱。

师:把“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

(学生摇头)

师:哪一个词读起来更能感觉到燕子的活泼可爱?

生:凑成。

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段话,读出燕子的活泼可爱。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谁愿意上台把课文描写的燕子的外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上台介绍燕子的外形)

师:燕子除了外形美之外,它还美在哪里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余下几段……

【案例二】

(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了全文,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美。

师:燕子美在哪里?

生1:外形很美。

生2:飞行的样子很美。

生3:休息的样子很美。

师:请连起来说说燕子美在哪里。

生:燕子的外形很美,飞行的姿态很美,停歇的样子也很美。

师:请把这些内容并成一句话说。

生:燕子的外形、飞行的姿态、停歇的样子都很美。

师:如果作者也像你们刚才说的一样,写了这样一句话作为一篇文章给你看,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因为这样不生动有趣,读起来很没劲。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让我们觉得生动形象的呢?今天,我们就要用发现的眼睛来领悟作者的写法。我们先看第一段,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外形美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者写了燕子身上的哪些东西?

生:羽毛、翅膀、尾巴。

师:燕子还有嘴巴、眼睛、爪子等,为什么作者只写了羽毛、翅膀、尾巴,是疏忽了吗?

生: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与众不同,它的嘴、眼睛、爪子的特点不像羽毛、翅膀、尾巴那么突出,所以作者就不写了。

师:好,这就是抓住特点。(板书:抓住特点)如果样样都写,就显得很啰嗦。一啰嗦还美吗?

生:不美。

师:所以我们写一样事物,一只鸟,一个人,都要抓住它的特点来写,不要面面俱到。作者为了表现燕子的外形美,除了抓住特点,还用了什么妙招?

(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重读描写特点的形容词)

生:“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这些词读起来很美。

师:这些词语啊,字数都差不多,结构都很相似,读起来很有节奏,朗朗上口,使我们觉得燕子也特别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

师:作者为了表现燕子的美,除了抓住特点,还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来写(板书:用词优美)。多美的句子,你们能背出来吗?

(学生齐背)

师:现在,你能不能用上作者描写燕子的方法,抓住特点,用词优美,来写写你熟悉的一样事物,比如一个人、一只鸟、一条狗等的外形?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一身金棕色的毛,一双闪着金光的眼睛,加上一个红红光光的屁股,一根又细又长的尾巴,凑成了调皮机灵的小猴子。

……

师:你看,我们用作者的方法,抓住特点,用上优美的词语来写事物的外形,写得多棒。

【反思】

上述两个案例中,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燕子美在哪里?而第二位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的?两个问题虽然都着眼于“美”字,但第一个问题,只是游离于课文的表面,纠缠于文本的内容,停留在文字的表象。学生所研读的,除了内容还是内容,除了理解还是理解。而第二个问题,则立足语言运用,深入课文的肌理,从表达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抵达文本的核心,让学生欲罢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之间流连忘返。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核心问题的设计,不能只追求教学流程的简洁明了,更要着眼于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教会课文”转向“教会课程”。

一、提问应基于课程的本体目标

新修订的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

上述第一个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教师忘却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目标,忘却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只重视文本内容的传授和情感的表达,致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而第二个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就引导学生以具体的语言现象为思考点,通过品读,做出自己的判断,从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妙到对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有所了解,直至迁移练笔,自主运用语言规律。因此,我们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时,要紧扣语文课程目标,立足语言,立足表达,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解词句表达的意思,更要知道词句使用的规律,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文字。

二、提问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指向

“教”应该为“学”服务, “学什么”是教师课堂教学首先要钻研的问题,然后“以学定教”,“以问促学”。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问,这既是以生为本的体现,也是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堂课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我们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以学生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功。

《燕子》一课,对学生而言,理解“燕子美在哪里”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读上几遍,便能说出个八九不离十来。而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语言,发现语言规律,领悟“作者是怎样把燕子的各种不同的美描写出来”,才是更具意义、更富挑战性的活动。当给学生探讨发现的空间、时间后,我们收获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极大活跃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我们在设计核心提问时,就不必像第一位教师那样,纠缠于学生早已明白的内容;而应像第二位教师那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修枝剪叶,借助核心问题直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深处,揣摩语言使用规律,锤炼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典型语例的学习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提问应基于文本的教学价值

不同的文体呈现着不同的教学价值,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如,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应引领学生揣摩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议论文要引领学生把握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观点、事例、结论三者的关系,运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说明文就要引领学生体会如何用准确严谨的语言介绍事物知识……教学并非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正如崔峦老师所说:“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因此,我们应努力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巧妙设问,以问题引路,带领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自觉地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燕子》是一篇状物的散文,文字浅显,但语言优美,结构清晰。这样的文本,学生在内容的解读上障碍不大,教学时就可以将着力点投注到表达的探讨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探讨语言规律。“抓住特点,用词优美”的写作特色贯穿《燕子》全文,而这一点也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因此,我们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应突破惯常运用的内容剖析的教学窠臼,由表及里,直面文章的表达方式。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不仅能带给学生阅读的新鲜感,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更能切实地提高学生把握语言规律、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指出:“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师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这么说,有效的教学,来自有效的提问。让我们紧扣课程目标,立足学生实际,关注文本特点,聚焦语言表达,设置有效提问,促成有效训练,让语文课堂弥漫着“语文”的芬芳。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