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教、学、问,构筑阅读教学三大支点——以《走,我们去植树》的教学为例

  • 投稿段知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62次
  • 评分4
  • 87
  • 0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226343) 丁 霞

  学问,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名词,泛指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作动词,意指在学中问,甚至多问以代学。可见,“学”与“问”密切相连,但两者又离不开“教”。可见,“教”之于“学”是引导,“教”之于“问”则是启发,三者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三大支点。

一、教——授之以渔,引导阅读

“教”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可深教,亦可浅教,关键在于把握“度”。这个“度”,便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理解层次、认知层次和内化水平,不断调整,找到适宜的方式和深度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在满足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层次上。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样会令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浅薄无趣,而有些学生则完全听不懂。因此,教学要在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上,善于引导,以满足更高层次学生的个性解读需求。

“教”之于学,应当适“度”。教师要理清教学目标、寻找适宜的切入点,依从文本的本源去引导学生。如现代诗作品《走,我们去植树》一文,全诗语言清新、明快,读来朗朗上口,透着极大地号召力和鼓舞性。开篇“和煦”、“轻快”等字眼,极具人文色彩。这固然是教学中浓重的一笔,但并非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深挖文本的过程中,总是希望给学生更多地启迪,往往偏重于人文性和环保内涵,忽略了课文的主旨,淡化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质。为预防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教师在解读中应适时止步,以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为主。课文按照“总述——分述——结论”的结构叙事。第一、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由教师解读,目的是在开篇给学生奠定解读方向,在结尾处帮助学生回归到文章的主旨中来;而中间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则由学生自行解读,教师从旁引导,给予学生解读的自由度,拉开“教”与“学”的空间。

二、学——寻踪探径,探究阅读

“学”是永恒的主题,学要精思、巧解,方法适宜,方可见效果。小学生步入中年级后,他们所特有的纯粹具象化的思维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抽象化的思维逻辑。在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思维意识处于具体与抽象并存的阶段,思考行为介于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虽然思考的内涵、深度有了明显提升,理性思维在逐渐增多,但感性思维的束缚力在日益增强。也就是说,学生开始自主控制自己的思维,进行具有探索性的、情感体验性的、能够激发审美情趣的思考,并有意识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即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这便是探究阅读。

还是以《走,我们去植树》为例。教师将课文中的第三至五自然段,交由学生自主探究,将解读的主角还给学生,而自己扮演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首先,学生沿着教师所奠定的全文解读基调自主阅读,从每自然段描写的景物入手。学生会发现,这三个自然所讲述的景物有一个共通性,就是“树”。可见,“树”是三个自然段的主线。其次,沿着这一主线,探究每个自然段描写的分支。文中分别归纳出树的三种作用,即净化空气、绿化祖国、抗阻沙化。这是文章“环保”主旨的直接体现。第三,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大意。教师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阶梯式地分解其意,文章的脉络自然地显现出来。尽管学生所面对的仅仅是平面的文字,但脑海中已建起立体的全文结构,仿佛一幅幅画,跃然纸上。最后,教师总述收尾,将学生活跃的思绪带回到文本中,回归文本的本源。

三、问——一推三问,思考阅读

“问”是知识内化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在理解消化文本的基础上,做出的质疑行为。从知识习得方式划分,学习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别。“教”与“学”即为前者,而自主阅读、发问则属于后者。无论从教学经验还是知识习得的逻辑来看,后者的效果都远胜于前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读,释放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体现阅读的双向特性。

《走,我们去植树》一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深刻的探究之后,便开始在心中产生疑问——既然文章以环保为主旨,为什么开端与结尾处并没有直接写树对环保的重要性,而是描写“少先队员”、“春风”、“山坡”、“公路”这些景观。有这样的疑惑,说明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认真品悟了文章,开始感受其写作的技巧。就此一问,教师可因此讲解文章布局的精妙之处——通过“少先队员”愉悦的表情、“春风”熏醉、“欢声笑语”这些人、景的描写,反衬出“树”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样引出中间三个自然段对“树”功用的描写,反而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此解读,使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了了解,同时也给学生在今后的写作布局中提供了借鉴。

“教”与“学”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教”得多了,学生难免“消化”不良;“教”得少了,学生又缺乏“营养”。因此,要依学定教,鼓励学生学而后问,教师从问中体察到学生的理解程度、知识内化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深度。“学”为“问”之前导,“问”为“教”之纲领,“教”为“学”之领航,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了链条模式,相互衍生,构筑起阅读教学的三大支点。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