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实践”为经“情趣”为纬——《恐龙》教学及评析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7-11-06
  • 阅读量673次
  • 评分4
  • 24
  • 0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锋利无比”“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能围绕中心句,抓住主要特点,采用说明方法介绍其他恐龙的形态特点。

3.能根据图片和课外资料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第3~6自然段的内容,能运用课外资料制作恐龙名片,提高搜集资料、综合运用资料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恐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滋养和熏陶。

【教学过程】

一、穿越时空,触发阅读

兴趣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师在常州中华恐龙园与恐龙雕塑的合影,和学生聊天,相机介绍恐龙博物馆的展厅,引出穿越到侏罗纪的话题,并播放侏罗纪时代恐龙活动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穿越到侏罗纪的所见所感,教师在点评中引导学生认识恐龙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相机理解“沼泽”“漫游”的意思。

2. 揭示课题,了解文体。

(1)师:这段文字描绘了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

(2)组织学生讨论:恐龙博物馆有很多介绍恐龙知识的展厅,对照一下,这段文字可以放在刚才的哪个展厅里介绍?

(3)揭示课题,教师简单介绍文体:这段文字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篇专门介绍恐龙知识的说明文。

【讨论:说明文的教学不一定要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也可以上得有情有趣。金老师较好地利用了常州中华恐龙园的资源,以图片、音乐、视频带领学生在穿越中走进神奇的侏罗纪,在交流穿越见闻中不着痕迹地引入课文第1自然段的学习,同时充分挖掘了影像资料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理解了第1自然段中“沼泽”“漫游”等词语的意思。如果穿越时能配以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学生会更容易进入情境。在学习第1自然段内容时,金老师让学生对照展厅名,说说这段内容可以放在哪个展厅,意在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概括整段内容,但是这样的活动设计对学生来说操作过于简单,相当于游戏中的“连一连”,无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1)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2)出示词串:利剑、匕首、锋利无比、望而生畏。指名读,相机正音。

(3)出示利剑和匕首的图

片,观察发现利剑和匕首的区别。认识刀剑的“锋”,理解“锋利无比”的意思。

(4)学生交流看到锋利无比的剑和匕首的感受,找出表示这种感受的词语“望而生畏”。出示“畏”“鬼”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畏”的古文字像鬼手执杖形,从而理解会意字“畏”的本义,突破“望而生畏”词义理解的难点,并指导书写“畏”字。

【讨论:字词教学很扎实,利剑与匕首的比较,“锋”的认识,借助字源正确理解并书写易错字“畏”,借助关键字“畏”理解“望而生畏”的意思,设计非常精心。】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第2~6自然段,思考第2~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恐龙的哪些知识。

(2)说一说第2~6自然段的恐龙知识应该放到博物馆的哪个展厅里介绍。出示展厅名(配上图片):生活环境厅、形态厅、亲戚厅、生活习性厅、化石厅。

预设难点:第4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吃什么,第5自然段介绍了恐龙是卵生的,找不到对应的展厅。

组织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哪些内容?在讨论中了解动物的食性、繁殖、行动方式等都属于生活习性。

【讨论:在朗读理解第2~6自然段的内容时,金老师自己设计了多个展厅,让学生将课文内容分类放到不同的展厅里,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计。只是这里的展厅设计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如果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展厅,先小组讨论为展厅取名,再通过交流,评价哪个小组的展厅设计合理,哪个小组的展厅名字取得好。这样是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呢?】

三、比较阅读,品悟语言,迁移实践

1.对比阅读,领悟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恐龙形态的妙处。

(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介绍了几种恐龙,并概括恐龙的外形特点。

(2)出示概括介绍雷龙特点的句子,对比阅读,领悟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特点: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

原文: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师: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哪一种介绍更具体,表达效果更好?

生:用人们熟悉的大象与陌生的恐龙进行比较,就会让读者感受到雷龙大得惊人的特点。

生:通过模拟雷鸣声来想象雷龙的脚步声,表达效果更好。

师:课文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雷龙又大又重的形态特点。

(3)出示概括介绍梁龙、剑龙、三角龙形态特点的句子,与课文对比阅读,领悟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梁龙的身体很长。

剑龙的背上有剑板,尾巴上有尾刺。

三角龙有三只大角。

师:将这些概括的语句与

课文具体介绍的语句进行比较,你发现运用说明方法表达有何妙处?

(交流梁龙时引导学生讨论“二十多米”中的“多”能不能去掉,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通过看“吊桥”图片,引导学生领悟打比方要抓住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交流剑龙时引导学生讨论“利剑”能不能换成“匕首”,领悟打比方要选择最恰当的事物,才能把特点写得逼真、形象。交流三角龙时引导学生动作演示三角龙“角”的位置和长度。)

(4)破解科学家给这四种恐龙取名的秘密,并引导质疑:为什么科学家没有根据恐龙的其他形态特点为恐龙取名为小头龙或细尾龙?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不管是取名还是介绍,都要抓住恐龙最主要的形态特点。

【讨论:在了解恐龙外形特点的基础上,以雷龙为例子,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再以此为抓手,学习描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句子,体悟说明文语言形象、准确的表达特点;最后通过取名的探究,发现描写恐龙形态必须抓住最主要的特点。此环节层层深入,很有推进感。但是对缺乏说明文阅读经验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要理解作比较、打比方这些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以及抓住特点说明这么多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要求似乎过多。其实小学生的认识是非常感性的,过于理性的知识教学并不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因此这个对说明文知识的教学环节是否可以压缩,不必把教师列的说明文方法都要求学生理解。其实学生通过句子比较,认识到怎样说明事物才具体形象就很不错了。重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花过多时间理性分析说明方法,这样可以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实践。】

2.语言实践,依据“三星标准”介绍课外的恐龙形态特点。

(1)教师设疑:如果想要了解这四种恐龙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它们的生活年代、生活习性等,该怎么办?

学生交流搜集课外资料的不同途径。

(2)师:我对梁龙很感兴趣,在百度中查了关于梁龙的资料,发现足有七千多字的介绍,我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整理成了两句话。(出示句子:梁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北美洲,身体全长有二十多米。它们是草食动物,可能会在浅坑中生蛋,并可能成群结队行动。)

师:课文中也有描写梁龙的句子,老师想把课文中的句子去掉,把我整理的两句话替换进去,你觉得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具体感知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就像展厅的主题,整个第2自然段的内容都要围绕中心句来介绍,脱离中心句的语句则是多余的。

(3)围绕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介绍一种课外恐龙的形态。

①学习星级评价标准:围绕中心句;抓住主要特点;采用说明方法。

②学生练笔。

③选择两三名学生的练笔进行全班示范评价,达到一条标准得一颗星,达到三条标准得三颗星,超过三条标准(如运用了两三种说明方法等)可以得附加星。

④在示范评价的基础上,同桌相互评价。

【讨论:学习了写作方法以后,紧跟着设计了动笔环节,介绍课外恐龙的形态,增加学生的动笔实践,值得肯定。只是教师在“抓住主要特点,采用说明的方法”基础上又增加了“围绕中心句说明”的要求。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中心句,因此教师特意出示课外资料中对梁龙的介绍,在“能不能替换”的讨论中促使学生对中心句的认识从概念走向具体,这样指导当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意中又提高了表达的要求。如果删去中心句这个要求,就只是要求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恐龙的外形特点,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这样设计动笔练习,目标更加明确集中,对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更加有效!】

【修改建议】

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说明文课文怎样上?像这样一篇课文,不少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在教学有关恐龙的知识,结合课文内容认识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等,这样就很容易将说明文上成科学常识课。金老师设计的这堂课,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初步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能围绕中心句,抓住主要特点,采用说明方法介绍其他恐龙的形态特点”上。有关恐龙的知识是课文内容,而通过课文理解认识说明的方法,并且结合恐龙形态介绍迁移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这篇课文设计反映出金老师正确的语文教学观。特别是她在教学设计时能充分利用本地中华恐龙园的资源,设计出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说明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可圈可点的。

当然,这堂课的设计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我建议金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 第一环节的恐龙展厅设计,教师直接提供展厅的名字,主要是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和主要内容。建议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展厅,自己为展厅取名,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讲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正确理解课文的层次和主要内容,还锻炼了学生列小标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很具有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2.第二环节中,说明文知识的理解分析是否可以再压缩些?教师解读文本时会发现课文中包含的诸多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是教师的专业解读,反映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其实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文体意识非常淡薄,要区分清楚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也不容易,再要细化到区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难度就更大了。金老师在这个环节里设计了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比较,就能感性认识“这样说明事物才具体形象”。至于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似乎无须再去深究。其实作者在介绍恐龙时,也不是先想好用什么方法,再来介绍恐龙的。对小学生来说,熟悉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经验,丰富感性认识,相较对说明方法的理性认识更加重要。因此这一环节应该加强的是课文朗读,在熟悉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介绍各种恐龙的外形特点,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下一环节中语言的迁移运用。

3. 介绍一种其他恐龙的形态,提出要“围绕中心句、抓住主要特点、采用说明方法”,并且特别强调要运用两三种说明方法,难度是否偏高?建议减少要求,只让学生具体介绍恐龙的形态,评价重点落在“谁的介绍更加具体、形象,让人看了就能够想象出恐龙的样子上”,教师不去有意强调运用几种说明方法或运用何种说明方法,这样是否更加符合儿童语言表达规律,等。

4.在学生表达实践和交流以后,建议增加一个修改的环节。学生有了一次表达实践,加上师生共同交流点评,会有很多新的认识和体会,这时候让学生自己修改所写的恐龙介绍,学生就可以真正感受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学生学习运用说明的方式来介绍恐龙,往往不能一次就写好,让学生有反复认识反复修改的机会,其收获会更大。

以上建议供金老师修改时参考。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锋利无比”“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2自然段,初步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尝试自主介绍其他恐龙的形态特点,在实践中感悟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3.通过阅读激发探究恐龙奥秘的兴趣,能运用课外资料制作恐龙名片,从中受到科学精神的滋养和熏陶。

【教学过程】

一、穿越时空“看”恐龙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师在常州中华恐龙园与恐龙雕塑的合影,引出穿越到侏罗纪的话题。教师语言创设穿越情境:“让我们闭上眼睛,坐上魔法小火车,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哇!这隧道很长很长!有一亿五千万年,可是我们的魔法小火车很神奇,一会儿就到了。快,睁开眼睛,你们看——”(播放视频)组织学生交流穿越到侏罗纪的所见所感。教师在点评中引导学生认识恐龙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相机理解“沼泽”“漫游”的意思。

2.揭示课题,了解文体。

(1)师:这段文字描绘了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根据这段文字来为常州恐龙博物馆设置知识展厅,你会为这个展厅取什么名字?

(预设:恐龙生活的年代、神奇的侏罗纪等,让学生比较,看最喜欢哪个名字。)

(3)揭示课题,教师简单介绍文体:这段文字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恐龙》,这是一篇专门介绍恐龙知识的说明文。

【讨论:金老师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让学生穿越到神奇的侏罗纪,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恐龙的兴趣瞬间被触发。在读懂第1自然段课文内容时,教师采用了为恐龙展厅取名的活动,设计颇具匠心。第1自然段的“取名”活动在班级层面展开,为第二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2~6自然段,并为各个展厅取名提供了很好的样例。】

二、设计展厅“知”恐龙

1.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串:利剑、匕首、锋利无比、望而生畏。 指名读,相机正音。

(2)出示利剑和匕首的图

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区别。

(3)看图认识刀剑的“锋”在哪里,理解“锋利无比”的意思。

(4)学生交流看到锋利无比的剑和匕首的感受,找出表示这种感受的词语“望而生畏”。出示“畏”“鬼”的古文字,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畏”的古文字像鬼手执杖形,从而理解会意字“畏”的本义,突破“望而生畏”词义理解的难点,并指导书写“畏”字。

2. 小组合作设计展厅名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成员开火车朗读第2~6自然段。

(2)小组合作设计恐龙博物馆。先根据课文内容构思一个恐龙博物馆,讨论这个博物馆可以分为哪几个知识展厅,再为这些展厅取合适的名字。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台上台下互动评议,讨论哪些小组的展厅设计得合理,哪些小组展厅的名字取得夺人眼球、有情趣,并通过评价推选最佳的展厅设计小组。

【讨论:相比第一次设计中将段落内容与展厅“连线”的做法,当“展厅设计师”对学生来说更有挑战性,更具真实感。特别是以“为展厅取名”的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依据课文内容设置恐龙知识展厅的设计,很有创意。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充满挑战的活动中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课文。为展厅取名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一种列小标题的实战训练。】

三、语言实践“品”恐龙

1.对比阅读,初步领悟说明方法。

(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介绍了几种恐龙,并概括恐龙的外形特点。

(2)出示概括介绍雷龙特点的句子——“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与课文具体介绍的语句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化身记者采访小游客:“你来到种类形态厅,喜欢读到哪一种介绍?”学生从游客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模拟雷鸣声来让他们想象雷龙的脚步声,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3)出示概括介绍梁龙、剑龙、三角龙形态特点的句子——

梁龙的身体很长。

剑龙的背上有剑板,尾巴上有尾刺。

三角龙有三只大角。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具体介绍的语句,交流体悟运用说明方法表达的妙处。

(交流梁龙时通过看“吊桥”图片,引导学生领悟打比方要抓住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交流剑龙时让学生讨论“利剑”能不能换成“匕首”,从而领悟打比方要选择最恰当的事物,才能把特点写得逼真、形象。)

(4)看图介绍课文中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形态特点。看谁的介绍最能吸引观众。

【讨论:这一部分通过比较阅读,反复朗读课文中具体介绍恐龙形态特点的语句,并且看图介绍恐龙的形态特点,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语言,积累表达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对于说明的方法,教师只是随口点明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对其他说明方法没有去细化,同时删去了第一次设计中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和给文中四种恐龙取名秘密的探究,这样大大节省了关于“方法”教学的时间,重在引领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和感性积累说明文语言表达经验。取舍之间体现出教师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实践的意识转变。】

2.语言实践,运用方法进行介绍。

(1) 恐龙的种类的确很多,据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恐龙的种类共有900~1200种,形态也的确是千奇百怪,你们看——(出示恐龙图片)

(2) 你能不能选择一种恐龙,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外形特点?(生练笔)

(3) 选择两三名学生的练笔进行全班生生互动的示范

评价。

出示学生练笔一:震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有40吨重,比8头大象还要重。它高大得像一座小山,走起路来地动山摇,好像发生了地震。

组织学生评价:这位同学的介绍哪里写得好?哪里还需要修改?通过评价让学生感知这位同学模仿书上描写雷龙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震龙又大又重的特点,但是“有40吨重”表达不够准确,可以改为“超过40吨”。

出示学生练笔二、三,组织学生评价,评价时关注同伴在介绍时采用哪些说明方法突出了恐龙的外形特点,哪些词句的表达不够准确,需要修改。

(4)在示范评价的基础上同桌相互评价。

(5) 学生在同桌评价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小练笔。

【讨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本环节通过“看图、练笔、全班示范评价、同桌相互评价、自主修改”五个步骤引导学生介绍其他恐龙的形态,这样设计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动笔练习目标更加明确集中,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突出了语文课的实践性,对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更加有效,因为这时学生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切身体验。】

四、角色扮演“讲”恐龙

1.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各自选择了一种恐龙,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了它的外形特点。现在让我们以恐龙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走进恐龙展厅,每个小组将课外搜集的资料组合成恐龙知识展厅的讲解词。

2.先组内同学交流介绍,形成本组的恐龙知识主题展厅讲解词。

3. 指名小组上台,组员扮演展厅的小小讲解员,介绍恐龙知识。台下的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评价。

评价要点:哪个同学把恐龙知识介绍得最清楚,最吸引人?哪个小组介绍得最好?

【讨论:这是一次很有挑战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小组成员选择同一个展厅知识相互介绍,让每个学生写的文章有发表的机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交流时可以发现对同一个恐龙知识的多元介绍方式,有助于组内伙伴形成互动学习的生动局面。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要求每组同学将各自的介绍组合成本组的恐龙知识展厅讲解词,而且让每组同学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互动评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他小组讲解的亮点,从中获得启发;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这样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写、听、评等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的认识也会有具体而深切的体会。】

执教者磨课体会

1.跳出“知识方法”的陷阱,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在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用12分钟的时间和学生讨论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用6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发现“抓住特点、围绕中心句”进行说明的语文知识,而学生的练笔实践只有3分钟。 吴教授指出:“当下许多教师上语文课已经从过去‘教课文’的陷阱中跳了出来,但似乎又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将知识方法指导视作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吴教授的话振聋发聩,使我清醒地认识到对缺乏说明文阅读经验的三年级小学生来说,“实践”比方法的指导、知识的教学更重要。

于是,在第二次备课时,我打破之前自认为完美的活动设计,调整了学习的内容和各环节时间的分配,大大压缩了说明方法的教学时间,删去了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感悟和恐龙取名秘密的探究,强化了学生“概括、朗读、练笔、评价、修改、讲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际教学后发现,虽然课堂上活动的推进不像原先那样严谨,虽然一开始学生的表达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但是学生主动表达的愿望更强烈了,他们浸入了语文实践的大海,在呛水中、在旋涡和风浪中学会了游泳。比如,在模仿课文写法介绍一种恐龙的形态这一实践中,学生先通过自主练笔积累了实践的经验,再通过生生互动评价感知到运用说明方法就能把自己喜欢的恐龙形态介绍得更吸引人,最后通过自我修改转化了生生互动交流中产生的新认识、新体会,把自己喜欢的恐龙形态介绍得栩栩如生。

2. 走出“教师替代”的误区,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常州中华恐龙园是闻名全国的恐龙主题游乐园,在第一次备课时我就告诉自己:要充分利用好恐龙园这一本土教学资源,常州的语文老师上《恐龙》一课,应该和其他地区的语文老师不一样。于是我对照课文内容,模拟恐龙博物馆设计了恐龙知识展厅,让学生对照展厅的名字,说说每一自然段的内容可以放到哪个展厅里。吴教授肯定了设计展厅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同时指出应该让学生自己当展厅设计师,小组合作设计展厅,为展厅取名,讨论取名的优劣。此时我才察觉到教师当展厅设计师,其实质是包办替代了学生的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配角,这样的活动设计缺乏弹性,没有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空间,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我先以第1自然段为例,在班级层面指导学生根据文字为恐龙博物馆设计展厅,并为展厅取名。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根据第2~6自然段的内容来设计展厅并取名。按照新的设计执教后,我欣喜地发现只要给学生空间,他们就会呈现出无限的创意和精彩。他们会为第3自然段取名为“亲戚厅”还是“同时代生物厅”而争论;他们会为第4、第5自然段是设计一个展厅还是两个展厅而据理力争;他们会为第6自然段设计的展厅取各种各样的名字,如谜团厅、毁灭厅、灭绝厅等。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理清了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恐龙知识的,并于无痕中提升了概括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 舍弃“全面完整”的高标,促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一次设计时,在练笔前我带领学生学习了“三星”级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练笔,并互动评价。执教后发现因为要求太多,有些学生被这些要求束缚了,反而无从下笔。吴教授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改进意见:“如果删去中心句这个要求,就只是要求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恐龙的外形特点,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又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在吴教授的建议下,我舍弃了原先的“三星”级练笔标准,让学生选择一种恐龙,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模仿课文的语言介绍其外形特点。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目标更清晰了,表达练习的效果也更明显了。

前后两次教学实践,我在“改变之间”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在“取舍之间”进一步确立了语文课的儿童立场。磨课的经历也启示我,未来教学生涯的每一节课都要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唯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吴教授磨课感言

《恐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性说明文,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基本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恐龙的知识。文章浅显易懂,但稍不注意就会上成学习恐龙知识的科学常识课。金老师的这堂课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初步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尝试自主介绍其他恐龙的形态特点,在实践中感悟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语文课的性质任务。

当下许多教师上语文课已经从过去“教课文”这个陷阱中跳了出来,但似乎又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将知识方法指导视作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实学习语言知识或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运用语言不是一回事。正如课标指出的,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而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儿童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运用。就像我们学习计算机,首先要学的不是计算机的原理,而是计算机如何操作,因此不必在计算机原理的学习上花费太多工夫。所以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母语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这是儿童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对成人学习语文来说,方法规律的直接指导可能有效,而对儿童来说不一定有效。儿童正处于语文学习经验积累的初级阶段,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经验,语文知识和方法规则也应该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感悟的。这是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然而,现代语文教学恰恰在对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上产生误解,以为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先理解方法规律,然后才能运用。教师备课时最关注的是这篇课文应该教学哪些方法规律,似乎语文课上不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规律,教师就没有尽到指导责任,金老师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也很明显地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在“领悟运用说明方法介绍恐龙形态的妙处”环节,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学生理解说明的方法、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在跟进的“语言实践”环节中又提出“要围绕中心句介绍恐龙的特点”。在方法指导上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练习的时间。其实对学生来说,最缺少的是如何具体介绍恐龙形态的实践经验,如果先让学生模仿课文动笔介绍恐龙形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对照课文发现差异,寻找自己介绍时的不足,然后修改自己的练笔。按照这样的程序去指导,学生不仅能将恐龙的外形介绍得更加具体,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切而实感。

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应该对语文课的方法指导重新进行调整:从原来的以方法指导为先,改为以学生的实践为先;从原来的重视教师的方法指导,改为重视学生的运用实践;从原来的追求方法指导的完整性,改为方法指导的针对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语文课上学生亲身参与的语文实践活动,比教师的方法规律指导更重要,也更有效。

金老师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强化了学生的语文实践。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安排了三次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第一次,依据课文内容为恐龙知识展厅取名,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课文;第二次,模仿课文写法介绍一种恐龙的形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动笔写作以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点评,并且再引导学生进行修改;第三次,扮演展厅的小小讲解员,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介绍恐龙知识。

这堂课以学生饶有趣味的语言实践活动为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迁移实践,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会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又把课外资料的搜集和运用巧妙地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从而让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落地,上出了说明文的趣味和语文味,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了教师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和大语文教育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上海师范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