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让预习成为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石

  • 投稿康斯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51次
  • 评分4
  • 65
  • 0

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225002) 张珊珊

预习能力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传统教学认为,预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活动,与教师主导作用关联不大。这就致使学生的预习环节常常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相互性,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要做到切实有效,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并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因而,设计富有实效且高质量的练习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一、在关注课后习题中以本为本

高年级学生的自主预习所关注的内容已经不再是课文的生字新词,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对教材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与感知层面上,从而获取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形成自身的整体感知,为课堂教学中全面深入地走进文本奠定认知基础。而课文的练习思考题是教材编著者依据文本的核心与重点精心设计出来的,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洞察文本的写作特色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与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后面的练习思考题,以文本为本设计练习题,确保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走偏路,不走歪路。

例如,《烟台的海》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烟台的海的?请当一回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四季的特色?这道题目旨在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顺序,并在吸收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尝试运用语言。针对这样的思考题,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预习题:1.文章所写的四个季节的海各有怎样的特点?2.为什么写了海,还要写人呢?第一道题旨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大体内容;而第二道题则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表达的特质中,为学生语言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在建立新旧联系中温故知新

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学生通过预习走进新课文的重要媒介。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入手,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照,探寻出彼此在范畴与深度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预习练习题的设置中,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寻找到一种联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石灰吟》这首古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在教学这首古诗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收集以前学习过的咏物诗,学生很快就收集了《竹石》等诗。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通过两首咏物诗之间的对比,共同探究咏物诗在创作层面上的共同特色,形成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感知,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种预习题的引领,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古诗,同时也为新课文的学习做足了准备,可谓一箭双雕。

三、在激发学生兴趣中享受预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任务也同样如此。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小学生对新颖而有趣的内容易于产生强烈的探究期待。如果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预习题设计得平淡单一,甚至雷同,就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审美厌恶。因此,教师除了要在预习题内容层面上充分考量外,还要在预习的题型上做足文章。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灵活地采用各种不同的预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欲望与热情,从而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譬如,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如《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师可以布置朗读预习,让学生用复读机等现代工具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呈现一份独特的“朗读作业”;学习描写风土人情和风景的课文,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可以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寻找与文本语言相对应的图片,在图文的互证下,赏析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交上一份“裁剪作业”;学习名家名篇的文章,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感受作者辉煌而平凡的一生。

当然,预习题型的设置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与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才能设置出更加切合学生需要,熨帖文本内容的预习作业来。

四、在依循个体差异中因材施教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差距,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力和所得成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才能通过预习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使用统一标准,势必会造成优秀生难以“吃饱”、学困生难以“消化”的尴尬窘境。因而,教师需要进行分层性的作业设置,甚至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创设预习任务,以不断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就设置了三个预习题目:1.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中安塞腰鼓的雄伟气势与特点;3.自主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与文字资料,从另外的视角感受安塞腰鼓。三项任务中,前两项是“保底工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学困生有能力与条件的可以完成第三项任务,而优秀生在完成第三项的基础上还要自我设计题型进行预习。

当然,在高年级段进行预习设置时同样离不开教师的评价。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对预习题目的完成度、在完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与意识以及对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的辅助作用等层面入手。当然,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切实提升每个学生的预习激情,让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