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小学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初探

  • 投稿周冲
  • 更新时间2017-09-14
  • 阅读量792次
  • 评分4
  • 99
  • 0
口语交际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十多年来,特别是2011版课标颁布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在口语交际的目标、内容、教法以及评价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要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必须遵循生活化原则,消除教学与生活之间的隔阂,努力创设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有效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流沟通。

一、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回归教育本质,呼应课标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主张把受教育者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培养有灵魂的公民。这也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口语交际教学板块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目标的制定,到内容的呈现、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可以说都与生活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口语交际生活化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之路。

(二)解决现实问题,凸显课程价值

有研究者指出,本世纪初新课改刚开始,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们对口语交际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出现了课程虚设、挤占课时、敷衍塞责等现象。[1]而当下,上述问题已经有所缓解,以下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口语交际沦为单纯的听说训练。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单纯练习倾听,练习说话,而不注意设置生活情境,不对接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只是为听而听,为说而说。即便是讲故事这种学生喜欢的形式,也成了“独白式”的自说自话,学生兴趣减少,学习效率不高。

2.口语交际成为写作的附庸。正像有人把阅读课上成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一样,很多教师也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指向写作的口语表达课,前边的听说练习只是为了给后边的写作做铺垫。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产生对口语交际课的畏难情绪也就不足为奇。

3.口语交际训练局限于口语交际课堂。一些教师认为,口语交际训练只是口语交际课的任务,平时的教学用不着强调口语交际,反正也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

4.不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不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其次,在指导口语表达方面不得法。再次,不关注交流中的积极应对。

口语交际教学最终指向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素养,因此需要教师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中,在听说双方的互动中,训练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换言之,只有突出强调生活化的原则,才能凸显口语交际课独特的课程价值。需要说明的是,生活化本是口语交际的应有之义,但为纠偏,不得已而名之。

二、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一)立诚:育人的价值追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至理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地大道,也是与人交往的基石。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认为人的语言交流要从心出发,宁可“讷于言”,也不要佞言巧辩。

因此,笔者把口语交际的价值追求定位为:立诚。做真人,养诚心,说真话,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善于交际的君子,不做哗众取宠、油嘴滑舌之人。口语交际不是为言说而言说,而是为了有效沟通;不能不择手段地言说,而是为了文明和谐地交流。

(二)真实: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口语交际教学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学设计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一是设置真实的场景。教师应创设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交际情境,提供恰当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各种场合的交际行为。真实的场景包括:真实的课堂学习情境,如问答、讨论等;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如竞选、辩论、游戏等;真实的家庭生活情境,如家庭娱乐、亲子对话等;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如旅游途中的问路求助等。如果要开展创编童话、表演故事等活动,其指向应是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如何交流沟通、如何协同学习,而不应把讲好故事、演好剧本作为唯一目标。

二是进行真实的评价,即紧紧围绕口语交际标准进行评价。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和习惯,重在鼓励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2]教师要据此制定基于学情的评价标准,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针对学生的交际情况,做出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

(三)互动:提高交际能力的途径

强调互动性,就是强调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战性。互动才有交际,互动才有应对。教师应创设各种互动情境,体现问题导向,让学生置身其间,主动锻炼学习。学生在交际互动中产生动力,进而合作互助。在良好的互助合作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都得到了提高。

三、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如何实施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笔者认为,要强化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评价激励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认真倾听、注意场合、尊重对方、大胆自信、遵守规则等良好习惯。现结合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谈一下认识。

(一)强化教师的三种意识

1.强化目标意识。任何高效的教学都源于良好的目标制定,口语交际也不例外。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明确,一二三四要能说清楚;二是准确,要体现课标方向,体现年段特点,体现课本要求;三是具体可操作,教学目标必须可观、可感、可说、可评。多少年来,受淡化知识体系理念影响,语文教材对年级、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的指向不明确、不具体,口语交际课也像其他语文课一样,教师不仅要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教什么,这大大超出了一线老师的能力,造成了教学的盲目和低效。新的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努力扭转这一倾向,每次口语交际课都在书页的下部,以“小贴士”的形式明确标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如此,语文教师便更易操作,教学中只要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精准对接落实即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话题及目标要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话题及目标要素

2.强化评价激励意识。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及时的评价激励。口语交际教学要采取小目标、小步骤、多引导、快评价的方法,以赏识、鼓励、耐心的态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成就感和自信心。评价标准以新课标为参照,区别不同年段的特点。一些教师创造性地总结出“情景测验法”“现场评价法”“事后反思评价”“口试法”“观察记录法”“自我评价”等有效评价方法,给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3]

3.强化课程开发意识。对比新旧教材可以发现,新教材中口语交际的次数少了。这是在提醒广大语文教师,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而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课程资源。我们只有跳出一学期几节的口语交际课,扩大视野,开发利用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资源,才能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功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实现口语交际生活化教学的最高目标。一是向语文课堂延伸。把写字、阅读、习作等语文活动都纳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教师时时刻刻都能关注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情况。如有教师教学《动物王国开大会》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思考:狗熊前几次的通知大家为什么没听懂呢?一个合格的通知需要说清楚哪些内容呢?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展示,互相补充,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课文,还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二是课内外整合。把年级交际目标作为语文教学乃至班级活动的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热火朝天的学校生活中锻炼听说能力。如一些教师利用早读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我是朗读者”“飞花令小擂台”“我是新闻发言人”等常规交流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三是校内外整合。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以及孩子活动的社会场所,都可以成为他们学习口语交际的大课堂,教师可以定期布置、口语交际任务,设计活动程序,并注重评价反馈。例如,一些学校在低年级开展“说好四句话,做个文明人”活动,要求孩子早晨起床后向家人问候“早上好”,上学前向家长说“再见”,放学回家后说“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晚上睡觉前向家人道“晚安”。这种德育主题活动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口语交际课程,孩子在和家人的良性互动中学会了礼貌表达。

(二)培养学生五种习惯

1.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不仅仅是日常交流的良好习惯,也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我说你做》,内容是“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一个人发指令,其他人做动作。”这就要求发令官发出指令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听,然后快速反应。为了能听清楚,老师在示范时,就要明确交代:发令官要大声说,让大家听得见;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安静,注意听发令官说话。为此,可以课前做一个铺垫游戏:听话、传话。课中练习时,要紧紧围绕“保持安静、认真听”去评价大家的表现,引导学生专心听,而对反应快慢、动作对错不去重点关注——因为儿童的差异性决定了这个游戏难免出现差错,有些孩子虽然听到了,因慌乱也会出错。如果班级学生表现较好,差错较少,教师可以考虑提高难度,由简单动作过渡到复合动作(如课本第二种训练)甚至复杂动作,如组织“我说你反着做”的游戏,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2.注意场合。真理都是相对的,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和要求。就像说话,一般的要求是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见《我说你做》的目标)。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交际的情境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调整。这里有一个交际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影响无关的他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国人在境外常给人一种喜欢大声吵闹的印象,机场的候机大厅、餐馆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只要有两个人,就会热闹得像唱戏一般。毋庸讳言,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确实比较常见,所以每逢国内举办重大的国际性活动,各大媒体就会呼吁民众学习日常礼仪。

因此,新编一年级教材中设置“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的训练目标(《用多大的声音》)很有必要。教师在教学此课时,一定要向孩子渗透说话时注意场合的意识。人多时,发言要大声,让最后边的同学听得到;人少时,说话的音量要调小,让最远的同学能听清即可;单独交流时(如在教师办公室和图书室),就要轻轻说,让对方听到就行了,切记不要打扰周围做其他事情的人们。这里要反复强调尊重、不打扰的原则。

在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有些一年级的老师对此课的教学很有心得。老师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大声小声的区别,特意明确了音量的级别:在要求安静的环境里,两人窃窃私语用一级音量,其他人听不到。在人数极少的小范围对话,用二级音量,不用费劲能听清。在几十个人的班级里发言、讲故事,要用三级音量,把每一字音送进每个同学的耳朵里。在空旷的场合指挥集体行动,或者喊人找人,就需要四级音量。至于扯着嗓子喊的五级音量,一般情况下是不主张使用的。为了更直观生动,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还做了音量小喇叭的道具图片,让小裁判用它示意讲话人增加或降低音量,效果很好。

3.尊重对方。既然是交际,就有双方或多方。口语交际绝不是自说自话的“独白”和旁若无人的“表演”。以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往往会出现偏差,看图说话、续编故事等教学设计,成了单纯的听说训练,对于实际交际作用不大。守正纠偏,就需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向其渗透明确的对象意识。让孩子们明白,口语交际眼中要看到对象,心中要尊重对象。如一年级上册《我们做朋友》一课,教学目标很简单: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礼仪,也是学生最需要首先养成的交际习惯。以诚交朋友让眼睛这个心灵的窗户说话吧!教师在执教此课时,不要偏离目标,也不要超越目标,不应视“看着对方的眼睛”为小儿科,而应该认真地训练,耐心地提醒,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播下美好素养的种子。

4.大胆自信。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大胆自信的表达习惯。有人说,中国人骨子里天生具有内敛含蓄的基因,人们甚至把不会说话、不善表达当成优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伟人贤士都有滔滔辩才,孔子、孟子、韩愈、苏轼、王阳明、鲁迅、孙中山、毛泽东……他们都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有大胆自信的个性特点。我们也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这种品格。例如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一课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孩子们发挥多大的想象力,创造多少奇特之法,而是让孩子们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分享自己的经验。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他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这里没有对错优劣,只要他能积极主动。再如一年级下册《打电话》一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模拟情境,鼓励大家自然大方地表现:给别人打电话时,先要说清自己是谁。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特别是后一点,老师一定让全体孩子都能感受体验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模拟打电话情景,故意模糊一些话语内容,诱导学生来追问。放学时,教师还创造性地让一半学生放学,留一半学生,安排他们回家后给另一半学生打电话,任务是交代明天学校的活动要求,看哪些通话双方圆满完成了“作业”。[4]这样,学生们带着任务,主动参与,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锻炼。

5.遵守规则。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生活化情境不同,就会出现需要学生遵守的不同要求。例如,集体活动有制度,教别人做游戏有程序,说话表达和评价交流也有规则。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活动之初讲清规则要求,活动之中监督执行,活动之后评议规则落实情况。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交际中学会有规则地生活,才能更好地体现口语交际的生活化特点。

当下,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应遵循生活化的教改路径,明确立诚、真实、互动的价值特征,强化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评价激励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场合、尊重对方、大胆自信、遵守规则等良好习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元媛.创设交际语境,凸显交际互动[J].小学语文,2016,(12).

[2]黄成欢.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3]王琼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3,(8).

[4]李秀婷.杜威与陶行知教育理论比较研究及启示[J].生活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