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段教学的价值
语段教学的必要性是由语段的内在特点决定的。这是语段教学的一种本源性思考。一般来说,语段具有三个特点:
1.精彩的语段情节
进行语段教学的前提是,必须首先确定哪些语段是文章的精彩部分。文章的精彩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内容。当然,因文章题材与体裁不同,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6课《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的重大事件,描写了北京三十万群众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开国大典的难忘时刻。课文依次介绍了参加大典的人员、会场布置、群众的到来、典礼程序、游戏呼号等内容,向我们传达的是群众成为新中国主人的那份骄傲和自豪感。通过文本解读,可以确定“典礼过程的记叙”这一部分内容最能表现群众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崇敬之情。因此,可以把这一个语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2.精巧的语段结构
结构合理,可以使语段成为一个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如果说主题是语段的“大脑”,材料是语段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语段的“骨骼”。学习一个语段,必须从建立学生的语段结构意识出发,帮助学生理清语段内部的层次构成,把握语段结构的规律,熟悉安排语段结构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语段表达的主要意思。但是,语段不同于自然段,语段与自然段的关系大致有以下三类:
(1)语段小于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段组成。构成语段的结构方式:一是按照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来安排句子的排列顺序,使语义与语气前后贯通,共同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这种结构方式实际是依据句与句之间语义逻辑顺序来排列句子的。二是使用关联词语,即借助一定的关联词语把几个相关的句子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语段。
部编版教材中《乌鸦喝水》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是按这样的顺序构成语段的: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这个自然段是由按照语义逻辑顺序排列的3个语段组成的:找水、瓶子有水、喝不着水。这是一种并列关系。
(2)语段大于自然段。有时为了修辞上的某种需要,为了强调、突出,或者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作者常常把意义上密切相关的几句话分行写成几个自然段。这时,便会出现语段大于段落的情况。例如: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课《我是什么》的第一、二自然段就是一个大语段。这个语段中的每一个自然段都是讲“水”变化的不同形态,都是用“命名法”写的,所以是一个有意义联系的大语段,应该合成一个板块进行教学。
(3)语段等于自然段。即语段与自然段在形式上重合,文章的一个自然段正好是一个语段。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自然段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四种:总分结构、并列结构、承接结构和转折结构等。
3.精致的语段写法
学习语段,要重视对语段中描写方法和修辞格的理解与运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格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8种。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一文向我们描绘了神奇的桂林山水,重点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与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地描绘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精读部分,是一个重要语段,教学时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块内容上。
二、语段教学的内容
语段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梳理出有关的线索:
1.语理。从语段本身特点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如上所述,主要有:语段精彩的内容情节、精巧的表达结构和精致的写作方法等。
2.学理。从小学生学习特点出发确定教学内容。主要是:从整体到部分、从感性到理性、从巩固到应用等认知发展顺序和规律。
3.教理。诸如:基于学生,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基于文本,根据文体明确教学内容;基于语言,确定教学内容等。
下面以一个典型语段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为例加以说明: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语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荫道上,应接不暇。”这个语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教学的内容至少有以下8个项目:
(1)语段的认读。整个语段的认读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中的三个字“簇”“姹”“暇”要读准。
(2)语段的段意。这个语段是围绕花的数量为中心写的,它的主题是“花的海洋”。
(3)语段的形式。此段先写“花景”(形状、颜色、数量),再写“感受”,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4)语段词语。一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不是写两个对象,而是写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花团锦簇”写的是形状,“姹紫嫣红”写的是颜色。二者有动静、质量的对比,有韵律节奏的不同。二是“山荫道上”“应接不暇”,它们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
(5)比较语段。可以安排与简短的一段话比较,判断其中的异同和优劣,发现一些语言表达特点。
(6)诵读语段。读出这个语段的声音轻重和节奏变化。
(7)积累语段。背出这个语段。
(8)仿写语段。读写结合,仿照这个语段写一段话。
以上8个内容都可以作为教学的预选内容,但不可能作为全部的教学内容。笔者综合考虑后认为,可以把这个语段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第3、4、7三个项目。
三、语段教学的策略
策略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与应对。策略是为目的和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指向就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1.指向语段意义
语段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语现象。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一个语段的意义代表了一种思维形态和一种言语现象的混合,以至于很难说清它到底是一种言语现象还是一种思维现象。没有意义的语段是一个空洞的框架。因此,意义是语段的标准,是语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看,它可被视作一种言语现象。
(1)理解语段。以课文的题目为例。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题目由两重意义组成:一是自己的花自已看,二是自己的花让别人看。从境界看,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更高。此外,还可以进行拟题训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题目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主观想法。如果从客观事物的角度看,这篇课文的题目应该是《德国的花》。如果从哲理的观念看,这篇课文的题目应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概括语段。概括语段大意是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组织语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之一。学生对概括语意颇觉困难,往往不是抓不住主干就是概括不全,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罗嗦,不符合“明确、完整、简要”的要求,而且仅仅是学一课会一课,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概括语段的方法主要有:
①摘句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直接从文章中摘出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一是摘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这种句子往往是一段话的中心,因此,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意。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的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可作为第一自然段的段意。二是摘过渡句。课文中的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例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9课《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上启下,概括了文章上下部分的大意。
②串连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段中无重点句,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可以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如果一个语段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要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1课《太阳》第一自然段分别写了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所以段意可串连为: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③取“主”法。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它们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语段,就是重点语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语段的意思为段意。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体现了全段大意。
(3)背诵语段
背诵是语段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大凡语言优美、使用修辞、富有哲理的语段应该要求学生背诵。可以是课内背,也可以在课外背。
语言优美的语段,背!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选学课文第1课是老舍先生写的游记《林海》。文章生动传神的描写,使我们读来如同身临其境。文中很多处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描写,还有精彩的比喻。其中,第三自然段特别值得体味、记忆。
使用修辞方法的语段,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是梁晓声写的《慈母情深》。文中有两个语段值得背诵。一个语段是:“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该语段采取倒装的写法,用了三个反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复杂心理感受。另一个语段是:“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文中用了4个“立刻”,刻画了母亲忘我工作的情境。这些反复的修辞写法多么具有表现力啊!
富有哲理的语段,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第1课是藏族作家次多写的《拉萨古城》。文章最后一个语段充满了佛教色彩,富有人生哲理,值得背诵。
2.指向语段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因此,在语段教学时就应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整体到局部。语段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两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一,语段的内在联系。先让学生阅读语段,把握语段表达的整体含义,然后再去梳理每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读懂语段的结构方式,最后再去关注语言的表达。其二,语段与篇章之间的关系。语段的存在相对独立但并不孤立,表达的段意往往是与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一致的,表达的方式也是与整篇文章的风格相符的。
(1)梳理结构。语段教学对语段结构的梳理必不可少。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雷雨》是一篇训练学生梳理语段结构的好文章。从整篇文章看,它是一个大语段,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把一场雷雨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真是精彩极了。教师可以根据“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个板块设计教学环节,引领学生进行语段结构的梳理,并把学生引入雨境之中。
(2)分解层次。《雷雨》这篇文章,也是分析语段层次的好文章。如文章对“雷雨前”的描写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而且层层推进,表达生动有趣。这个语段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乌云密布
第二层:狂风大作
第三层:电闪雷鸣
第四层:哗哗下雨
这是一种因果关系语段,前面三个是原因,最后一个是结果。其中的三个动词“压”“吹”“垂”特别有表现力。风云飘飘、雷电交织、动物和景物交融,呈现出一幅雷雨前的景色图。
(3)建构图式。在梳理结构、分解层次的基础上,要从具体事例抽象出语段的构建模型,采用“思维导图”把语段的结构形象化。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信息链接,是掌握语段结构特征的有效方法。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课是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文中描写白鹅步态的语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丰子恺先生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白鹅的高傲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对增强文字画面感和表达作者喜爱之情的精妙作用,可以采用一边品读语言一边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教学。
3.指向语言表达
(1)朗读语段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段教学的好办法。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诗,教师指名一个学生朗读第一节中“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一句。读完之后,教师问“你感觉自己读得怎么样?”这名学生觉得自己读得既无错字又无掉字,还比较流畅,就很自信。他回答道:“我觉得读得还可以。”老师又找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再读这一节。之后又问前一位学生:“你感觉你的朗读和他有什么区别吗?前一位学生说:“有,我读得没有他有感情,尤其是‘红彤彤’没有读好。”老师让前一位学生再试试。于是他又仿照后一位学生的语气读了一遍。显然比第一遍好得多。老师又接着问前一位学生:“感觉有进步吗?”“有。”老师范读一遍后,又让前一位学生模仿老师朗读。教师又问:“这一次朗读你又感觉怎样?”他说:“我读到‘朵朵’的时候读得很慢,感觉天空中有很多很多白云,当我读到‘红彤彤’时,我从‘红’字就开始用力、提劲,然后稍微一拖音又连续读出‘彤彤’两字,感觉眼前就是一片火红火红的晚霞。”顿时,整个教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师生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是一个精彩的语段朗读片段。精彩之处在于:①它有多种形式的读。有学生的比较朗读,有教师的示范朗读,还有某一学生的多次反复朗读。朗读能力只有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②它有读与评的结合。从读到评,先读后评,读中有评,评中有读,读评结合,相得益彰。读的改变是在评价和指导中逐步实现的。③它有学生的自我认识。读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自主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从学生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来看,既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也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在老师的评价中逐渐找到自我感觉。
(2)探究语段。语段是句与句的结合体,它既是句群的基本格式,又是组成自然段的基本材料。与其说它是语言的材料,不如说它是思维的成果。学习语段是一个思维探究和发展过程。可用四步法探究:
经常性的探究学习,可使学生逐步内化语段意识,促进其语段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5课是老舍先生的《猫》。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整段是围绕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的。先写它老实,再写它贪玩,最后写它尽职。我们不妨用上述方法探究一下这个语段的教学意义:一是作者喜欢猫,所以就把猫的性格写出来了;二是分别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写出它的性格;三是采用总分结构,用举例的方法描写它的性格;四是把猫的性格描写得十分生动,活灵活现。
(3)仿写语段。写是训练语言表达的有效方式,可以把语段教学与写话教学、习作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片段训练。片段训练主题明确,时间短暂,评改及时,效果较好。仿写语段的形式主要有仿其神、仿其文、仿其格。其中仿写格式是最为有效的。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通过“洗澡漩涡”“紫罗兰变红”“眼珠转动”三个事例说明一个观点“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课文后的“小练笔”就提出了仿写的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攻夫不负有心人’等。”这是一种“仿其格”的读写一体化设计:先读后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