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投稿悠理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28次
  • 评分4
  • 73
  • 0

安徽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中心小学(239050) 袁立华 程龙霞

   “你发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是我经常在课堂上用的导入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导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本人就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主动的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教师的控制,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一种综合能力,就是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师专门从事的教学活动角色未变。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过许多形象的比喻,如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无私奉献的蜡烛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生动的比喻为我们勾画了传统的教师角色形象。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具有渊博知识的学者。然而,传统的教师角色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和“权威者”的角色地位在现代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要转变为教学对话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参与课堂讨论;传统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打破,要构建师生交往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因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和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是学生学习的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塑造学生的精神,而是去唤醒、激发和升华学生的心灵。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讨论中突然闪现。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那他们本有的学习潜能、灵感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开手,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常常对学生讲:“课堂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要想学到知识就要靠你自己。你们要认真思考,勤于动手动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质疑问难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了成就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促进他们创造性地去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组织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阅读能力、听记能力,搜集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指导学生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从导与学两个方面着眼引导学生学习。“导”是指教师的指导、诱导;“学”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出的认识、思维、情感等状况,即参与、交往、思维和学习生成的四种状况。同时,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照儿童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时,在强化旧知识的前提下,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进行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以及新旧知识的转化,从而掌握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古诗三首》中的《长歌行》时,我问学生:“《卜算子·咏梅》中的‘卜算子’是什么意思?它和《长歌行》中的‘行’意思一样吗?‘长歌行’是一首什么诗?”通过提问,学生既复习巩固了词的一些知识,又迅速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另一种体裁“行”,知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诗的内容较长,不同于以前学过的五言、七言绝句。接着,我又问:“同学们,《长歌行》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你今后准备怎么做?”根据上面的设计,学生结合预习时所学到的知识又把这首诗重新学习了一遍,领悟得更加深刻了,学得更扎实了。

三、画龙点睛

教学时,教师要寻找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解难析疑,这样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走向生活》时,我让学生先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记者,现在请你去采访一位你非常崇拜的伟人时,你会怎样做?会和科宁斯一样紧张而激动吗?通过预习,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将怎样面对未来的生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想象,神情激动不已。这样,新授课就不是教师在“教”了,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认识能力和领悟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四、练习课不能上成练习题课

例如,学习《积累与运用》中的短文阅读分析时,我先让学生思考:

A.你发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请用文中事例说明。

B.文中哪些地方最精彩?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请读出来或说出来。

C.你得到了什么启迪?有何感想?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而“举例说明”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让学生质疑问难;“有何感想”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这样一来,学生学得就更愉快了。

五、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

课堂教学方式虽然灵活多变,无章可循。但是,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铺垫——设疑——内化——练习。铺垫,即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即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就是通过自学、讨论以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就是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例如,我在教学《世纪宝鼎》时,就设计了这样一组内容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学习。

首先,查找一些有关联合国成立和中国古代鼎的作用等知识,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其次,解决文中一些词或句子的寓意,尤其是“世纪宝鼎”的寓意。

其三,学生们结合课文学习、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新课学习。

最后,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小结,懂得我国赠送“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并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说说国际社会和平、友好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实际出发,遵循能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的则;同时要把传授知识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形成能力,并逐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自主地学习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探索的环境,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不断地学会学习、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这样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动的发展,他们才能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之才。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明天。作为基础教育的一名教师,我们不应只注重于学生今天的考试成绩,更应重视学生今天的所学的过程和方法,以便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立足于现实,把握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精神,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是我们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