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念好第一课时教学的“三字经”

  • 投稿山羊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57次
  • 评分4
  • 31
  • 0

江苏海安县白甸镇瓦甸小学(226600) 钱克章

在很多语文教师的潜意识思维中,似乎第二课时才是教学的重点,不管是紧扣文本的着力铺陈,还是立足思想的深度开掘,这些都是第二课时才可以显现的“亮点”或是“高潮”。第一课时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预热”,教教生字就可以了。在这样一种思想理念的支配下,对第一课时的忽视也就成了必然。

关注常态下的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需要改变的太多。在此笔者仅从提问、朗读、写字这三个方面简单谈谈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些教学细节。

一、“问”:整合为上,追求立体

因为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进行识字、写字、朗读等训练,教学任务不易集中来分配,因此,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强,这在课堂的提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盲目的提问必然带来问题的简单与零碎,甚至是脱离文本与学生的泛泛而问。比如,在《祁黄羊》(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有可能在教学中这样接二连三地问学生:“祁黄羊是谁?”“祁黄羊是什么朝代的人?”“祁黄羊当时做什么官?”这些问题关注的是浅表层次的“是不是”“好不好”与“会不会”,毫无思考价值,唯一的作用是消磨教学时间,制造低效课堂。

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努力变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在整合与优化中力求让所提出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出“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效果,进而给学生后续的思考与学习留下更大的空间。浙江名师王春燕在《猴王出世》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利用精当的提问使课堂如坐春风,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范式。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前面有一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里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快速浏览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来告诉大家?

生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简单地说,这个石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2:神奇。

生3:奇妙。

生4:非同一般。

师: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5: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猴子们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指什么?在这里。

生6:这里指进到瀑布里,又能出来,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安身之处。

师:说得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的出来,这成就了他当上大王。读完这,石猴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7: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8: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9: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勇敢,并且有自信。

师: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下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好听,大家说说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10: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一起来读!

王老师的这段教学,从文章前面的阅读提示入手,提问也由此展开,教师并不作过多的牵扯与发散。因为问题集中而具有鲜明的目标,便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读书,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于语言文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抛出一个“在这里”,启发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文字,关注文字中的“这一部分”,从而不至于产生阅读的浮躁感。因为课堂上的问题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富有广阔的思维张力的,学生在其间就自然而然地将书本上的文字融入了自己的语言中,同时将想象到的、体悟到的通过朗读传达了出来。

二、“读”:由表及里,力求到位

读书味、思考味、对话味,这三种“味道”在语文课堂上一种都不能少,而读书味则居首位。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可是,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上,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教师耐心地指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开始,把课文读好了。因为,很多教师认为精彩的课堂应是教学氛围的精彩,应是师生对话的顺畅,而学生会不会读书则是另外的事儿了。殊不知,我们在追逐浮华的时候却迷失了语文课的基点——语文课首先就应该是读书课!作为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首要的任务就是能够让学生熟练、自如、流利地将所学的课文读下来,这是学语文的根本所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爱如茉莉》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从读正确起步,让学生在读熟练、读投入中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师:第九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的留意?认真读,读完后谈谈留下什么印象?要读出声音。

(自由读)(指名学生朗读,学生把“叮嘱”读成“叮属”)

师: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一下。

生1:读得不太好。

师:怎样才能读得好?

生(齐):读熟练。

师:推荐一名同学,你觉得他会比你读得好的。

(另一名学生仍把“叮嘱”读成“叮属”,教师再一次纠正)

师:自己评价一下。

生2:不怎么好。

师:要读好,要读熟,还要投入地读。自己大声读,老师一会儿找同学来读。

师:同学们喜欢合唱,老师希望独唱。现在有两位同学举手了,还有没有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师:第五位(举手的)同学来读。

师:谢谢!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读一下,你听老师读,体会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师范读)

学生朗读课文,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字、词、句通过自己的嗓音读出来,还包括学生自己通过朗读默默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表达,感受到文本的价值。朗读的最高境界是悦读,是美美地读、快乐地读。我们在要求和指导学生读书时,要启发和引领学生借助课文言语的外壳去挖掘课文作者的精神内核,并在这一挖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心灵世界。在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与指导少不了,要求是规范,指导是点拨。不管是要求,还是点拨都是朗读评价中不可或缺的,这同时也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三、“写”:不应忽视,务求强化

这里的“写”指写字。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片面地强调“读”占鳌头或是“读”当一面,必然会挤占课堂上属于写字的时间与空间。事实上,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把对写字的指导与点评作为课堂教学的“弹性环节”——仅仅是一个补充,可长可短,或是可有可无。写字已经沦为语文教学,尤其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鸡肋”,写字教学正在被可怕地淡化与空化。

崔峦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故而,强化写字教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教学需求。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书写姿势和习惯的巩固,结合课堂上自己的范写,引导学生总结出生字的间架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安排,要求学生写正确、写美观。在范写中,教师除了要讲清楚、讲细致生字的结构、部件,也要讲解生字笔画的运笔与变化。比如“车”“羽”“光”等汉字作为其他汉字的组成部件时,其书写笔顺、笔画的变化。再如“谎、慌”与“流、梳”,“县、悬”与“具、真”等易错字,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发动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的字形,依靠集体的智慧总结规律,记准、记牢,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写正确,从实质上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