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224000) 孙爱萍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的主题是“百折不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名著《国榷》,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但不放弃的故事,赞扬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概述性。五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
一、在阅读中理解语词
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词“厄运、信念”,概括了全文的主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两个词具有抽象性,学生不光要理解表面意思,还应明白其在文章中的意思。
师:“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首先,请大家理解题目中“厄运、信念”两词的意思。(指名回答)
生1:“厄运”是指不幸的遭遇及苦难的时运。在课文中指谈迁在撰写《国榷》时遭遇的不幸。
生2:“信念”是指自己认为可以确认的看法,在课文中具体指谈迁立志写一篇真实可信的明史——《国榷》。
师:谈迁在撰写《国榷》时受到各种打击,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撰写。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为那个信念而坚持。请大家谈一谈自己对厄运、信念的看法。
生3:厄运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拥有了坚强的信念,才能打败厄运,走向成功。
生4:只要内心坚定,一定能够战胜厄运、困难,达到目标。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运用词典查找“厄运、信念”的意思,教者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文章中的意思。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还使学生体会到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
二、在表达中理解文本
文章所描述的对象跟学生毕竟比较远,学生难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进入文本,加深理解。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全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主人公谈迁离我们较远,但如果他的遭遇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怎样对待呢?
生1:如果我遇到小偷偷我辛辛苦苦写的《国榷》,我一定会在心里骂这个小偷,毕竟他偷的不仅是一本书,还是我的全部心血。
生2:我可能会一蹶不振,受不了打击,从此放弃撰写,改做其他事。
师:谈迁是怎么走出困境的呢?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生3:“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但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决心从头开始撰写。”
师: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谈迁是怎样的人?
生4:谈迁是一个不被困难所击倒,具有坚强意志的人。
师:课文并没有具体描写谈迁是如何想通的,如何从困难中解脱出来的,请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将他如何想通的写成一段话。
生5:写一本明史,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若我现在放弃了,我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了,那接下来的时光还有什么意思呢?不能,我绝不能放弃!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在自由说话及练笔中,体会到主人公的心境,从中理解主人公的品质,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比较中揣摩语言
阅读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文本意义,而不是获取文本语言。获取文本意义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意化,转换为自己的语言知识。
师:请大家将课文中介绍谈迁《国榷》的句子找出来。
生1:“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
师:如果老师将其中的数字都去掉,仅仅用文字描述《国榷》,和原来的句子相比,会有什么不同?
生2:没有数字就抽象了。
生3:改写的句子看不出谈迁到底奋斗了多少年,到底写了多少字,感觉不出谈迁的伟大。
生4:读没有数字的句子,感觉很平淡。读有数字的句子,感觉到一种震撼。
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的精神,同时可以使学生明白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适当转变思维,巧用一些数字,可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感染读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依靠教材,选取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在对比中揣摩语言,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切切实实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