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扎实奠基,积累提升——例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

  • 投稿刘嘉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19次
  • 评分4
  • 78
  • 0

江苏阜宁师范附属小学(224400) 刘 龚

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教学,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教育理念,在朗读教学中也概莫能外。笔者认为,没有好的基础,何谈个性?要先打好基础,积累经验,才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个性化朗读。现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低年级朗读教学的体会。

一、文字先行,架构整体

文章的主旨构成,有赖于文字细胞的有序组合,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一个字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从而架构起整篇文章的内在意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字词梳理,理解字词的含义,体验字词的情感。

如苏教版一年级教材《大海睡了》,课文短小唯美,每一个字眼里都透着童心和童趣:“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学生在初读时,往往难以体会文字的内涵,尤其是对句读无法把握。教学中,我带领学生疏通了生字词后,进入朗读环节,发现学生常常会胡乱断句,读成破句。如有学生读:“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为何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时,我就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展开教学。

师:大家想想,大海怎么睡的啊?

生1:抱着月亮,背着星星。

师:那么大海是怎么抱着月亮的呢?怎么背着星星呢?(学生根据文本,经过自己的想象,理解到月亮在海底,星星在海面上。)

师:大海熟睡了是什么样的呢?(有轻轻的浪潮声)

师:浪潮发出的声音叫什么啊?

生2:潮声。

在字词的理解中,学生体会到大海熟睡后的安静,而后合理断句,将词语的意思也读了出来:睡熟声音要轻轻的,表示宁静的感觉。

通过字词的先导,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朗读中就能够整体把握语气、语调以及情绪,在练习中就会有的放矢。

二、情感导路,丰富积累

把握情感是朗读的关键,对于低年级朗读教学而言,如何渗透情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除了平时多进行故事引导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和积累,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把握文本的情感脉络,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段:“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在这段话中有几个重点的动词,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蝴蝶飞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生1:很着急。(学生的体验是独特的)

师:你怎么知道蝴蝶很着急?

生2:从课文中“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可以感受到她们匆匆忙忙的,特别想和其他的蝴蝶一起玩。

通过关键字眼的引导,学生的情感获得了升华,并以此养成了细读文字的习惯,调动了丰富的情感资源宝库,获得了解读文本的能力。

三、模仿做拐,积淀经验

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处在薄弱环节,句式的积累较少,需要模仿来作为“拐杖”。因此,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进行正面的朗读指导,或者是示范引读,或者是语气、语调的点拨等,来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如在教学苏教版本一年级《司马光》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这段描写通过对比写出了司马光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为此我展开引导:孩子们玩的时候心情怎样?(很开心)那么语调就应是开心的。但突然掉进水缸,此时情绪会怎样?(紧张、害怕、恐惧)从孩子们玩得开心,转而到慌乱、喊叫,这种对比的情绪我都在朗读中体现了出来,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两种情绪。

紧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当我朗读到司马光这里,语气就很快放松下来,因为所有的慌乱都消失了,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他既没有哭也没有叫,而是拿起了大石头,这说明他怎样?(很勇敢,能想到办法)我一边朗读,一边让学生聆听并体会:老师读出了什么感觉?是慌乱?还是淡定?而后再让学生根据我的感觉,进行朗读。这样反复几次,学生就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把握渗透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对基本的情绪表达有了经验,对句式也熟练起来。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朗读教学并非只是单纯的技巧传授,更多的是情感体验、文本解读、语言感觉培养的系统化渗透,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宏观上把握,既要抓住关键字眼,架构整体,又要从情感入手,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资源,同时还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技巧指导。技巧并不代表朗读水平,个性并不代表抛弃基础。只有抓好基础,扎实奠基,才能开辟出一条个性化的朗读教学之路。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