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与生活有约,让语文活力飞扬

  • 投稿白熊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85次
  • 评分4
  • 15
  • 0

江苏丰县人民路小学(221700) 邱 颖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生活对我们教育的意义。它不光能帮助我们实施教育,更是我们教育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一、再现生活,激活课堂

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要想顺利地指引学生走进课文情境,就得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经验,并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体验“泼水节”欢乐的场面,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看到的热闹快乐的场面。当学生们兴致勃勃的介绍到这些事情时,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高兴。然后,教师顺势将学生带进泼水节这一欢乐的场面,感受这种欢乐的氛围。最后,让他们把这种热闹、欢乐的场面画下来。学生们个个兴奋无比,跃跃欲试。他们带着欢乐的表情,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表达生活、再现生活,一下子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经验,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拉近了学生与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一节富有情趣的语文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运用生活,整合迁移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再现知识,形成方法。教师在其中只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在教学《雨点》一课时,可以从小池塘、小溪、小河、海洋里水的特点,引导孩子去发现在不同的地方雨点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状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马上就会发现小池塘里的水很平静,所以雨点能在里面睡觉。有了这一发现,即便是后进生也能马上找到方法,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就因为教师整合了自然常识,一节课轻松而又有趣,学生用最短的时间理解课文的内容,达到了背诵要求。

在学生有所发现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进一步引领学生跳出课文,展开想象,整合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盘活生活库存,“深读文本之字,深思文本之理,深悟文本之髓,深感文本之情”,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表达生活,深切感悟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程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积累。当新知与他们的生活背景接近时,他们便会充分调动脑海中储存的相似模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比较、归纳、揣摩、感悟,从而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在开放的课堂上,教学不再流于形式,学生也感觉不到枯燥乏味。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表达对文本个性的感悟、理解,表达对生活的感受,释放生命的激情。如,教学《春笋》一课::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春笋生机盎然的景象描述出来?

生1:真热闹!一片又一片的春笋冒出来啦!他们在春雨的滋润下,个个精神饱满,像是在比赛似的,看谁长得快。

生2:我还发现春笋特别的有劲,它虽然很嫩,却能掀翻石块。我特别佩服它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应该向它学习。

生3:我喜欢这个“冒”字。它给人的感觉是原野上原来一点也没有,一会就出来很多的春笋,说明春笋长的速度很快。

四、贴近生活,感同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本身有不少的兴趣点。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抓住兴趣点,积极为学生的学习搭桥引路。在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因为宋庆龄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很远了,学生对她的了解很少。特别是在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时,有的孩子根本没有理解,觉得樟树就是樟树,和宋庆龄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让宋庆龄和她故居的樟树“回到”生活中来。在发动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我按照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以后的顺序,将宋庆龄所做的一些工作,制作成ppt。上课时,在理解了“故居”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配上我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宋庆龄的形象在孩子头脑中丰满起来。至此,“宋庆龄”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名字在孩子们心中有了位置。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宋庆龄喜欢故居前的樟树呢”这个问题再一次读课文。樟树的生机勃勃带来鲜活的生命力;而樟树利用自身的香气驱虫这一特点,使孩子们对它们无形之中增添了一份敬畏。樟树由外至内散发的美令宋庆龄心生喜爱之情。到此,学生充分地理解了樟树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给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并让他们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而是扩大到他们的生活经验,使生活与语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样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擦亮孩子的眼睛,那么教学不仅仅是鲜活的、真实的,更是精彩的、有效的。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