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富饶”作修饰语合适吗

  • 投稿吻莹
  • 更新时间2015-10-19
  • 阅读量989次
  • 评分4
  • 32
  • 0

葛洪峻

《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出现。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为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富饶的西沙群岛》从题目来看是围绕“富饶”来写的,但实际是除了“富饶”,还写了“美丽”。文章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侧重写“富饶”,第二自然段侧重写“美丽”;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共两句话对此作了概述。很明显,“富饶”和“美丽”是并列的,所以题目如果用“富饶”作修饰语,就没有将文章内容全覆盖,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契合度显得不够。反过来想,如果只看课文内容,让读者自己来确定题目“____的西沙群岛”,恐怕填写“富饶”还是会让人犹豫的。

综观全文,如果将长长的文章读成一个词的话,应该是文章总起句和总结句中的“可爱”,“可爱”包括“美丽”“富饶”,基本上可以统领全文内容,所以根据文章内容来定题目的话,“富饶”应该换成“可爱”。

再看,除题目外,“可爱”是文章中唯一一个两次修饰“西沙群岛”的形容词,且都位于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位置,一个在总起的地方,一个在总结的地方,首尾呼应,凸显着“可爱”在文章中的重要性。题目要为文章服务,似乎题目中用“可爱”才能与“可爱”在文中的重要性相融通。

但是这里作者没用“可爱”,而用“富饶”,什么原因?笔者揣测:

1.全文主要写西沙群岛的两个方面——“美丽”和“富饶”,但从篇幅来看,“富饶”是浓墨重彩,是详写,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重点所在。

2.“美丽”虽然和“富饶”是并列成分,但富饶意思是“富足有余,多指财物等”,从广义上理解,“富饶”似乎是可以暗含“美丽”,美丽虽不是一种直接的物质财物,但无疑也可以算是无形的财产。

3.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70年代,当时西沙海战(1974年1月19日在西沙群岛西部的永乐群岛海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越南共和国海军发生的小规模海上作战)刚结束,西沙群岛成了全国的一个焦点,是国人所关注、爱国情感最集中投射的地方,极具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从心理学角度——“人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紧密联系,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感情的诱发下进行的”这一点出发,有理由相信作者写这篇文章渗透着强烈的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在最初版本的文章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现版本已改为“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怎么样来激发人们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呢?联系到当时国民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相比较“可爱”,“富饶”是极具诱惑力的一个词,幻化着美好的意象,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能一下子牢牢抓住人们的心。所以相比较“可爱”,用“富饶”作题目更能激发起人们对西沙群岛的迫切向往,从而达到最直接、最有效地激发读者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即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在,“富强”仍是排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位,其中“富”是第一个字,自有其道理。

4.在题目中,“可爱”的作用会在无形中给全文奠定基调,基调里会包含“可爱”所让人想到的童真、幼稚在里面,这与当时背景下所要传达的爱国的刚性、神圣、责任不相匹配。

《富饶的西沙群岛》自选入教材以来,除了上面讲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作了修改外,还有多处地方作了修改,如原来的“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这个分句中的标点改成了现在的“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原来的“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改成了现在的“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些修改有遣词造句方面的因素,可能也有时代性的考量。文章不厌百回改,所以题目中的“富饶”要不要作修改,笔者认为现在至少应该可以考虑一下了。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