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基于文本特质培养学生语感

  • 投稿林晗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18次
  • 评分4
  • 48
  • 0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 张 军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语感的培养需要朗读训练和体味领悟,这些都必须依托文本。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放飞想象,增强学生语感的丰富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进行感受和理解的有力翅膀。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带着想象阅读,体味阅读创造的快乐。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在初读课文后,播放全文的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辽阔的思维天空中翱翔。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了一株榕树,它长得特别茂盛,枝干多得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须。有许多根须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位母亲在河边洗着长发。”有的说:“我先是看到一两只鸟飞起,接着是一群群鸟振翅高飞,然后又是一群群鸟儿飞起又落下。榕树上可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十分欣喜。

二、诵读涵咏,训练学生语感的敏锐性

朱作仁教授曾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予生命。”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他们更需要依靠朗读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文字修辞。通过有感情、有节奏地反复诵读,他们的内心深处会不断涌动情感的波澜,入境又入情,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从而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勾连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能从学生朗读的语气节奏中反馈他们对课文内容真切的感受,达到“语语悟其神”的效果。如,《石榴》一课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特别适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与领悟。写其形,好像一个个“小喇叭”,生动形象;写其色,“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生动形象地把石榴成熟的过程写了出来。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当。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还要注意“明确”和“调动”两种技巧的运用。“明确”即明确什么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什么样的语感。一般说来,勾勒画面的语言可以培养形象感;含义深刻、内涵丰富的语言可以培养意蕴感;对话的语言可以培养情趣感。“调动”,就是要调动学生感官,拓展学生视野,把语言文字转化为每个人头脑中丰富多彩的画面,使语言文字中的知、情、意、行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结构。

三、运用直观,拓宽学生语感的广泛性

针对一些年代久远的或者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要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教学中就需要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冲破时间的藩篱,化抽象为形象,化感动为行动,深入语言文字中,理解、体悟情感。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针对2003年的全国上下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严峻形势,单单靠语言的描述,对没有经历感受的现在的孩子而言是苍白的。这时,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等相关资料,配以悲壮的音乐,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视觉和听觉冲击力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引导学生感受以叶欣为首的白衣战士们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就会水到渠成。

四、品词析句,延展学生语感的深刻性

字词是有温度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元素往往蕴藏在字词句段中。学习每一篇课文,只有反复品味关键字、词、句,才能“扣本内化,披文入理”,使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语感的深刻性。如,《诺贝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两个“近了”,两处“!”,一方面是指危险越来越近,人们为诺贝尔的生死担忧;一方面是指成功的希望越来越近,诺贝尔在危险中等待成功。接下来,文章又写道:“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这里,两次重复“诺贝尔完了”,不仅写出人们对当时危急情况的预知,更表达了他们对痛失一位伟大的化学家的惋惜之情。

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语感一旦形成,将受用终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不同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方式,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在鼓励和鞭策中不断强化学生语感的培养,从而提升他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灵敏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