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充分利用课文培养感悟能力

  • 投稿愚一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00次
  • 评分4
  • 66
  • 0

广东仁化县教育局教研室(512300) 张小英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强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只注意知识的讲解,很少注意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每篇课文都有许多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结合点,教师该如何针对课文特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反复朗读

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篇课文的教学,朗读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而稳定的阅读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正如高林生老师所说的:“阅读课还是以读为主旋律,这是没有疑义的,学生就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深入地阅读。”朗读训练的方式有很多,且每一种读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教师需要视课文类型、内容而定。例如,学习第九册《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第八自然段时,教师通过下列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出示句子:“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师:“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是一句比喻句,作者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石头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而邱少云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被烈火烧身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支持着他?

师:“为了……为了……为了……”是邱少云克制住烈火烧身痛苦的力量源泉。此时的邱少云,是多么需要力量,多么需要精神的支持!来,我们给他力量。女同学读第一个“为了”,男同学读第二个“为了”,全班读第三个“为了”。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知道那些方块字、语法规则、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所传达的精神。可见,在这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已很好地把“读”与“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二、咬文嚼字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感受汉字魅力,理解汉语言的精深,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让字字句句进入人的心坎里。文中的重点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合理的切入点,加上有效的咀嚼方式,可以在指导学生课堂阅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步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起到揭示主题作用的语句进行咀嚼,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停留在文章表面,而是深入探究。如在教学《体育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品质,教师做了如下设计。

师:涅利是怎样爬上横木的?请大家快速默读第八至第十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涅利又开始往上爬,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生齐读)

师: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1:一般情况下,汗珠是流下来的,从“豆大、滚落”可以知道此时涅利大汗淋漓,要爬上那横木须付出很大的气力。

师: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2:从“憋”字可看出涅利确实用尽了全力。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涅利当时的情形。(出示挂图)看,他的脸都憋紫了。

生3:身体正常的斯诺笛为了爬上横木,脸像火鸡一样通红。对身体有残疾的涅利来说,要爬上那横木更需力气。

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爬横木对涅利来说确实十分吃力,十分困难。这个小家伙真可怜,让人心疼。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从这一教学片断可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赏,能更深入地感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升华主题,陶冶情操。

三、多写批注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经典词句进行批注,可加深理解。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写批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读书后的交流,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只言片语的感想,对写得好的批注,教师要及时强化,使学生相互借鉴,特别是当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更要及时发现、表扬。

如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为“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句话写批注。有一个学生对“嵌着”做了这样一个批注:“‘嵌着’是指一个很小的东西被夹在一个很大的东西中间。这些湖,在我们看来这么大,可是在草原里却变成了像钻石一样小,这个词语说明草原很大。”也有学生这样写:“从湖水清亮得可以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可进一步感受到湖水之清。”也有学生这样写:“湖水除了能映出太阳光,还映出了马、牛、羊及空中的白云、老鹰……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多么精彩的批注啊,学生一个从写法,一个从想象来感悟,通过批注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批注,学生不但理解了“嵌着”“清亮”的意思,还发展了思维能力及想象力。

四、积累语言

积累是感悟的基础,积累越深厚,感悟就会越敏锐,越深刻。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和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语感,而且能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与欲望,让他们多读多背,把其中的妙语佳句转化为自己丰富的语言积淀,发展语言能力。

五、读写结合

课文是学生练笔的范例,教师要重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运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丰富自己的表达。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层次,在阅读中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潜心习文形成思路,掌握课文中的表达方法,然后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如教学《卢沟桥》中描写狮子的一段时,教师做了如下处理。

出示:“这些石狮姿态各异……”

师:这句话描写了哪几种石狮的姿态?(出示四种姿态图)课文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它们的各不相同?(姿态各异)句子里还有一个它的近义词,是什么?(千姿百态)这些石狮还有什么特点?(栩栩如生)

师:你们能通过朗读表现狮子的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吗?

师:读着读着,这些狮子仿佛活生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请女生把石狮的美读出来。(女生读)这些石狮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我国古代造桥的人多能干!请男同学把自豪和赞美之情读出来。(男生读)

师:石狮的姿态就只有这四种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千姿百态”、省略号、“501”等)在这美妙祥和的意境当中,还有哪些狮子?你们能帮作者想象下去吗?请仿造课文这种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这种让学生感知课文的表达内容后,马上进入课文的表达形式的学习,品悟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和技巧的做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的内容及表达方法,活跃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重视挖掘教材中关键的词句及典型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从每篇课文中都能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感悟课文的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感悟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