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林县大丰镇云温小学(530500) 覃雪珊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也就是说,学生与文本深情对话后,在对文本关键语言进行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把自己获取的情感体验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阅读教学,‘读’占鳌头。”叶老还说:“阅读教学总是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表达出课外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它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读出美感。
一、初读,激发情感
初读课文应该关注如何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引入自主的阅读过程。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阅读状态。如果初读给学生的是愉悦的感受、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那就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阅读教学之初,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那些看似平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体现课文思路、思想、精神的关键词或重点句,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能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读透,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的初读指导:
(1)学生出声读文,教师巡视。
(2)画出难读的句子,反复慢读几遍。
(3)将文中不明白的词语圈画出来,试着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想去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与同桌讨论,实在弄不懂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4)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生1: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介绍地球母亲时,很注重事实,语言较严谨。
生2:虽然是说明文,运用了说明方法,可是我觉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里面似乎饱含着一股说不出的浓情。
生3: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宇航员说的那句话在文中很重要。
师:你一定很用心研读了课文,所以发现了这篇说明文独具匠心之处。同学们按她的提示再静心默读课文一遍,谈谈你们的发现。
生4:这应该是文章的中心句。
生5:“可爱”“破碎”是中心句里头的中心词,表达了作者对地球母亲的深厚情意。
生6:课文前半部分写地球的美丽可爱,后半部分写地球容易破碎,让人痛惜。
师:“痛惜”,多沉重的词语啊!对,我们的地球妈妈原本是美丽可爱的,可是现在它已经遭受重创,如果我们人类再不收手,随意毁坏地球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它真的会破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朗读课文,吹响保护地球母亲的号角!
二、细读,走进情怀
关于文本细读,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细读,在这里,我把它理解为对文本细节的解读。文本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往往是理解文本的突破口。细节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也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还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对这些细节潜心“犁”读,“犁”出自己的感悟,悟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做到“字字为宜忽,语语悟其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有这样一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作者见到他父亲的最后一面,在当时那凄惨的境况下,这一面肯定烙印在她心底。请同学们慢慢细读这一句,看看自己会读出些什么。
生1:我读完这一句话后,无比伤感,作者一家看到被严刑拷打得血淋淋的父亲时,一定痛心不已。
师:“严刑拷打”“血淋淋”都是带着血腥味的词,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1:因为写到工友阎振三被捕后就有类似的一句:“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的。”“苦刑”说明他被反动军警毒打,折磨伤害。而李大钊是革命领导者,这些恶人更不会放过他,对他下手会更狠。
生2:老师,从“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也可以说明敌人的凶暴残忍。他遭到敌人的摧残,头发都散乱了,眼镜也掉了。
师:你们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中关键的词语,读出了深意。我想问一下,敌人的残暴能摧垮革命者的意志吗?
生3:不能。“平静而慈祥”说明父亲无所畏惧,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定立场。
生4:不会的。“平静而慈祥”表明父亲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来自他心底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这是他常对作者说的。
生5:不可能摧垮。因为真正的革命者从来都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对于敌人的严刑拷打从不低头折节,在革命影片上,我曾多次看到这样的镜头。
生6:这样的镜头可以用一些词概括:“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师:你们从对这一句话的品读走进了革命领袖的坚强内心,感悟了他的革命情怀,相信你们现在再去读,你们一定能深情地读出父亲那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
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时,不仅读出了节奏,而且读出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他们深情地读着:“我 / 看到了 / 他那乱蓬蓬的 / 长头发下面的 / 平静而慈祥的 / 脸。”
三、评读,激起情趣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能让人开怀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在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美感。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调节师生的情绪,打破沉闷的课堂,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主动地学习,从而为教学增色。例如,教学《我们家的猫》,学生朗读“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时,为了强调性格古怪的猫的尽职,大声重读“等”字,音调异常不和谐。他们读完后,我便笑着说:“你们这样读,猫能把老鼠等到吗?不把老鼠吓死才怪呢。”学生听后笑了,再让他们读,他们就能心领神会,屏息“静”读了。
四、美读,唤醒心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以情悟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让学生做到胸有境,心有情,教师就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先请学生听我诵读一首诗:
孩子
不要埋怨
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
总有一天
你要离我远去
独自面对生活
我能帮助你的
就是向你口授
一张路线图
它也许不那么准确
但聊胜于无
我动情地读完诗后,学生明白这首诗改自课文的结尾。诗中饱含着浓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亲情,学生不由自主地翻开书,也当起了小诗人,用心朗读,深情诵读。趁着学生的浓厚读兴,我和学生读进这个有着不寻常意义的感人故事,品读出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从中汲取了成长的养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每一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带着自己的感受、体验、真情读课文,就是美读。它能唤醒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的灵魂。言为心声,只有学生真正走入文本,用心体验文字,让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共鸣,诵读才会收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身,形美以感目”的效果。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