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让课堂教学彰显思维的厚度——浅论提升语文课堂效能的关键点

  • 投稿薛梧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63次
  • 评分4
  • 87
  • 0

江苏东海县牛山小学(222300) 李普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语文思维的提升,要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么“抢注”思维,让优等生直接替代,大部分学生只能依附于教师的结论,肤浅地感悟和体会,使课堂难有真正的语文思考,更无法触动学生的语文情感之弦。这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流于肤浅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激活语文思维,彰显思维的厚度。那么,该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能呢?我为此展开了相关的教学实践,现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分享思想,促进思维交流

课改理念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往往热闹非常,时常可见分组合作的模式,分组讨论的课堂组织形式也尤其盛行。基于这样的一个教学背景,我思考:学生的思维到底能得到多少启发呢?分组讨论到底要让学生讨论什么?记得在教学观摩时,有教师提出,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如何学,如何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的角色,就是让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促进彼此思维的碰撞。

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最大的麦穗》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你从文中读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特性,为此,教学中我并没有强求答案的统一,而是让小组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借此展开思考,进行互动。学生有的认为这个故事说的是要珍惜眼前,抓住现在;有的认为这个故事是讲述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有的认为这个故事说的是麦穗,但讲述的却是人生。

有学生在交流中提出: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学生都空手而归?怎么可能?讨论后,他们认为:文中的一个限定条件是只有一次机会,可是文中为什么没有指出这个条件呢?是否是教材的遗漏?显然并非如此。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思考,学生有所领悟:人常常会忽略只有一次的生命,而认为机会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才会错失眼前。这正是课文引人深思的巧妙之处。

小组分享互动的课堂环节,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交流,扩大了语文思考的空间。

二、重视过程,分层融合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分层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不同认知,根据不同的语文素养和知识水平,量体裁衣,推进课堂的融合。

我在教学环节常会定位三个梯度,并根据梯度来设置目标和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照顾学困生,提升中等生,拔高优等生。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照,倾斜政策多一些,还要给学生提供搭建扶梯的机会,使其思维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我将学生分为章鱼队、海葵队、海星队,并进行如下学案设计:(1)读准学习单上的字词,理解学习单上的句子。(章鱼队)(2)能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并进行评价。(海星队)(3)能够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并能指出写作手法。(海葵队)

再如,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时,我对初读要求这样设计:(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说了什么。(3)读准字音,理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以上三个要求,任选一个来做。

在以上实践中,我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在把握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特定的目标的引导下,获得与知识融合的机会,并提升思维水平。

三、加强指导,完善对话环节

曾有教育家指出,教学的重要实质,在于教学生学会听,教学生学会说。教的本质是要倾听,学的本质是要学习。由此可见,说话环节在教学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成了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对话的引导,完善对话环节,指导学生在对话中暴露思维弱点,使思维互相碰撞,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阿炳拿起二胡,将自己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的段落,并设置问题: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耳边仿佛响起如泣如诉的二胡声,那就是阿炳的叹息。再继续听,学生似乎听到了阿炳的呐喊和悲鸣,仿佛看到他被人欺凌,沦落街头的情景。

在朗读中,学生跟着音乐一起跳动,心也随之颤抖不已。这个时候,我要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整理下来,用互相关联的句子进行表达,而后交流。学生先自由说再同桌互相说,最后进行小组朗读。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在不同分组内进行个人展示,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了强化,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发展了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是不可或缺的课堂要素,只有立足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积极拓展思维的深度,才能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性,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