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的入境艺术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60次
  • 评分4
  • 72
  • 0

广西马山县林圩镇联合小学(530616) 甘海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调动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时而沉浸在悲壮的、沉郁的情感之中,时而沉浸于欢快的、美好的情感之中。那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入境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清楚教学目标,充分、能动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入境创造条件。在此,我们首先探讨入境的主要条件。它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探求知识的急切心情,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创造入境途径,引导他们入境。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和途径多种多样,但必须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方法。比如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图片,吸引学生,让他们用新的方法探求新知识,进入新领域,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入境。比如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是一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佳作,教师可以这样教学:

以导语引发学生心中的向往:“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故……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学习《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学生心存好奇,产生了强烈的追索热情,这就为入境创造了条件。

一、引导学生学习,为入境寻找最佳途径

学生的求索热情为入境做了准备,但是要根据什么条件入境呢?一是文章思路,二是教学思路。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给学生引路?教学时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呢?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顺着文章思路走下去,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能心领神会。

比如《船长》这篇课文赞颂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的精神。小说按“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遇险是起因,殉职是结局,着力描写的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的事情,表现了船长的高尚。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入境的:“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1)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命令——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2)哈尔威船长的第二个命令——“哪一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3)“快救克莱芒!”这是船长发出的第三个命令,他连一个见习水手克莱芒都没有忘记,这是他保护弱小,尊重生命的体现。(4)“动作再快点。”这是船长的第四个命令。在这最后的关头,他想到的还是别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体会到船长在灾难降临时的果断、沉着和冷静,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得更深刻了。在教学中进行思路研究,能使学生有路可循,根据思路步入特定的情境中,体会船长忠于职守,与船同在,哪怕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也不在乎的精神。

二、入境的关键是鼓励学生质疑

以下所谈到的是入境的表现:一是师生相互交流,并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交流、合作的状态;二是师生共同融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哪谈得上入境呢?明智的教师一般都是一边鼓励学生质疑,一边设置问题提问学生,带领学生深入课文的情境,并在热烈的讨论中体验入境的状况。所以,入境的关键是鼓励学生质疑。

比如《文成公主进藏》,这篇文章讲的是松赞干布派人去向文成公主求婚,文成公主千里迢迢去西藏和亲的故事。这是一个动人的、美丽的故事,发生在1300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讲述文成公主去西藏路上的艰辛:“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质疑。有的学生会问:“去西藏的路那么艰难,公主为什么还要去?为什么不在皇宫享受富贵的生活?”学生不理解就会有争议。后来,教师分析说明:“文成公主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团结,听从皇帝的安排,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用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路上。”品味文章语言,闭目遐思,就可想象文成公主行进之路的艰辛。阅读“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后,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切,从而进入情境。如果没有质疑,没有争议和交流,就不能达成共识。只有不断质疑,才能促使学生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并通过类比、联想,使体会更加深刻。要引导学生入境,必须鼓励质疑,关键是启发思考、联想和想象,不然就难有入境的深刻感受。

三、创设入境内容,引导学生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必须是深层次的,因为感悟是一种能力,它并非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师用心去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感知文章所体现的情感的能力和分析作品语言表达的意义的能力。有了语感,学生才能披文入境。学生学习课文没有产生语言感悟,就无法产生感情,领悟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只好徘徊不前,无法入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呢?方法虽然很多,但我认为应反复诵读,深入体味,或者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注意联想和想象,融入情境之中。

比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我对学生说:“大家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我们教学时要结合特定的语境反复品读,透过“冷、饥饿、赤着脚、没买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等字眼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孤苦无依,体察人世间的冷暖。一个有语感的人读了这段文字,一定会感受到小女孩子十分可怜,并对小女孩的处境无限同情,情感特别丰富的人还会流下同情的泪水。有了这样的语感,学生自然能如身临其境。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境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愿大家共同探讨,把教学搞得更好。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