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从研备《牛郎织女》所想到的

  • 投稿老妖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44次
  • 评分4
  • 84
  • 0

江苏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211400) 赵宏梅

最近,我应邀参加市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笔者从关注阅读教学的对话主体这一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初次备课,研读教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这一次的教学,如一杯白开水一样,虽干净简洁,却平淡无味。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够热烈,学习探究属于浅层次的。笔者又一次陷入思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以实现课程目标。

继续研读文本,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颇具匠心:《姥姥的剪纸》讲的是民间剪纸艺术,《牛郎织女》是民间文学,《安塞腰鼓》是民间舞蹈艺术。这三篇课文都和民间艺术有关。编者如此精心编排,意图是什么?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2.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3.通过四大民间故事的系列阅读,了解民间故事的创作背景和特点,从而爱上阅读民间故事,乐于讲述民间故事。

4.通过对本单元的整合认识,了解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有了这样的目标设想后,我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突破了以往与文本简单对话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了深刻的对话。这一次的课堂教学,学生们通过系列阅读、分析探究、自主发现等环节,发现了民间故事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惊喜地发现文章编排的精妙所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正因为有了曲折动人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才使得《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充满了魅力,得以流传至今。《牛郎织女》是我国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三个民间故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的传说》。在这三个故事里,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去读一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

师:同学们,你能通过你的发现,说说对民间故事的认识吗?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情节十分曲折,充满了幻想,男女主人公的相爱很艰辛,但最后都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自己读书,得知民间故事的特点,了不起!一起来看看这一段关于民间故事的阐述。

出示: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文学作品。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师:同学们,咱们再看一看这一单元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生:老师,我明白了!《姥姥的剪纸》讲的是民间的剪纸艺术,《安塞腰鼓》也是一种民间的舞蹈艺术。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和民间艺术有关。

师:同学们,会读书的人能从书中发现很多奥妙。这本书的编者,这么用心地将有关民间艺术的文章编排在一起,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希望我们去了解民间艺术。

师: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除了书上的三种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课后,我们可以分小组开展“民间艺术”小调查,然后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目标的转变,是教师理念的突破。一节有效的课,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这是有效对话的前提。只有关注这个文本作为教材的价值,才能真正与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二是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要通过设计“活动”来实现。教师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学的活动”为基点选择教学内容,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转化为实际的活动。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我们要注意用足、用活教材资源,让学生跳出教材看教材,更好地把“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和教科书编者对话,就像是一座桥梁,拉近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互动变得更为多元、生动和有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