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细节支撑文魂——谈语文阅读欣赏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 投稿heal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698次
  • 评分4
  • 14
  • 0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225009) 朱 峰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都受到作家和文学鉴赏家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应关注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任务、情节、细节。细节有着无可替代的非凡表现力。因此,语文教学势必要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做好细节的阅读与欣赏教学。

一、在细节的光照下

一部文学作品,要给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深刻印象,常常离不开真实、具体的细节描写。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彩细节。

(1)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都德《最后一课》)

(3)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孔乙己》)

细节(1)细致而无情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风尚中人们自私势利、膜拜金钱、贱视亲情的丑恶嘴脸。 细节(2)是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简约地交代了法兰西国土已被敌人占领,敌人在祖国绿草如茵的土地上践踏。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细节(3)是对孔乙己病态心理与尴尬处境十分简约的细节刻画。站着喝酒凸显了孔乙己的“下等人”地位,而他偏偏又要穿长衫,与“短衣帮”划清界限,这就凸显了孔乙己的自尊幻象与卑微处境之间尖锐的矛盾,而这正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所在。

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欣赏应引导学生透过关键细节,深入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却缺乏这种意识,一堂文学作品阅读课七讲八讲,就是不在细节上寻找思想感情的脉络。这是令人遗憾的。

二、在细节上下工夫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教学应注重在细节上下工夫,忽略了细节也就错过了“寻宝”的机会。不少优秀的语文教师深谙此道,细探细节教学的要义与方法,教出了很多精彩的“细节”。试看《扁鹊见蔡桓公》的教学片断。

师:扁鹊见了蔡桓公几次,其间经过了多少时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呀?(一个学生立即举手)

生1:见了三次,其间共经历了32天时间。第一次见面后,后边每次见面都经过了“居十日”,课文总共写了三次“居十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见面加起来算2天,三个居十日共30天,总共32天。

师:真不错。你关注了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32天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大家想想:为什么作者要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写出具体的时间间隔呢?

生2:老师我知道了!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蔡桓公的病被他自己拖延了32天。

师:你真聪明!(学生鼓掌)老师还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这“立有间”是什么意思呀?

生3:(未举手,直接抢答)就是站了一段时间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对,咱们来表演一下扁鹊的“立有间”。

(学生在教师面前站立了片刻,目光游离)

师:你站在蔡桓公面前在想什么?

生4:我觉得封建社会的君王应该很有威严,所以有点胆怯。

师:(问另一学生)你满意他的表演吗?为什么?

生5:不满意。因为扁鹊“立有间”是在观察桓侯的气色和身体状态。他完全没有注意观察。

师:这就对了!同学们,读书要注意咀嚼一下细节啊!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了两个细节,一是时间细节“居十日”,二是行为细节“立有间”。三个“居十日”暗示桓侯讳疾忌医,自食其果;“立有间”暗示扁鹊对桓侯的病状做了认真的察看。这些都是深入理解故事内涵的重要信息,是教学中绝对不能忽略的。

三、在细节欣赏之后

学生只是感受和领悟到名家名作精彩的细节描写还不够,还要学会借鉴,将知识内化为技能,通过借鉴这根纽带,努力促成阅读和习作的对接。例如,学习《故乡》一课,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欣赏了肖像描写的精彩片段,如少年闰土的活泼机敏、中年闰土的木讷忠厚,“豆腐西施”的贪利鄙俗等。教学即将“收官”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了小练笔:对一个你感兴趣的人进行一段外貌描写。十分钟后就有学生交卷上来:

“狼保卫”站在校园大门立柱旁边,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盯着走近校门的我。我忍住心跳,谄媚地招呼他:“郎班长!”这时,他直竖的眉毛放平下来,疑惑地看着我:“你喊我哪样?”“喊‘郎班长’呀!”“你怎么知道我当过班长?”只见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眉毛儿弯弯的。我说:“我家也是牛场的呀!……郎班长,我有点急事想出去一下,拜托关照一下要得不!”“去嘛去嘛,下不为例哈!”我一边快步往外走,一边感慨:平常凶神恶煞的,喊一声“班长”就摆平了!这个人呀!

一个个性凸显的“熟悉的陌生人”顷刻间活跃在了学生笔下。看来,名家的传世名作确实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本堂课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构思时又有所凭借,自然能下笔成文。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认识和感受便逐步加深了。

(责编 刘宇帆)